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膈下感染是怎么回事

发布日期:2014-11-05 23:58:41 浏览次数:1633

膈下腹膜淋巴网丰富,故感染易于引向膈下,膈下脓肿可以因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继发。大部分为腹腔脓性感染的并发症。常见于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等的急性炎症,这些常并发右膈下感染

引起脓肿的病原菌多数来自胃肠道,其中大肠杆菌,厌氧菌的感染约占40%,链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约占20%。但多数是混合性感染。其脓肿形成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器官来源。

1、左膈下脓肿 多因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或分流、断流手术后,脾区渗液、渗血、细菌感染;或者胃癌根治术、胃肠外伤,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腹部肿瘤手术后左膈下间隙积液、积脓;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非手术或手术引流后。

2、右膈下脓肿 多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手术后,肝癌肝脓肿和肝胆外伤手术后,胆道、胆囊手术后,十二指肠、胃手术后污染、感染、脓液、渗液、胆汁、肠液积聚于肝上、肝下间隙,形成包裹性脓肿;也有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或胃肠外伤所引致。

1、病人平卧时膈下部位最低,急性腹膜炎时腹腔内的脓液易积聚此处。细菌亦可由门静脉和淋巴系统到达膈下。脓肿形成之前,先有膈下炎症阶段,约70%急性腹膜炎的病人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后,腹腔内的脓液可被完全吸收,30%的病人发生局限性脓肿。

2、小的膈下脓肿经非手术治疗可被吸收。较大的脓肿,可因长期感染使身体消耗以至衰竭,死亡率甚高。膈下感染可引起反应性胸腔积液,或经淋巴途径蔓延到胸腔引起胸膜炎;亦可穿入胸腔引起脓胸。个别的可穿透结肠形成内而自家引流。也有因脓肿腐蚀消化道管壁而引起消化道反复出血肠瘘或胃瘘者。如病人的身体抵抗力低下可发生脓毒血症

膈下脓肿的诊断一般比较困难,因为本病是继发感染,常被原发病灶之症状所掩盖。原发灶经过治疗病情好转,数日后又出现持续发烧乏力上腹部疼痛,应该想到有无膈下感染。

1、全身症状 发热,初为弛张热,脓肿形成以后持续高热,也可为中等程度的持续发热。脉率增快舌苔厚腻。逐渐出现乏力、贫血衰弱盗汗厌食消瘦、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局部症状 脓肿部位可有持续钝痛,疼痛常位于近中线的肋缘下或剑突下,深呼吸时加重。脓肿位于肝下靠后方可有肾区痛,有时可牵涉到肩、颈部。脓肿刺激膈肌可引起呃逆。膈下感染可通过淋巴系统引起胸膜、肺反应,出现胸腔积液,咳嗽胸痛。脓肿穿破到胸腔发生脓胸。近年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局部症状多不典型。严重时出现局部皮肤凹陷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患侧胸部下方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右膈下脓肿可使肝浊音界扩大。有10%~25%的脓腔内含有气体。

1、病史 大多数膈下脓肿有肝癌、胃肠肿瘤、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外伤、腹部大手术病史,但肝脓肿穿破,脓液积聚于膈下也不罕见。

2、高热 在腹部手术后体温持续下降或下降数天、1周甚至2周以后又逐渐上升至39℃以上,持续不退,呈弛张型热。脉搏增快、乏力,无食欲,少数上腹部有钝痛。

3、体检 患侧肋间隙、腰背部、上腹部常见水肿、肋间隙饱满,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叩诊肝浊音界扩大,听诊病侧下肺呼吸音减弱。

4、辅助检查 X线透视可见患侧膈肌升高,随呼吸活动度受限或消失,肋膈角模糊、积液。X线显示胸膜反应,胸腔积液,肺下叶部分不张等;膈下可见占位阴影。左膈下脓肿,胃底可受压下降移位;脓肿含气者可有液平面。诊断性穿刺为脓性积液,但穿刺阴性者不能排除有脓肿的可能。

膈下感染的诊断一般比较困难,因为本病是继发感染,常被原发病灶之症状所掩盖,故应与原发病灶相鉴别,如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等的急性炎症等。

过去,膈下脓肿基本上采用手术引流。近年多采用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均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输血、营养支持和抗生素的应用等。

1、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 优点是,手术创伤小、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一般不会污染游离腹腔和引流效果较好等。

适应证:与体壁贴近的、局限的单房脓肿。穿刺插管须由外科医师和超声医师或故射科医师配合进行.如穿刺失败或发生并发症,便于及时手术治疗。

操作方法:根据超声检查或CT所显示的脓肿位置,确定穿刺的部位、方向和深度。 这个部位应是脓肿距腹壁最近处,其间无内脏。选定部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少许。由超声导引,将20号四氟乙烯套管针向脓肿刺入,拔出针芯,抽出脓液约5-l0ml送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从套管插人细的血管造影导针直达脓腔后,即将套管拔出,再用血臂扩张器经此导针扩张针道,然后放入一较粗的多孔导管,拔出导针,吸尽脓液,固定导管。导管可接床边重力引流瓶,也可用无菌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定期冲洗。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显示脓腔明显缩小甚至消失,脓液减少至每日l0ml以内后,即可拔管。吸尽脓液后,也可不留置导管。因有的病人经一次抽脓后,临床症状即可消失,残留的少量脓液可慢慢被吸收,脓腔也随之消失。经过这种方法治疗,约有80%的膈下脓肿可以治愈。

2、切开引流术 应根据脓肿所在的位置来选择适当的切口。术前应常规进行B超检查,或通过CT来确定脓肿的位置。膈下脓肿的切开引流可以通过多种切口和途径进行,目前常用的有两种。 经前腹壁肋缘下切口 适用于肝右叶上、肝右叶下位置靠前或膈左下靠前的脓肿。此途径较安全而最常用。缺点是膈下脓肿多数偏后方,此法引流不畅。加用负压袋吸引可弥补其不足。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沿前肋缘下切口,切开腹壁各层至腹膜,穿刺确定脓肿的部位,在吸出脓的部位进入脓腔,可用手指或钝器插入,吸净脓液后,用低压灌冼,放置多孔引流管或双套管并用负压吸引。脓肿周围一般都有粘连,只要不分破粘连.脓肿不会流入腹腔或扩散。 经后腰部切口 适用于肝右叶下、膈左下靠后的脓肿。肝右叶上间隙靠后的脓肿也可采用此途径。在第12肋下缘作切口。骨膜下切除第12肋,平第1腰椎横行切开肋骨床,然后进入腹膜后间隙。检查肝下、肝后,左侧切口检查脾下及牌后有无脓肿。用针穿刺抽吸,吸到脓后再切开脓腔,放多孔引流管或双套管,要注意避免误入胸腔。

膈下脓肿常用之手术引流途径有:经前肋缘下部,后腰部、及侧胸部三种。

1、经前肋缘下部引流是最常用之途径。优点是此途径较安全,缺点是膈下脓肿多数偏高偏后,从前壁引流不易通畅,目前加用负压吸引可弥补其不足。对位置较前的脓肿,此手术进路最为理想。方法是局麻下作前肋缘下切口、切开皮肤和肌层显露腹膜后,用长9号针穿刺以确定脓腔位置,若靠上可在腹膜外向上分离至接近脓腔部位,再穿刺抽出脓液后沿穿刺针进止血钳以扩大引流口,吸尽脓汁,置管引流。若脓肿在切口附近,可直接引流,不要进入腹膜腔去分离脓肿周围之粘连,以防浓汁进入腹腔造成腹膜炎。

2、经后腰部引流途径:此途径适用于左右膈下靠后部的脓肿,即使是右肝上间隙靠后的脓肿,也可采用此引流途径,方法是在局麻下沿第十二肋做切口,在骨膜下切除第十二肋,平第一腰椎棘突平面横行切开肋骨床,然后进入腹膜后间隙,用粗针穿刺找到脓腔,再用手指插入脓腔排脓。手术尽可能在直视下进行,避免误入胸腔。

3、经侧胸部引流:适用于右肝上间隙的高位膈下脓肿,此途径须经过胸腔肋膈角部分,除非原有胸膜疾病此处已粘连闭合,否则均应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在侧胸部第8或第9肋处作切口并切除一小段肋骨直至胸膜。然后用碘仿纱布和酒精纱布填塞伤口,使引起周围粘连一周后再行第二期手术时即可在穿刺定位后,切开已粘连的胸腔肋膈角,直达脓肿置管引流。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33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