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霍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27 10:26:32 浏览次数:1595

发布时间:2012-08-23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69人关注

纵隔型肺癌CT表现,通常可以分为3种类型:中央型、周围型及隐匿型。纵隔型肺癌的形成机制1)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不张肺明显缩小紧贴纵隔,使纵隔增宽;2)靠近纵隔胸膜的周围型肺癌,似纵隔肿瘤;3)原发肺癌较小或位置隐匿,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纵隔增宽。尽管如此,纵隔型周围型肺癌在CT影像上还是不易和纵隔肿瘤鉴别。隐匿性肺癌CT可显示纵隔内广泛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状,肺内可见小病灶或无病灶。三者在治疗及预后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正确诊断区分纵隔型肺癌的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般来说,纵隔型周围型肺癌恶性程度较高,病理上以未分化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多见,且为晚期。该病好发于上叶,主要侵犯前纵隔;其次为下叶。临床早期常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晚期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进行性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等症状。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1、纵隔中央型肺癌CT表现为:平扫肿块多为结节状,可有分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平扫时密度均匀,边界尚光滑,增强后边缘强化明显;亦可见其他表现,如不张的肺叶紧贴于纵隔、病灶远端点片状阻塞性肺炎等。2、纵隔隐匿型肺癌CT表现为:纵隔广泛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状,左下肺后纵隔旁见小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呈均匀强化。3、纵隔周围型肺癌CT表现为:平扫表现为贴近纵隔的肿块呈分叶状,有毛刺或棘状突起,增强后有均匀强化、外围强化及不均匀强化等;病灶内可有钙化,少数见支气管气相;受累支气管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阻塞;远端有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具体说来,纵隔周围型肺癌可有下属表现:1)肿瘤直接征象:①肿块贴近纵隔并向纵隔侵犯,瘤体大部分位于纵隔,前纵膈最多见,后纵隔次之,中纵膈较为少见;②肿瘤分叶征较常见;③四分之一肿块内部可有中心性坏死,CT值约2~17HU;④肿瘤多为不均质强化,其强化幅度约20~40HU;⑤较少病灶内可见砂粒样钙化,钙化灶CT值可达105~157HU。2)瘤肺界面:大多数病例肿块与肺组织界面非常毛糙,局部肺纹理可伸入肿块;约四分之一病例在肺窗上肿块边缘可见毛刺或棘状突起。这是因为肿瘤起源于肺组织,在瘤肺界面仍有周围型肺癌的特点,如毛刺、棘突影以及一些增粗肺纹理影。这是纵隔型周围型肺癌重要CT征象。有文献报道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肿块边缘与纵隔胸膜呈锐角相交,但是肿块与纵隔胸膜呈钝角者更为常见,主要因为肿瘤体积较大,瘤体与胸膜接触面较大,因此该征象对诊断直径>3cm的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价值不大;而瘤体<3cm的肺癌还是有一定的鉴别价值。3)病灶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纵隔血管表现为受压移位,以上腔静脉受压最为常见,上腔静脉变扁或消失不显影,临床上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⑷远处转移:纵隔型周围型肺癌病情多已是晚期,因此常见远处转移,其中以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其次为胸膜转移。纵隔型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1)恶性腺瘤:一般多见于青少年;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但与肺组织交界面仍较清晰,肿块边缘无明显毛刺影,侵袭性胸腺瘤容易出现囊变和钙化,其瘤体内囊变影与纵隔型肺癌内坏死有所不同,前者可见囊壁影比较均匀,而后者是以中心性坏死为主,周围实质性成分较多,且厚薄不均;侵袭性胸腺瘤引起胸水心包积液较纵隔型肺癌多见;纵隔大血管以受压后移为主。2)恶性淋巴瘤:以青少年多见,临床无明显咳嗽、咳血,与肺组织分界光整,肿瘤呈多发结节或融合肿块样,前者不易与纵隔型周围型肺癌混淆,后者有时呈单一肿块与纵隔型周围型肺癌非常相似,但恶性淋巴瘤以包埋纵隔血管浸润性生长为主,血管受压移位变形改变(尤以上腔静脉)不及纵隔型周围型肺癌明显。从病变部位看,恶性淋巴瘤常累及气管旁、主肺动脉窗、隆突下及右肺门淋巴结,而纵隔型肺癌以侵犯前、后纵隔多见。3)纵隔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常多发,多位于中纵隔,在CT增强图像上,多数转移性淋巴结增大呈均匀密度强化,少数伴淋巴结中心液化坏死。单发肿瘤>3cm时较难与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鉴别,但肿块与肺组织交界面是否清晰仍是鉴别关键。4)食管癌:临床常有胸骨后疼痛进食困难等症状,CT主要表现为食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一般不易与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混淆。5)食管黏膜下肿瘤:肿瘤边界光整,分叶少见,与肺组织分界光整。总之,CT可以通过肿瘤位置、形态、轮廓、邻近肺组织的表现及受累纵隔血管的情况等方面诊断纵隔型周围型肺癌,尤其是瘤肺界面毛糙及肿块边缘出现多发棘突影更具有诊断价值。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