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交叉注视的症状起因

发布日期:2014-11-20 20:54:31 浏览次数:1601

3.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理论代表:凡.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学派向法学派发起挑战:韦勒克

4.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5.①焦点式影响

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鲁迅受到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影响)

②辐射式影响

是一对多,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对群体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的多层面影响:冰心接受其泛神论,则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美为主;郭沫若从其泛神论中洗去了反封建压迫力量,使其是个气势磅礴)

③交叉式影响

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故而形成了中国文坛上的絮语散文、小品文)

④循环式影响

即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赵氏孤儿》法译本在法国流传、改编和成功上演,两个世纪后张若谷把它译成中文在重庆发行,半个世纪后,天津人艺又把它搬上舞台)

6.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印象、口传和笔述。

①印象:旅行、旅居、游学、留学。(老舍旅居英国期间,创作了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二马》)

②口传:研究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轶闻。(《贝奥武甫》是根据流传在北欧的民间传说而逐渐加工成形的)

③笔述:鉴定资料来源、鉴定借取成分、鉴定时代的思潮风尚。(冯至对歌德语句的承袭,使歌德的诗句成为冯至十四行诗第22首的一个明显的笔述渊源)

7.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媒介学的研究范畴: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8.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

①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②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③接受着对影响的反作用

9.制约文化交流的因素,主要有三:首先是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其次是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最后是接受者文化心理的过滤作用。

10.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只有首先通过语言过滤,一种外来文学才能进入本土作者的接受屏幕中。

11.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2.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是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

13.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是对如何界定翻译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

14.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

15.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

16.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17.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状态。

18.文学他国化情况是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错误影响(受到变形译作的影响,英国诗人布莱克开始转变,获得了波德莱尔诗作之外的错误影响,这是他成为英国现代最杰出的诗人的原因之一)、负影响(泰戈尔的作品影响了五四时期冰心的小诗,但冰心没有完全模仿泰戈尔的诗歌,而是把其诗中的哲学和宗教气息改造成童真和母爱)。

19.类型学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20.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是苏俄学者。

21. 美国学者勒内.韦勒克的《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一文是类型学思潮流派研究的经典之作。

22.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23.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根源)

德 格林兄弟

中 钟敬文

24.西方文学三分法:即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25.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6.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27.跨文明阐发的定义: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

28.跨文明互补和研究的途径:分为四种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综合阐发。

29.七科之学:指文、理、法、商、医、农、工。

30.中国传统学术讲求通人之学、以人同学。

31.文学与其它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审美。

32.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

①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②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

③指代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33.研究异质性的前提和基础--承认共性存在。

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比照不同于传统的求同研究,它鲜明的特色在于将我们的视线从求同移向求异,在球童的基础上辨异,从而达到对异质性的体认,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各异质文明间文学的交流和发展。

34.古添洪和陈慧桦、王国维、钱锺书、陈惇和刘象愚、曹顺庆为跨文明阐发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

①古添洪和陈慧桦:提出并界定了阐发法

②陈惇和刘象愚:在《比较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双向阐发的主张

35.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部分--话语,是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因此,跨文明对话就是异质文明的话语之间的对话。

简答题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4.什么是套话?

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套话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标志的缩影。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

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

①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②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木提示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6.什么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不是追求某一种原则或标准,而是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点;总体文学所寻求的共同点、差异性,只能在不同文明、文学的真正平等对话中展开;实质是要求异质文明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互相的理解与沟通。

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中药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

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①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重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②特征--实证性

③研究范围--从接受者处罚,对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的影响追根溯源(渊源学);从中介者出发,研究沟通放送者与接受者的媒介(媒介学);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作家作品几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

比较文学接受学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二者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二者的区别: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比较文学的接受学则首先强调读者的跨国家、跨学科、跨文明、文化的要求,是在异质文化间进行的研究。

10.试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现象,研究国家内部的文学问题。比较文学关注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是两种成分之间的二元关系,不论这两种成分是两部作品,两个作家或两种文学总体。总体文学则禅师各国文学的共同发展问题,是对许多国文学所共有的那些事实的探讨。三者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组成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

11.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交叉式影响: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例如:法文艺复兴时期作家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对我国影响甚大,故形成文坛上的絮语散文及小品文。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是通过英小品文来认识接受蒙田,所以英日成了中介,形成交叉式影响)

12.注视者和他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①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②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

③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地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④他者形象不仅仅指涉猎人物形象,他者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13.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汇、整合和共同发展。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是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异质性对比成为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跨文明的视野下,对不同文明的文学进行异同比较和辨析,奠定了跨文明研究不同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基本特征。

14.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国外:里程碑: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飙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

国内:发端: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发展:钟敬文《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赵景深《中西童话之比较》。

15.试比较分析中西戏剧的特点

形式上,西方传统戏剧以对白为主;中国传统戏曲以歌唱为主。结构上,西方艺术源于其模仿说,其内在特征是写实,同一舞台不能有多个场景、地点;中国艺术以表意为主,时空结构是开放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时间长短也没有限度。

16.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的特点

西诗直率、深刻、铺陈性;中诗委婉、微妙、简隽性。

从演变轨迹看:西方长篇脱胎于长篇诗体叙事文学(荷马史诗、维吉尔史诗),传统从未中断。文艺复兴出现散文长篇小说,大多是流浪汉小说,感伤主义的书信体也是流浪汉小说的变种。

中国则没有长篇叙事文学的源头。中国古代叙事都是短篇。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被称古代第一首长诗只有1745字。长篇小说是在明清发展起来的,从散文发展而来,与西方源头不同。

17.试比较分析中西小说的特点

西方小说以描写人物、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及细节为主;中国小说以情节、故事、结构、叙述手法为主。

18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小说集中描写主要人物,个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西方小说的基石。中国小说以情节和故事为重心,形成了独特的情节结构、叙事手法和描绘场景的技巧。

18.试比较分析中西散文的特点

西方随笔重知性理性,叙述夹述夹议;中国小品文重情轻理,文风平淡娴静。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