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症状
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将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半抗原型(青霉素型)? 由于机体产生了能与红细胞结合的抗药物(如青霉素)抗体,从而暴露出药物的半抗原决定簇。这种抗体能与红细胞-药物结合,调理的红细胞在脾内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而破坏,所以多为血管外溶血。以青霉素为例,在使用较低剂量治疗的病人,并不发生溶血,直接Coombs试验也极少阳性。这是因为低亲合性IgG型抗青霉素抗体很常见。只有在血清中浓度极高时(每天2000万U以上)才发生溶血,而且溶血常较轻,偶可出现急重症溶血。停药后,溶血性贫血也很快停止。
2.免疫复合物型(奎尼丁型)? 有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复合物。产生的药物抗体(多为IgM)可与药物-血浆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并黏附到红细胞上。通过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这种免疫复合物可从红细胞膜上分离,再吸附于另一红细胞膜上,故少量药物就可引起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血管内溶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多为补体型。属于此型的常见药物有奎宁、奎尼丁、非那西汀、磺胺药、氯丙嗪、异烟肼、氯磺丙脲等。
3.自身抗体型(α甲基多巴型)? 由药物诱发的抗体能与正常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反应,特异地针对Rh阳性的红细胞膜起作用。直接Coomb试验(DAT)一般在用药数月甚至数年才能转为阳性。发生溶血的病人停药后,溶血可停止,自身抗体也可逐渐消失。DAT或间接Coomb试验(IAT)阳性不需要药物的参与。α甲基多巴治疗的病人常同时存在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和抗壁细胞抗体等。发生溶血时,红细胞多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机制可能为T抑制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使B细胞功能增强,产生不同的自身抗体。
4.混合型? 是指溶血的发生由一种以上的机制所引起。如链霉素为半抗原,可与红细胞膜上的M抗原或D抗原牢固结合产生青霉素型溶血,又可产生能结合补体的IgG抗体而引起血管内溶血。又如青霉素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溶血或奎宁引起青霉素型溶血,在临床上均有报道。
另外,有些病人因具有免疫原性的药物-红细胞的形成而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这种药物抗体的特异性不仅来自于药物本身,还来自于红细胞抗原,特别是Rhesus和I/i抗原系统。
青霉素引起的溶血,多在连续应用大量青霉素1周以上发生,溶血多数较轻,重者可表现血红蛋白迅速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头孢噻吩也可引起类似反应,但所需剂量不大。此类病人都有既往服药史,也有部分病人于长期用药过程中发生。一般于停药几天或数周后溶血可随之消失。α甲基多巴引起的溶血多发生在用药3~6个月或以上,溶血较轻,停药1~2周后消退。奎尼丁型溶血发病急剧,贫血严重,多伴有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症,肾功能衰竭多见,少数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少数患儿可有粒细胞或血小板减低。停用有关药物后,血象可在1~2周内恢复正常。以上3型溶血性贫血除临床特点不尽相同外,抗人球蛋白试验可助鉴别(表1)。
[IMAGE]images小儿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_临床表现_1.jpg[/IMAGE]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