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瘘如何应对
小儿两岁前直肠会阴曲较小,肛管前壁受粪便直接压力大,因而前壁易发生隐窝炎;肛管后壁有耻骨直肠肌加固,肛管前壁相对薄弱,感染时炎症易向前方穿透,破溃。故内口及瘘管走行后位者少见,瘘管较浅,多呈直线形。
小儿齿状线距肛缘位置较成人近,擦洗肛周时动作宜轻柔,否则可以损伤肛隐窝,腹泻时粪便易填塞于肛隐窝内,从而增加感染的可能。而临床诊治过程中有很多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均为患者担心因手术损伤肛门功能而延误治疗所治。
男小儿肛瘘,外口为皮肤,形成肉芽后暂时关闭,内口进入的细菌和粪便在引流不畅时,局部形成脓肿,破溃减压后可再次愈合,反复发作形成复杂性感染性肉芽瘘。女性小儿肛瘘,肛瘘内口多为黏膜组织,易使瘘管内层黏膜化,成为永久性肛瘘。女性舟状窝部位的直肠阴道间隔仅5MM,极薄弱疏长,直肠阴道间隔的厚度增加,直肠阴道修补的成功率会增加,必要时可以选择肌瓣或网膜加强直肠阴道间隔。
由于小儿肛瘘管道较为短浅,排脓后症状可很快减轻,并多数可自愈,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因此,一般主张不行手术治疗。
对此,应对症处理,每日清洁肛门并坐浴,适当使用抗生素及外用药膏,消炎消肿,控制和减少肛周脓肿的发生,加速自愈。对反复发作不能自愈的患儿,要择期至能承受手术时,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年龄以5~10岁为宜。
婴幼儿肛瘘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多呈浅在、单纯、垂直。复杂而瘘深的较少,有部分患儿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后可再发。
在肛瘘的治疗上,经常有患者手术后依然复发甚至反复发作,造成病情恶化,瘘管越来越多,给彻底治疗带来了难度。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老百姓经常统称痔瘘,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溃破后的继发症。肛瘘大多是非特异性感染,少数是结核性的。其内口位置是在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从大量的临床资料来看,多数肛瘘不会癌变,但少数患者可导致恶性病变,肛瘘导致癌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炎症存在,使得脓性物,以及粪便从瘘管排出,从而刺激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肛瘘恶性病变。
②细菌感染:细菌长期存在于瘘管内,特别是绿脓杆菌或结核菌感染,缠绵不愈,可导致肛瘘癌变。
③药物刺激:长期大量地使用各种局部外用药,经常刺激局部,导致肛瘘癌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