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

发布日期:2014-11-18 11:16:27 浏览次数:1595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

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Top]

各种原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都可引起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

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应该如何诊断?

[Top]

①.硬度: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硬度增加,被动活动是有发紧发硬的感觉。肌张力低下时触之肌肉松软,被动活动时无抵抗感觉。

② .摆动度:固定肢体近位端,使远端关节及肢体摆动,观察摆动幅度,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度小,肌张力低下时无抵抗,摆动度大。

③.关节伸展度:被动伸屈关节时观察伸展、屈曲角度。肌张力升高时关节伸屈受限,肌张力低下时关节伸屈过度。小于1岁小儿关节伸展度正常标准参照表5-2-1。

锥体束病变于休克期后,或隐袭起病的锥体束损害,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例如偏瘫时表现的Wernicke-Mann氏体位就是代表。明显的锥本束损害出现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与掌关节痉挛性屈曲。锥体束病变时肌张力增高的部位与瘫痪部位一致,静止状态下肌张力也增高,触诊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有摺刀样的阻抗感。

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Top]

两侧广泛小脑病变时,有时可见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肢体时有阻抗感,站立时躯干、四肢呈僵直状态。橄榄小脑萎缩症有时呈现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与大脑基底核有关结构损害。

脑干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以中脑最为明显,中脑病损时表现肌僵直,属于去大脑强直的一种,四肢的近端明显,苦苦在伸肌群。上肢伸直,腕屈曲并内收。下肢伸直,内旋内收,称之为去中脑强直。大脑皮质下白质弥漫性病变,如脑炎、重度脑外伤脑出血时也可出现四肢僵直,与去中脑强直的区别点在于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现完全与去中脑强直相同,称之为“去皮质强直”。

周围神经疾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表现为肌张力减低。但在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面肌肌张力增高,即表现为面肌痉挛。此外周围神经的附近炎症、肿瘤等病变,对周围神经产生刺激现象时,出现肌张力增高,这种肌张力增高大多属于防御性肌张力增高。

肌原性病变肌肉疾患虽可有肌张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减低,绝不出现腱反射亢进

1.先天性肌强直症(congenital paramyotonia): 又称Eulenberg病。本病仅在运动情况下出现肌张力增高,静止时肌张力正常。此病的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收缩见于运动之初,当反复运动后即恢复正常。触诊时肌肉有特殊硬韧感,似胶皮样硬,于机械刺激后肌肉强直收缩时益为明显。

2.僵人综合征(stiffmansyndrome): 为一种病因不明的痫性痉挛。颈肌、躯干、背骨、腹肌肌张力增高明显,外界刺激时疼痛。叩击、声光、精神紧张等可诱发而加重,常见四肢近端开始向身发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睡眠时僵硬症状消失。

1.破伤风(tetanus): 早期局部肌张力增高,常见的是两侧咀嚼肌痉挛性收缩,同时伴有颈肌强直,继之面肌痉挛;口角向外牵引,鼻翼上缩,眼裂大呈所谓“猥笑颜貌”。随病情的发展引起全身性肌张力增高。如躯干伸张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角弓反张,屈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前弓反张,患者的体位似胎儿的宫内位:头前屈、 膝与腭紧贴,踵靠近臀部。躯干一侧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身体呈现侧方弯曲,谓之侧弓反张:头肩向一侧倾斜,该侧肩下垂,身体弯向月牙形。

2.手足搐搦症(tetany): 血钙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肌张力增高主要见于四肢远端,偶可波及到躯干。有的学者将手足搐搦症分为三型:

(1)良性型: 主要在四肢远端出现强直发作,拇指强烈内收及半屈贡状态,与其他诸指并拢,手指的中指指节屈曲明显,手的尺侧缘与挠侧缘相近贴,有时末指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显,末指常折入其余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内,即呈所谓“助产士手”。下肢是趾屈曲,呈马蹄内翻足,小腿伸直,随意运动不能,被动运动时有阻抗感。

(2)中度型: 早期上肢先出现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断之扩延到躯干、面肌与下肢,有时腹直肌、胸锁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现强直发作。当面肌出现肌强直时,呈现特殊的面容:眼外斜或内斜,牙关紧闭,舌僵,构音不良,吞咽困难,如喉肌痉挛时可发生呼吸困难窒息

(3)重症型: 短时间内反复的发作,表现全身肌强直,伴有喉肌痉挛。

[Top]

药物治疗:给予骨骼肌松弛剂巴氯芬片(枢芬片),用法:初始剂量为5mg,每日三次,应逐渐增加剂量,每隔3天到6天增服5mg,直至所需剂量,但应根据病人的反应具体调整剂量。常用剂量为每日30mg至75mg。如果用药期间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达每日最大剂量仍无效时立即缓慢减药至停药。巴氯芬对轻、中度痉挛效果较好,结合肢体功能训练综合进行,早期合理神经康复治疗,减少痉挛出现,预防挛缩,防止异位骨化,改善肢体功能状态。

康复疗法:正确体位摆放:在床、椅子、轮椅上应采取抗痉挛的正确体位。被动运动:被动活动患侧上下肢各关节,尽量保持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2次/日,30分钟/次。持续牵张训练:首先被动牵引痉挛所影响的关节到其活动范围的极限,然后由康复治疗师双手握住需要牵张关节的两端,固定关节的近端部分,牵拉关节的远端肢体,牵拉持续15-30秒/次,重复5-10次。按摩:对痉挛肌进行手法按摩,2次/日,10分钟/次。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2次/日,30分钟/次。

电针:针对脑损伤偏瘫、痉挛的肢体,予常规的针灸留针后,接电脉冲治疗仪,频率调至80-100Hz,分别调整适当电流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病人能耐受,针体、前臂及小腿细微颤动为度。每日1次,每次20分钟。针灸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达到运动功能恢复的目的。电脉冲刺激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作用。80-100Hz电针治疗,频率80-100Hz电脉冲刺激,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缓解下肢伸肌痉挛。明显改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电针治疗能较好的缓解脑损伤后偏瘫痉挛。对脑损伤后偏瘫的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痉挛机(电生物反馈-肌电治疗):对拮抗肌组(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肌电反馈刺激治疗,30min/ d ,2/日。痉挛机可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电刺激,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延缓肌肉萎缩,增强肌力,还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