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疾病概述】
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下肢浅静脉伸长、纡曲而呈曲张状态,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的人。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症状】
1.多见于从事站立的体力劳动者。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麻木、困倦。
2.站立位,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隆起、扩张、弯曲或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小腿下部可有色素沉着、脱屑、湿疹及慢性溃疡。
3.下肢静脉功能检查
①大隐静脉瓣膜及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站立后,不放松止血带,若在30秒内,见止血带以下的静脉迅速充盈,表明止血带以下有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若放松止血带后,见静脉自上而下迅速充盈,即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②小隐静脉瓣膜及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结果及意义与上述试验相似。
③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定位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二根弹力绷带。让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若在二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表示该处有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
④深静脉通畅试验。若曲张静脉加重,示深静脉阻塞张静脉减轻或消失,示深静脉通畅。
本病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
2、凡有单纯性静脉曲张家族史者,大都在青春期以后不久发病,因而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增强全身体质的条件下,加强静脉管壁;
3、保护浅静脉的措施有
(1)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强体力劳动者,宜穿用弹力袜套保护,使浅静脉能处于萎陷状态;
(2)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应经常走动,多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以减轻浅静脉内的压力;
(3)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
4、术后需注意:
(1)劳动或活动时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包扎,防止外伤。
(2)劳动或活动1小时后应将患肢抬高片刻,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曲张静脉内压力,防止破裂出血。
(3)术后需卧床7-10天,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
(4)切口渗血严重者加盖敷料、局部加压包扎。
(5)术后24小时制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次日逐渐放松,同时进行足、趾活动。
(6)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7)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止血药,并观察其效果。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病因与发病机制】
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是全身支持组织薄弱的一种表现,与遗传因素有关。血柱的重力以及任何加强重力作用的后天性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都可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瓣膜正常关闭功能受到破坏。当循环血量经常超过回流的负荷,亦可造成压力升高,静脉扩张,以致瓣叶游离缘在关闭时不能合拢,从而形成相对性关闭不全。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所致的继发性静脉曲张及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相鉴别。后者兼有血管瘤(痣)及肢体增长、增粗的表现。必要时可行静脉造影,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显示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扩张,深静脉正常。
应进行下肢静脉功能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及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站立后,不放松止血带,若在30秒内,见止血带以下的静脉迅速充盈,表明止血带以下有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若放松止血带后,见静脉自上而下迅速充盈,即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小隐静脉瓣膜及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结果及意义与上述试验相似。
(3)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定位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二根弹力绷带。让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若在二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表示该处有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
(4)深静脉通畅试验。若曲张静脉加重,示深静脉阻塞张静脉减轻或消失,示深静脉通畅。
临床表现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以左下肢多见,但是双侧下肢可以先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纡曲。如病程继续进展,当交通静脉瓣膜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根据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下列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浅静脉瓣膜功能、下肢深静脉回流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①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患者平卧,下肢抬高,使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上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然后让患者站立,10s内释放止血带,如出现自上而下的静脉逆向充盈,提示瓣膜功能不全。应用同样原理,在腘窝部扎上止血带,可以检测小隐静脉瓣膜的功能。如在未放开止血带前,止血带下方的静脉在30s内已充盈,则表明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②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浅静脉主干,嘱患者用力踢腿或做下蹬活动连续10余次。此时,由于小腿肌泵收缩迫使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使曲张静脉排空。如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有胀痛,则表明深静脉不通畅。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患者仰卧,抬高受检下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缚缠第1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2根弹力绷带。让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1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2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其他检查如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必须排除下列几种疾病才能确立: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各种症状相对严重,做下肢浅静脉测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下降率减少,一般为20%~25%。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能够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表现,伴有肢体明显肿胀。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过程中,由于瓣膜遭破坏,静脉血液逆流及静脉压升高导致浅静脉曲张,并伴有活动后肢体肿胀。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做下肢静脉造影检查。③动静脉瘘:动静脉瘘的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局部有时可扪及震颤或有血管杂音,浅静脉压力明显上升,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在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比健肢长且粗。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概述】
一般治疗
1.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压迫,适用于妊娠期、病情轻、年龄过大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硬化剂注射
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曲张静脉的治疗。常用的硬化剂有5%鲁肝油酸钠、酚甘油溶液、50%葡萄糖及20%~30%氯化钠溶液等。
3.手术治疗
凡有症状者,只要无禁忌证,均宜手术,行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主干、切除扩张属支,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
1.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并伴有感染性静脉炎及曲张静脉周围炎,可用抗生素及局部热敷治疗。炎症消退后,常遗有局部硬结与皮肤粘连。症状消退后,应施行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