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身凹沟的症状起因
孙兴盛
站在村子东边,面向太阳出山的地方望去,那就是橡凹沟。
橡凹沟分大橡凹和小橡凹两部分,也就是上沟和下沟。总面积约三十多平方公里。沟深四五里路,沟道不算太宽。
就是这个大小橡凹沟,在明朝以前,沟沟梁梁全长着橡树,挤挤挨挨拥满了七沟八梁。听老人流传下来的话,明朝或者明朝以前,橡凹沟是一片森林的世界,几乎没有别的树种,全部是大大小小的橡树。所以这里才被叫作“橡凹沟”。
橡凹沟距村子很近,不过二三里路。那时候,村里人烧锅烧炕用柴就都到这里来砍。当然是拣小的砍,大树拿不动,就都留在山里边。天长日久,满坡满沟全是大树。每逢夏天,你会看到眼前一片绿色,而且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要是走进林子里,肯定阴阴森森的,你会以为走进原始森林了。
上沟的水聚在一起,组成了大橡凹河;下沟的水聚在一起,组成了小橡凹河。两条清凌凌的河水蹦蹦跳跳流到山外,静静地投入峒峪河,直奔灞河而去。
明朝嘉靖元年,有一个叫孙永新的青年人,家住渭南贯子村,是个下苦的出身,经常从霸龙庙担木炭到玉山集市出售,然后又歇脚峒峪村。这个年轻的卖炭翁很有心计,和峒峪村老老少少都能和得来,相处十分融洽。只要歇宿在任何一家,都会和主人打得火热,时间长了,村里人也不把他当外人看,相互之间无话不说,无事不讲。村里人问他,霸龙庙人烧木炭用什么木头?他说用橡树。于是峒峪村里人就说,既然用橡树,何必舍近求远呢,距村子不远有个橡凹沟,沟沟坡坡全是橡树,你烧一百年也烧不完……这个贯子村的孙永新如获至宝,当即从霸龙庙请了两名烧炭师傅,勘察了大小橡凹沟,然后就动手烧起木炭来。
烧木炭一般分为五个步骤:捶窑,伐木,填柴,点火,渗窑。
捶窑就是选择有利地势,垂直向下挖八尺深、七尺宽一个地窖,四周用泥糊了,使不透气,然后开了火门、火道,待窑壁干后使用;伐木就是在坡上将大树砍倒,全部截成七尺长碗口粗的木段,再运送到窑门口;将截成段的橡木从窑口汆下去,一根挨一根排列整齐,挤实,然后从火门口用软柴点着,火苗沿着火道升腾,会把装进窑内的所有橡木烧燃,待燃而未尽的时候,烧炭翁会不失时机地停火,将窑门封死,原来冒烟的地方也用泥糊了,或者把正在燃烧的火杠子掏出来,放在预先挖好的长方形地窖内,用土掩埋。被窒息而冷却的火杠子,再过十多天就成为木炭,则可出炉了。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位年轻的卖炭翁孙永新从此成了产业主、大财东,他雇佣着十多个掌握技术的烧炭师傅。峒峪村几乎有上百名男女劳力变成了他的小工,受雇于孙永新。或在深山伐木,或把木材向窑场运送,或烧窑、出窑。自然有更多的村民把烧好的木炭一担一担挑到集市上出售。这简直成了烧木炭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
贯子村孙家自从落户到峒峪村,一天一天富裕了,成了峒峪村头号大财东,孙永新是头号大财主。在他变富的过程中,同时解决了峒峪村上百名闲散劳力的就业问题。凡是被孙永新雇用的普通老百姓,从此有吃有喝,甚至也有变富裕了的。世间的事儿就这么怪,因为一个人有成就,会让全村的人跟着沾光,让大家都富裕起来。
孙永新后来生了四个儿子,分家后,按照居住位置叫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这四门后代全是富裕户,四百多年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近四十户人家还都是有吃有喝的富裕户。
话又说回来,贯子村孙家富了,峒峪村人原有的橡凹沟却贫了——满坡满沟的橡树,经过了二百多年的采伐,到了清朝年间基本完蛋了。大树没了,小树光了,乾隆爷之后,只剩下筷子粗的小枝枝。民国时期橡树根也被人挖走当柴烧了,连小枝枝也找不到了。一个曾经遮天蔽日的大森林遭到了灭顶之灾,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空留“橡凹沟”的盛景在人们的记忆中。
现在的峒峪人,经常这样说,既然叫橡凹沟,必然盛产橡树,很希望找到有关橡树的蛛丝马迹。果然于上世纪70年代在橡凹沟开垦荒地时,从沟里边一条水渠内挖出了很大很大一个树根,由于水分的保养,根的周围虽然腐朽了,剩余部分黑乎乎的,仍然坚硬且具有韧性。待晒干后当柴烧,仍然十分耐火,把未烧尽的火杠子埋到土里边,照样煅出了木炭。
更为有趣的是,两年前我主编《峒峪村志》,发出了500多份《告全体村民书》,希望大家提供鲜为人知的素材,村民朱长生主动拿出了两年前他在橡凹沟开荒时,发现的木炭。说是在一面黄土坡开挖时,一镢头整下去,忽然出现了一个黑窟窿,再一刨,窟窿里露出了碗口粗的炭杠子,每一根都是五尺多长,他整整担了两担,也就是二百多斤,这足以证明橡凹沟当年确实烧过木炭。但这一窑炭,主人为什么没有出窑呢?为什么烧了四百多年还埋在地下呢?村里人有各种猜测:有的说,也许当年同时烧了很多很多的窑,偏不偏把这一窑遗忘了;有的说,也许这块地方滑坡,将一窑木炭埋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刨不出来也就不刨了;还有的说,也许木炭烧成后,窑主人发生了变故,来不及出窑,于是就一直埋在地下四百多年,留到了今天……
按照“千柴百炭”这种说法,当年烧窑时,每一窑得装进两千多斤橡树。三十多平方里的橡凹沟,同时要捶多少木炭窑,每一窑装两千多斤橡木,200多年岂不把它烧个光光净净吗?难怪现时的政府提倡封山育林,对烧木炭一事严格控制,烧窑的人须到政府办理采伐证,一年只准烧那么几窑,不能超过,如不按规定办事,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打击。
对不起,这篇文章是我根据传说和既有事实,想象出来的。当年烧木炭那个轰轰烈烈的场面,我没见到,也无法想象,权当我引导读者走了一趟橡凹沟。
橡树,即栎树,叶椭圆形,果实叫橡实,俗称橡子。木质坚硬,是烧木炭的上等原料。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