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过敏性质疑
当前,在有的人心中形成了这样一种不良心理:别人富裕了,认为是非法所得;别人高升了,认为是权钱交易;别人进步了,认为是关系照顾……总之,但凡只要别人得了好,就条件反射地认为背后肯定有黑幕、有黑手,当事人肯定有关系、有背景。这种“过敏性”质疑看似“力透纸背”、“精于世故”,但实际上很容易侵蚀思想,搅浑风气,危害极大,必须高度警惕。
我们需要批判地看待问题,也有权利去深究真相,但“过敏性”质疑却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不负责任地冷嘲热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容易因妒生恨走上极端;是罔顾事实依据、别有用心的矫枉过正,“唯恐天下不乱”,容易以讹传讹破坏团结。如此之流,渴望公正却又在损害公正,盼望民主却又在曲解民主,害莫大焉!
“过敏性”质疑是一种“流恶”,因腐败之源而生,因不正之风而长,因效仿之势而广,折射出的是社会风气的“亚健康”。在现实中,确实有人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穿着糖衣炮弹的“马甲”,顶着背景关系的“光环”,靠金钱、靠关系、靠非法手段钻了法规和制度的空子,谋取了不正当利益,伤害了群众感情,损害了组织公信力。于是,不谋事、专谋人的“厚黑学”才在社会上流行,一些党员干部才会有“原则上”是一回事,“原则下”则乱办事。归根结底,是不良的社会风气催生了“过敏性”质疑。
“过敏性”质疑反映了现代人缺少宽容,缺乏耐心,缺失信心。各种“文化快餐”、“致富捷径”让人们变得急躁起来,自负却又自卑。太阳都有黑点,何况社会这么大个“林子”,改革这么大个“摊子”。如果除了怨天尤人的质疑而心无旁鹜,你将永远是一个失落而又悲愤的旁观者,顶多是个点缀别人生活的“配角”。
纠治“过敏性”质疑需要旁观者嘴上留德、脑中有智。往往千万句好话都很难培植一个人、兴盛一件事,但一句坏话就能毁掉一个人,废止一件事。作为旁观者和监督者,我们既要“否定之否定”,也要“肯定之肯定”。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礼,辩证地看待,理性地分析。不能因为个别的、偶有的社会阴暗面而道听途说、杯弓蛇影,一概顺着惯性思维,戴着有色眼镜,用主观论断质疑客观世界;不能统统为自己设个笼子,为别人戴个帽子,用个人臆想质疑公判事实。而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三思而后言,言之而有据,据理而力谏。
纠治“过敏性”质疑更需要当事人和党员干部心中有德,行中见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才是那定盘的星,民心不可忘,民心不可失。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底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问政于民、听政于民、执政为民”的承诺落到实处,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改革决策和监督机制,对老百姓以诚相待,对工作以实相守。
黄宏在今年春晚上有一句“名言”:“眼是黑的,心是红的。眼若红了,心便黑了。”我们既要保持眼是黑的,也要保持眼是亮的,这样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更要保持心是红的,血总是热的,方能“长风破浪会有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