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并非终生性
食物过敏就是由于进食某种食物后造成的不良反应,据统计成人的发病率为2%,儿童的发病率为4%-6%,有些人一旦吃了某样食物发生过敏后,今后就会相当注意避免食用这种食物,面对一些美食,让一些对其过敏的人煞是痛苦,那是否真的以后就只能和这种美食绝缘呢?其实未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免疫学专家陈同辛教授指出,多数食物过敏是有阶段性的,并非终生。
对于食物过敏,有几大特点,把握好这些特点,就能有效的预防过敏发生。
食物过敏的四大特点
特点一:儿童食物过敏较成人多
陈教授说,儿童食物过敏较成人多,这是因为婴幼儿肠道的屏障功能不完善,进食的大分子容易透过肠壁进入到小孩子的体内,因此更容易发生过敏。
另外还有一项原因,那是先天性的,小孩子生出来的时候TH1和TH2的细胞不平衡。这是因为TH1这种细胞具有排斥功能,母亲在怀孕期间,怕把胚胎排斥掉,所以母亲和胎儿都会把TH1功能调低了,这样TH1和TH2之间不平衡,TH2就高了,刚出生不久的幼儿TH2的功能都是亢进的。而TH2这个细胞与过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TH2的亢进就易引起过敏。
而成人则不同,成人的TH1和TH2细胞是平衡的。
因此,从年龄上来看,儿童是更容易发生食物过敏的人群。
特点二:不同年龄食物过敏原不一样
说起食物过敏,多数人会想到“海鲜”。陈教授说,在成人的食物过敏中,因食用海鲜过敏的例子比较多,但在儿童中,最常见的过敏食物并非海鲜,而是牛奶和鸡蛋,一般认为这两类食物都对身体较好,多数家长都想不到它们就是孩子过敏的诱因。特别是0-1岁的婴儿对鸡蛋和牛奶过敏的较多。
因此,这提示给母亲的是,假设在母乳喂养的前提下,宝宝一口牛奶都不喝的,若母亲每天喝牛奶、吃鸡蛋,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发生了过敏,如湿疹,母亲最好先不要吃牛奶和鸡蛋了,而不是先不吃海鲜。
另外,除了海鲜、牛奶、鸡蛋之外,坚果类食物也是常见的过敏原。最易引起致死性过敏性食物是鸡蛋和坚果类食物。
特点三:食物过敏是阶段性的
目前老百姓对于食物过敏最大的误区在于:吃了某种食物发生过敏后,就一辈子不敢吃那种食物了。
而其实,大多数的食物过敏都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终生的。因为过敏是在免疫过程发生变化的时候易发生的,比如某一次感冒,体质下降了,在这个时候吃了某样东西,就可能发生过敏,但是这种食物过敏并不一定是一辈子的,当体质好的时候就完全有可能吃了它以后而没事。而且食物过敏是可以回避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回避,不去吃它,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对其不过敏了。如果反之,你总是不回避它,天天吃,那可能就永远对它过敏了。
所以,若发生食物过敏,可以先回避这种食物1-2年,然后做个食物激发试验,如果吃了它之后激发不出临床表现,以后就再食用也没有问题了,但如果能够激发表现,则要继续回避。坚果类的食物过敏有些可能是终生性的了。
特点四:食物过敏有交叉反应性
陈教授告诉记者,我们还要注意食物过敏的交叉反应性。什么叫交叉反应性呢?
比如说对鸡蛋过敏,那么可能对鸭蛋、鹅蛋也过敏。对牛奶过敏,那有可能对羊奶、马奶也过敏,甚至对豆奶也过敏。牛奶是动物蛋白,豆奶是植物蛋白。
甚至是乳胶,橡胶里面的主要成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橡胶做的,墙上的涂料,小孩的橡胶玩具,经常接触这个乳胶,也有可能会和芒果、猕猴桃发生过敏。也是交叉性反应性的。
因此,对一种食物过敏,同时也要提防同类食物过敏。
过敏发生的因素有两类
陈教授说,过敏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1、遗传因素
家族里有过敏史的,那本身过敏的可能性也就大。最主要的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大。过敏的高危人群中,最主要的就是父母有过敏史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过敏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类人群要早期做过敏的预防,不能等过敏了再去治疗。
2、环境因素
现在讲究卫生了,感染的少了,那么导致过敏的就多了。这也就是和刚刚讲的TH1和TH2有关,因为感染可以把TH1的功能提高了,那么TH2就降低了,就不容易过敏了。另外现在又常使用抗生素,经常预防接种,这样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少,就导致了过敏性疾病发病越来越多。
另外靠近工厂、吸烟、环境污染,这些都是容易发生过敏的环境因素。
过敏不仅仅表现在皮肤上
对于过敏的症状还有很多人认识不清,陈教授指出,大部分人把临床表现停留在皮肤的变化上,殊不知并非这样,除了可能会有皮疹之外,还有很多皮疹以外的症状。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特应性皮炎
2、胃肠道症状
这是大家更应该关注的,就是过敏的孩子可能单纯的以消化道症状为表现,如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可能是便血,呕吐,还有个别的表现是便秘。
3、呼吸道症状
表现为咳嗽、喘。
4、全身症状
还有些严重的过敏,如喉头水肿,或者过敏性休克。这些也可能发生。
三种诊断来确诊
对于过敏,一般有三种诊断方法:
1、皮肤的点刺试验。检测过敏原,用过敏原的药水点在皮肤上。
2、抽血。检测有没有某种食物的特异性抗体。
3、食物回避+食物激发。比如怀疑是牛奶过敏,就先停喝牛奶,然后看看症状会不会缓解,如果缓解了,然后在医生的监测下再喝牛奶,如果症状又出来了,就可以确诊为食物过敏。
“食物回避+食物激发”的方法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
预防工作不可少
陈教授说,在发生过敏前,也是可以做些预防工作,避免过敏的。
1、建议母乳喂养,这是最好的预防食物过敏的措施。母亲的母乳里面提供的蛋白成分和小孩所需要的蛋白成分是相一致的,母乳里的蛋白相对分子量比较适度,那可以诱导小孩免疫耐受,就可以预防过敏。另外,母乳里含有双歧杆菌,是益生菌,有预防过敏的作用。还有分泌性IgA,这个也可以预防过敏。
2、喝“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因为它是把正常的牛奶蛋白分子水解到一定大小的程度,这样分子量变小,致敏性就降低了,小孩子就不容易发生过敏。而且这样大小的分子量可以诱导出口服免疫耐受。
3、添加益生菌,以双歧杆菌为主。
4、辅食添加延迟,四个月前不要添加,特别是过敏的高危人群,而且已经表现出某些过敏迹象,建议推迟到六个月再添加辅食,但是前提是在配方奶粉喂养下,不是配方奶粉喂养,吃鲜奶的不行,因为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足。
另外要注意,食物过敏的婴儿,母亲不要轻易把母乳停掉。因为治疗可以通过母亲膳食回避来做,比如母乳喂养,怀疑孩子对牛奶过敏,母亲不吃它,孩子的症状就可能缓解了。在生后的最初4-6个月,如果单纯母乳喂养,母乳营养充足,可以不添加辅食,如果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营养情况下,也不要添加辅食,而是换一种配方奶粉,如给孩子喝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就可以了。
专家简介:
陈同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疾病近30年,目前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任儿内科风湿病/免疫学专业主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免疫/肿瘤研究室主任,并担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学会免疫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儿科临床免疫学,尤其是反复感染、过敏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和基因诊断,首次在国内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愈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儿童过敏免疫科。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