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发布日期:2014-10-20 03:25:16 浏览次数:1601

临床表现有显著异质性。起病年龄和病情轻重差异很大,HS多见于幼儿或儿童期,从无症状到危及生命的贫血,重者于新生儿或婴儿期起病。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70例中,5岁以内发病139例,占82%,其中一半在1岁以内发病。不同家族之间,临床表现的轻重可有很大差别,同一家族的不同患者,病情轻重常较一致。根据临床表现,可将HS分为4型:无症状携带者、轻型HS、典型HS和重型HS。多数患儿为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轻中度贫血;极少数患儿为隐性遗传的纯合子或等位基因都发生突变,临床表现为重型HS。贫血、黄疸脾肿大是H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三者或同时存在,或单独发生。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70例HS中,贫血169例(99%),黄疸133例(78%),肝大155例(91%),脾大168例(99%),构成本病的四大表现。大多数HS有轻中度贫血、中度脾肿大和间歇性黄疸。少数(约25%)HS症状轻微,虽然有溶血,但由于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一般无贫血,无或仅有轻微黄疸,无或有轻度脾肿大。这类病人只在进行家族调查或某种诱因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重时才被发现。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剧烈体力活动也可加重溶血。极少数HS可发生危及生命的溶血,需要定期输血,生长发育也可受到影响。长期明显贫血者,由于骨髓增生、骨髓腔变宽,使额骨和颞骨突起。新生儿期起病者,黄疸的发生率约50%,常于出生后48h内出现,并可因高胆红素血症而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期后,黄疸大多很轻,呈间歇性发作,劳累、感染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典型病例可根据黄疸、贫血、脾肿大、球形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脆性增高和阳性家族史等做出诊断。轻型病例,特别是球形红细胞数量不多、渗透脆性正常者,须做红细胞孵育后脆性试验和自身溶血试验才能确诊。极少数HS的诊断需要依赖红细胞膜蛋白分析或测定。对于青少年原因不明的脾肿大和胆石症,在感染尤其是细小病毒B19型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出现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时,应疑有HS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本病有溶血症状,球形红细胞增多和渗透脆性增高,但无家族史,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是诊断此病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HS外周血中小球形红细胞形态比较均匀一致,而其他溶血病外周血中的球形红细胞大小不一。AIHA Coombs试验多次阴性者与HS鉴别比较困难,MCHC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和自溶血试验等有助于鉴别。但AIHA球形红细胞较多时,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也可呈阳性。红细胞膜蛋白分析或组分的定量虽有一定的鉴别意义,但并非HS所特有。

2.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也可出现球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但有明确用药史,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停药后溶血消退。

3.新生儿溶血症 周围血中可因暂时出现球形红细胞而易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相混淆,但前者母子ABO和Rh血型不同,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阳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G-6-PD缺乏症、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包括HbH)和Rh缺乏症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可有少数球形细胞。但是,G-6-PD缺乏性贫血常呈发作性,多能找到诱因,为性联遗传,红细胞G-6-PD减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热不稳定试验与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阳性,血红蛋白电泳可确诊。Rh缺乏症则极罕见,外周血中可以见到多量口形红细胞和少量球形红细胞,Rh抗原部分或完全缺乏。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预防措施同遗传性疾病,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血红蛋白70g/L时,应适当输注红细胞,以改善贫血。脾切除是治疗本症的根本办法,凡确诊者都应进行脾切除术治疗。极轻症患者,可将手术时间推迟,并追踪观察病情变化,以决定是否需行手术。年幼儿因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术后患暴发性感染,特别是肺炎双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的感染机会较多,因此小儿手术年龄以5岁以上为宜。对重症患儿,如频繁发作溶血或再障危象,手术年龄亦可适当提前,但应禁忌在1岁以内进行。小年龄手术者术后应以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注射半年到1年。脾切除后红细胞膜缺陷和球形红细胞依然存在,但由于除去了主要破坏血细胞的场所,红细胞寿命得以延长,使贫血获得纠正,黄疸迅速消退。脾切除术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副脾,特别注意脾门、脾韧带、大网膜等好发部位。如有副脾,应一并切除。为了降低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国外正尝试改进手术方式(包括进行部分脾切除术),但疗效及优越性有待进一步确定。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和骨髓移植治疗HS尚在研究中。如发生贫血危象,应予输血、补液和控制感染。本病在溶血过程中,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应注意补充。新生儿期发病者,主要针对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

在新生儿或婴儿期起病者,因溶血危象发作较频,其预后较差,可因严重贫血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起病较晚者因慢性贫血可致发育迟缓。轻症或无症状者不影响生长发育,预后一般较好。极少数可以死于贫血危象或脾切除后并发症。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