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治

发布日期:2014-11-14 04:01:26 浏览次数:1595

作者:刘建平|发布时间:2012-07-12|浏览量:126次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FD发病率很高,在西欧为20%~40%,在我国为20%~30%;本病占内科患者总数的10%以上,占消化科门诊的50%左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诉上腹不适隐痛早饱、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应用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腹部B超和各种实验室检查,除可能有轻度胃炎外,常无异常所见。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消化内科刘建平

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已证明FD主要具有以下病理生理改变:①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近年研究还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有关。②内脏感觉过敏:研究发现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③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研究证明,部分FD患者进食后胃底舒张容积明显低于正常人,这一改变最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④精神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此外,约半数FD患者有油门螺杆菌感染及由此而引起的慢性胃炎,但研究至今未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慢性胃炎与FD症状有明确的相关性等等。西医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中医证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比较好的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呕吐”“呃逆”“嘈杂”“呃逆”“反胃”的范畴,其主要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积滞、痰湿内阻、七情失和、脾胃虚弱;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如症状主见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胸闷善太息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纳呆,大便不畅,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属于肝胃不和证,以疏肝解郁,理气消痞为治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主要包括: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川芎、广郁金、焦三仙、炙甘草等。如症状主见胸膈满闷,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属于痰湿内阻证,以除湿化痰,理气宽中为治法,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药物主要包括:茯苓、苍术、陈皮、厚朴、清半夏、生姜和甘草等。症状主见胃脘痞闷,闷胀不舒,纳差食少,口中粘腻,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属于湿热阻滞证,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物主要包括:薏苡仁、白蔻仁、杏仁、陈皮、茯苓、清半夏、通草、滑石、竹叶、栀子、黄芩、焦三仙等。如果病史较长,胃脘痞满,闷胀不舒,纳差食少,食后或劳累加重,神疲乏力,嗳气不爽,口淡不渴,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缓,属于脾胃虚弱正,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治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主要包括:黄芪、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清半夏、柴胡、枳实、升麻、当归和焦三仙等。如果症状主见胃脘嘈杂不适或痞满,闷胀不舒,恶心呕吐,心烦口苦,或腹满肠鸣,大便不爽,小便发黄,舌淡红苔白滑或黄厚,脉弦数属于寒热错杂症,以辛开苦降,调中和胃为治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物主要包括:清半夏、黄连、黄芩、吴茱萸、大腹皮、焦三仙、香橼皮、干姜、党参、枳壳、佛手、炙甘草等。除可以应用中草药外,还可以配合中成药例如四磨汤,胃苏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辅以针灸治疗,往往疗效可靠速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只有积极配合中医中药和一定的西药治疗,以及患者积极的自我生活调护,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总之,中医中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是有肯定疗效的,应该发挥中医中药的特长与长处,解决患者的痛苦。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
  • 用户 andyCheng的评价
    评价时间:2015-07-06 11:57:04
    好评
    andyCheng说:说的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