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什么时候能让乙肝携带儿童顺利入托

发布日期:2014-11-14 04:57:44 浏览次数:1595

一位济南的妈妈自2006年起,带着孩子在济南多家幼儿园报名,对方都以女儿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为由拒绝。后来她登录乙肝公益网站“肝胆相照论坛”向网友求助。在这里,她发现,乙肝宝宝入园受歧视几乎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所有的妈妈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歧视,所有的妈妈都不愿意看到孩子被社会抛弃。然而,事实上,目前我国乙肝携带的儿童正面临被社会抛弃的命运。

相关资料:专家说法 :乙肝宝宝入园无传染危险

专家称,乙肝传播的三个途径在幼儿园不可能发生

“这些孩子应该入园,也完全能入园。”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说,从技术上说,乙肝宝宝入园,对别的孩子完全没有传染的危险。 据段钟平介绍,乙肝传播有三个途径,一是母婴传播,二是修脚、穿耳等产生的血液传播,三是性传播,但幼儿园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所谓传染的危险应完全抛到脑后。此外,现在全国新生儿还都会接种乙肝疫苗。 “另外从人权上来说,人人都有受教育权,不能因为这些孩子带病毒就剥夺了。”段钟平说。同时,所有体内没有乙肝抗体的儿童,在入园年龄前,均可免费接受乙肝免疫。根据卫生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规定,幼儿园(所)对在园的儿童须做到“一餐一消毒”、“每人一巾一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因此,在现有卫生保健制度下,园(所)内孩子的正常集体学习、生活,不会造成乙肝病毒传播。

既然乙肝携带儿童不会对其他儿童造成传染威胁,为何依然有儿童入园、入托体检中的乙肝标志物检测呢?只要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那么被检出的乙肝携带儿童就非常容易受到排斥和限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在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就充满荆棘和困苦,需要在歧视中成长,他以后又怎么可能成为拥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人呢?

目前,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取消了入园、入托体检乙肝标志物的检测,济南什么时候实行呢?

据新京报10月23日报道,包括10名北京妈妈在内的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1名母亲,致信国务院有关领导求助,希望幼儿园消除对“乙肝宝宝”的歧视,让孩子们能享受正常的学前教育。许多乙肝宝宝之所以不能上幼儿园的原因是一些家长和老师担心他们会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其他儿童。曾有一些家长因所在幼儿园中收了一位乙肝宝宝而大吵大闹要退园。一位幼儿园老师说:“并不是我们排斥携带乙肝病毒的孩子,但其他家长知道后,有的就会强烈反对,甚至情绪激动地吵闹。我们也是被迫的。”所以,这一新闻刊登后,立即引起百姓的关注:乙肝宝 宝能不能上幼儿园呢?他们有没有传染性呢?

FONT color=redb 孩子们在一起同吃同住会不会感染乙肝?/FONT

一些家长担心:幼儿园的学习性质是同吃、同住,在同吃同住的状态下,乙肝病毒会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会不会因住在同室经蚊子叮咬而传播?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果不接受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上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的妈妈所生的孩子有95%在一年内表面抗原阳性。所以,我国有许多孩子在出生时就从妈妈那里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发病也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乙肝发病率也较高。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这是因为人的胃能分泌一种胃蛋白酶,这种酶可以把乙肝病毒杀死。乙肝也不会通过蚊子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因为乙肝病毒不像乙脑病毒、登革热病毒能在蚊体内复制或存活。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蚊子或是昆虫叮咬人而感染乙型肝炎的报道。

FONT color=redb和乙肝孩子密切接触传播有没有感染的风险?/FONT

乙肝的传染性不强,一般接触不会感染。但乙型肝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乙肝感染率也较高。其原因除了母婴传播以外,还因为乙肝病毒可能通过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近年来,对生活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的机制有了新的说法。许多专家认为,生活中的“微创伤口”是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的途径。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皮肤或黏膜的损伤,有些损伤尽管很微小,但乙肝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这些微小的伤口里钻进去。生活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的危险主要在于婴幼儿(如乙肝爸爸和妈妈与孩子的接触),因为成年人感染也和性传播感染的情况一样,大多数人会产生抗体,将乙肝病毒清除。因此,一些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担忧不无道理: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不具有自控能力,难保不发生意外。如果发生了抓伤、碰伤等,也有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但是,这种传播途径在没有乙肝疫苗之前,确实是婴幼儿与乙肝密切接触的一种感染风险,现在有了乙肝疫苗,只要所有的儿童按照国家的免疫计划接种乙肝疫苗,这种乙肝儿童间的密切接触可以完全杜绝。

FONT color=red乙肝疫苗为什么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FONT/b

乙肝病毒身上有一种特殊信号叫“抗原性”,这种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它们发现病毒,并产生一种被称为“抗体”的蛋白质来消灭这些入侵的“敌人”。但是,指望人体在乙肝病毒感染后产生抗体来清除病毒,那太不可靠了。幼年期,免疫系统可能识别不了像特务一样悄悄侵入的乙肝病毒;一些免疫力下降的成年人也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抵御乙肝病毒的感染。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乙肝病毒中有抗原性而没有传染性的那一段基因用基因遗传工程的方法切割下来,并大量合成,制做成乙肝疫苗。这种乙肝疫苗注射到人体内,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而不会使人得乙肝。这些抗体像“士兵”一样血液中“巡逻”,一旦有乙肝病毒侵入,不等它们钻进肝细胞,就把它们消灭,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乙肝的目的。我国从1992年开始为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2002年1~2岁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从8.5%~10.2%下降到2.2%,HBsAg携带者人数减少了2000万。因此说,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FONT color=redb幼儿园入园前有没有必要检测乙肝?/FONT 在谈论乙肝传染性的同时,我们都不要忘记:乙肝虽然是一种传染病,但已经有了安全、有效的疫苗。经过三次疫苗接种后,乙肝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0%~96%。因此,乙肝已经进入可控制传染病的行列。我国政府已经把接种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项目之中,所有新生儿、入学儿童和少年都在预防人群之列。现在通过基因工程,我国已经能够大量生产乙肝疫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供应充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乙肝。只要所以的孩子注射了乙肝疫苗,即便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体内的抗体会很快把乙肝病毒清除,孩子是不会感染乙肝的。在国外乙肝发病率虽然并不高,但政府仍非常重视预防工作。在儿童入学入托时,他们并不注重通过查体的方法筛查出乙肝感染者和其他传染病患者,而是一定要出示预防接种证明。只要人人都受到了疫苗的保护,就会杜绝各种传染病的传播。

美国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执行主任苏启深教授曾说过:“把乙肝消除掉并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对抗乙肝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是接种疫苗。”“如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大家都能去接种,那么只要十年就可以在中国消除乙肝。”

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是非常可靠的,只要每个孩子都接种乙肝疫苗,幼儿园入园前根本没有必要检测乙肝。就像我们走路时脚上穿着的鞋,有了鞋,还怕路上的石子吗?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山里红在2008-11-15 18:57:00的发言:

有的人反复打疫苗,就是没有抗体,坚决支持禁止入园!/DIV

谢谢您有理由的反对!之所以在这里发帖子,是希望人们明白,社会公众拒绝了不该拒绝的一个群体。希望下面的文章对您有帮助!

科普文章]为什么有些人注射疫苗会没反应

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聋哑人”

DIV

来源:作者:蔡晧东点击:299

由于目前尚未发现乙肝的特效治疗手段,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从乙肝疫苗研制出来后,我国每年新增乙肝感染者已从1980年的26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7.8万人。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这对我国全面控制乙肝流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聋哑人”

一般来说,注射乙肝疫苗后,乙肝疫苗就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呼唤”出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使机体对乙肝产生抵抗力。这样,一旦接触到乙肝病毒,就不会被它感染了。有人统计,接种第1针疫苗后,30%~48%的人产生了抗体,第2针后产生抗体的人上升到78%~90%,第3针后产生抗体者可达90%~96%以上。因此,乙肝疫苗至少需要接种三次。但总有4%~10%左右的人在乙肝疫苗三次“呼唤”之后,还检测不到机体本应产生的抗体“应答”,可谓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聋哑人”。仔细分析这些“聋哑人”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分清真假“聋哑人”

这些“聋哑人”中,有些不是真的,约占3%~5%。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过少,使用一般的检测方法不能测出;还可能因疫苗接种的剂量不足,不能使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也许有些人曾经注射过疫苗,但未及时检测,抗体出现的时间过短,在检测时抗体已经消失;还有可能使用了失效的疫苗,这当然不能达到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这些人并非真的对乙肝疫苗“装聋作哑”,只要增加疫苗剂量或再次注射,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会听到乙肝疫苗的“呼唤”,并产生应答的。

有潜在的乙肝病毒感染

在我国成年人中,对乙肝疫苗的“呼唤”无应答者中大约有2%~3%是潜在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他们可能是测不出抗HBs的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也可能是HBsAg阴性的变异型乙肝病毒感染,还有可能是HBsAg假阴性。由于他们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对乙肝疫苗的“呼唤”表现出免疫耐受,因而不会产生“应答”。

遗传因素造成对乙肝疫苗的无应答

有些遗传因素可以造成机体成为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聋哑人”,约占1%~2%。例如:机体参与控制乙肝疫苗应答的基因区位于“同种白细胞抗原(HLA)-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区(DR区)”,如果这个基因区的遗传性缺陷,就有可能成为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聋哑人”。还有,某些免疫功能受损的人对乙肝疫苗反应的能力较差,如一种遗传性疾病——唐氏综合征患者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就比正常人低。

乙肝疫苗“聋哑人”的对策

这些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聋哑人”,尽管接种了乙肝疫苗,但对乙肝病毒仍无免疫力。因此,不能认为注射过乙肝疫苗就不会感染乙肝了,还应在接种疫苗后进行乙肝抗体的检测,找出这些“聋哑人”,并尽量争取这些“唤起”这些“聋哑人”对乙肝疫苗的“应答”反应,才能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发现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聋哑人”后,首先应当辨明其是否为真的“聋哑人”。可通过较先进的检测方法检测抗体,如果是抗体滴度较低,可以通过加大疫苗剂量或增加接种次数,刺激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应答。如果患有免疫能力低下的疾病,也可以通过多次接种,或者联合使用免疫增强剂,使机体产生抗体。只有那些乙肝病毒潜在性感染者是无法通过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体的。

总之,接种乙肝疫苗后还要检测是否有足够的乙肝表面抗体出现,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聋哑人”,应查明原因,分别对待,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DIV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