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相逢不相识 走近面容失认症
本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 | 国际 | 财经 | 体育 | 文娱 | 科技 | 教育 | 图片 | 视频 | 论坛 | 专题 | 直播 | 访谈 | 资料 | WAP | English
国际快讯 国际要闻 环球博览 热点专题 新闻人物 中外交往 中国军事 外国军事 军事图片 反恐专区 装备动态 台海军情 华人新闻 祖国之声 华人故事 文化传承 海外生活 留学天地 您的位置: 新华网 首页 >> 国际频道 >> 国际扫描 熟人相逢不相识 走近面容失认症
2007年02月10日 07:08:56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我要打印】【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收看新华手机报】
忘记一些人的相貌可能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况。然而,有些人在面对他们的同事、朋友甚至父母时依然像见到陌生人一般。他们并非天性冷漠或为人傲慢,而是深受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折磨——面容失认症。 麻烦多多 阿兰娜·莫尔特比就是一名面容失认症患者。她最尴尬的经历莫过于认不出男友的面孔。 一次,莫尔特比与交往一月有余的男友在餐馆约会。交谈了几分钟后,莫尔特比忍不住问道:“以前我们从没见过面吧?”“我可不这样认为,不过你好像很肯定,”男友答道。 所有面容失认症患者几乎都有与莫尔特比类似的经历。已经退休的电子工程师比尔·科伊瑟说,他最窘迫的记忆是青年时投考海军的经历。“我忽然发现身边几百个人看上去都一模一样,一样的制服,一样的光头,这太可怕了,”科伊瑟说,“5天后我还是分不清身边的人,心理医生最终没有让我加入海军。”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近日报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容失认症患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麻烦超出常人想像。科伊瑟坦言,工作中的压力远远大于社会生活上的压力。由于经常认不出地方法院的法官,科伊瑟不得不丢掉律师的工作,被迫改行。眼下,科伊瑟为与他同病相怜的患者创立了一个网络论坛,供那些尚未确诊的病人交流病情与感受。 作为一名建筑师,多米尼克·哈里斯最害怕与客户见面。每次见到客户上门,哈里斯都会礼节性地问候:“您好,请问您来见谁?”但如果对方是与哈里斯合作过多次的客户,这样的问候当然就显得太不礼貌。哈里斯说,认不出客户已经成为制约他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面容失认症患者中也不乏成功人士,世界知名的黑猩猩专家简·古多尔就是其中之一。古多尔的工作地点是位于坦桑尼亚的贡贝国家公园。与传统的编号法不同,她在工作中为每一只黑猩猩起名,而且在研究黑猩猩行为方面收获颇丰。可古多尔一直觉得,与同事相比,她分辨每一只黑猩猩更加困难。起初,古多尔只觉得自己不太擅长记住面孔,可经过咨询专家,这位动物学家最终被确诊为面容失认症患者。 “真不知道黑猩猩中是否也有这种病症,”古多尔调侃说。 可以遗传 1947年,德国精神科医生约阿希姆·博达默首次对面容失认症给出定义。博达默在治疗一些二战中脑部受损伤的士兵时发现,一些士兵存在非常相似的症状——认不出自己的战友或医护人员。 博达默对面容失认症的总结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此后,针对大脑损伤造成面容失认症的研究陆续展开。引发面容失认症的脑损伤主要有事故外伤、出生时窒息、枪伤后遗症、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检查发现,面容失认症患者往往右脑出现损伤。 1976年,一份报告为面容失认症研究开拓了新领域。这份报告中列举了一位母亲和她的女儿同时患上面容失认症的病例,但母女两人从未受到过脑部损伤。医生们开始思考,面容失认症是否可能具有遗传性?直到1999年第二例家庭两代人同时患有面容失认症的病例出现,医生们开始认同面容失认症存在遗传性的观点。 据德国明斯特大学一个研究小组2006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面容失认症的病原往往存在于一个可以遗传的基因中。如果父母患有面容失认症,他们子女患此症的几率高达50%,而且男女患病几率相同。这份报告称,按照这种遗传规律分析,世界人口中2.5%的人可能患有此病。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查布里斯博士的研究同样支持了这一数字。 为了让普通人形象地了解面容失认症患者的感受,莫尔特举例说明,“买一本明星杂志,然后把它倒过来。翻开杂志,不要看照片的说明文字,只盯着明星们的脸”。这种情况下,多数人最终还是可以认出这些明星,但花的时间会比较长。 研究显示,如果把面孔倒转过来,人们要花更长时间才能认出这张面孔,而正常人认出倒转面孔的时间与面容失认症患者认出正常面孔的时间大致相同。更有趣的是,有些面容失认症患者认出倒转面孔的时间比认出正常面孔的时间还短。 坚守“正常” 为了尽量保持正常生活,面容失认症患者往往通过面容以外的其他特征来辨别他人,这些特征包括服装、发型、身高以及表情和语调特征等。这往往强迫患者们花费更多心思仔细观察细微特征,并且把它们对号入座、一一牢记。正因如此,这些患者经常展现出优于常人的观察能力。比如,他们辨认双胞胎的能力就比正常人强。 当然,面容失认症的症状也有轻重之分。一些重症患者可能对家人甚至自己的面孔也没有任何感觉。随身携带影集和在衣服上贴上标签是这些患者的救急之法。对于症状较轻者,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尽量避免尴尬境地:在没有确定对方身份前,千万不要讲出对方姓名;在没有好友陪同情况下,尽量避免出现在人员密集区;看电影时记得有一位愿意从头到尾讲述情节的朋友在身边。 莫尔特比在这方面也颇有心得。为了确保在约会中不会认错人,她一般会在到达约会地点后给对方打电话,让对方接听。如果自己先到,她则会一直刻意打电话,直到约会对象走到她面前为止。如果因为参加某项活动而在同一天结识了一群人,莫尔特比会根据外形特征把这些人分类,比如高个子、深头发的瘦男人等等,然后再依照更加细微的特征加以区分。 由于“视而不见”,面容失认症患者经常被熟人或朋友指责“冷漠”、“傲慢”。有时他们可以假拖“喝醉”蒙混过关,但这样的借口并非万能药。如果直接坦白“对不起,我实在想不起你是谁”,又很难取得对方谅解。 在了解这种病症前,许多面容失认症患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得知自己患病后,这种压力反而有所减轻,但痛苦也会随之而来。解除了不善交际的压力,也为失去机遇和朋友找到了合理解释,但生活并未因此变得轻松。 患有面容失认症的建筑师哈里斯说:“在社会生活中,我肯定失去了很多机会。在见过一面后认不出对方的面孔实在是一种障碍。”(高路)
相关评论
相关稿件 · 德国中学生逃学被判入狱 · 69年后仍然好用 神奇灯泡发光6万小时 · 美小伙半小时吃182个鸡翅 · 英女童破“死亡预言” · 天降“彩雪”吓坏俄居民 · 西非女孩求婚男孩不能说不 · 英一情场女骗子被判两年 诈骗25万英镑财物 · 遭恶猫欺凌患上沮丧症 抗抑郁药救了英"郁闷"猫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责任编辑: 赫然 )
国际热图 新华网评
更多
· “大剧院”有必要搞得如此豪华吗? · 除夕放假考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 由毛泽东挑选和使用秘书想到的 · 官员和媒体都应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新华社区
更多
· [精彩贴图]抓拍:当另类男模遇到另类女模 · [坛笑风生]医院里,护士的话可一定要听全呀 · [坛笑风生]碰上这样痴情的女子,我还能说啥 · [情感码头]七十年的爱情,留在心里永成遗憾
24小时国际热点
· 为"绿卡"搏命战场 中国籍士兵战死伊拉克引争议 · 就“慰安妇”问题 美议案要求日首相道歉 · 尼日利亚武装组织扬言将掀起新一轮绑架狂潮 · 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让日本右翼“吃不消” · 阿富汗的生死对决:塔利班扬言准备2000"人弹" · 日媒体炒作中国窃取潜艇技术 专家称没有根据 · 宇航员涉嫌谋杀可能判终身监禁 美重审选拔程序 · 麻生批美影响切尼访日气氛 日美关系遭遇微震 · 俄决心重振军力 8年内超过苏联最高水准 · 报道记者态度傲慢 “老鼠肉事件”惹怒美国华人
视频热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