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面容失认症
忘记一些人的相貌可能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况。然而,有些人在面对他们的同事、朋友甚至父母时依然像见到陌生人一般。他们并非天性冷漠或为人傲慢,而是深受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折磨──面容失认症。
认不出男友的面孔
阿兰娜·莫尔特比就是一名面容失认症患者。她最尴尬的经历莫过于认不出男友的面孔。
一次,莫尔特比与交往一月有余的男友在餐馆约会。交谈了几分钟后,莫尔特比忍不住问道:“以前我们从没见过面吧?”所有面容失认症患者几乎都有与莫尔特比类似的经历。已经退休的电子工程师比尔·科伊瑟说,他最窘迫的记忆是青年时投考海军的经历。“我忽然发现身边几百个人看上去都一模一样,一样的制服,一样的光头,这太可怕了,”科伊瑟说,“5天后我还是分不清身边的人,心理医生最终没有让我加入海军。”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近日报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容失认症患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麻烦超出常人想像。作为一名建筑师,多米尼克·哈里斯最害怕与客户见面。每次见到客户上门,哈里斯都会礼节性地问候:“您好,请问您来见谁?”但如果对方是与哈里斯合作过多次的客户,这样的问候当然就显得太不礼貌。哈里斯说,认不出客户已经成为制约他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面容失认症患者中也不乏成功人士,世界知名的黑猩猩专家简·古多尔就是其中之一。
患者往往右脑出现损伤
1947年,德国精神科医生约阿希姆·博达默首次对面容失认症给出定义。博达默在治疗一些二战中脑部受损伤的士兵时发现,一些士兵存在非常相似的症状──认不出自己的战友或医护人员。
博达默对面容失认症的总结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此后,针对大脑损伤造成面容失认症的研究陆续展开。引发面容失认症的脑损伤主要有事故外伤、出生时窒息、枪伤后遗症、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临床检查发现,面容失认症患者往往右脑出现损伤。
面容失认症具有遗传性
1976年,一份报告为面容失认症研究开拓了新领域。这份报告中列举了一位母亲和她的女儿同时患上面容失认症的病例,但母女两人从未受到过脑部损伤。医生们开始思考,面容失认症是否可能具有遗传性?直到1999年第二例家庭两代人同时患有面容失认症的病例出现,医生们开始认同面容失认症存在遗传性的观点。
据德国明斯特大学一个研究小组2006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面容失认症的病原往往存在于一个可以遗传的基因中。如果父母患有面容失认症,他们子女患此症的几率高达50%,而且男女患病几率相同。这份报告称,按照这种遗传规律分析,世界人口中2.5%的人可能患有此病。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查布里斯博士的研究同样支持了这一数字。
观察能力优于正常人
为了尽量保持正常生活,面容失认症患者往往通过面容以外的其他特征来辨别他人,这些特征包括服装、发型、身高以及表情和语调特征等。这往往强迫患者们花费更多心思仔细观察细微特征,并且把它们对号入座、一一牢记。正因如此,这些患者经常展现出优于常人的观察能力。比如,他们辨认双胞胎的能力就比正常人强。
当然,面容失认症的症状也有轻重之分。一些重症患者可能对家人甚至自己的面孔也没有任何感觉。随身携带影集和在衣服上贴上标签是这些患者的救急之法。对于症状较轻者,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尽量避免尴尬境地:在没有确定对方身份前,千万不要讲出对方姓名;在没有好友陪同情况下,尽量避免出现在人员密集区;看电影时记得有一位愿意从头到尾讲述情节的朋友在身边。
(高路)新华社特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