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由作者收集200余篇文献和相关书刊,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经验撰写而成,从思路与概念、基础与临床、机制与表现、诊断与治疗等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书写,许多概念和诊断治疗既接受传统知识,又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资料来源方面,组织解剖结构、CLS发病机理主要来源于有关书籍和文献,而临床病例和照片均为笔者亲自从临床实践中收集而来,故在内容顺序和逻辑上可能出现不够准确、不够严密、不够理想的情况,望同道们予以指正。《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对从事急危重病、内、外、妇、儿等学科临床医生以及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各级学者和医学教学工作者有所启迪和帮助,体现基础和临床、手术与非手术科室相关内容的融合和相互促进,笔者希望借此以共同提高急危重症诊断和救治水平。
第一章 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一、毛细血管的概念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一)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内皮细胞的基本结构2.内皮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基底膜的结构和功能1.基底膜的结构2.基底膜的功能(三)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周细胞的结构2.周细胞的主要功能3.周细胞功能调节的信号传导三、毛细血管的分类(一)连续型毛细血管(二)有孔(有窗)型毛细血管(三)窦(有洞)型毛细血管四、毛细血管的细胞结构与血管通透性的关系(一)内皮细胞的连接与通透性的关系1.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2.内皮细胞间的附着连接3.内皮细胞与基底膜间的黏附连接(二)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与通透性的关系(三)内皮细胞膜的其他结构与微血管通透性的关系1.水通道蛋白2.糖蛋白受体3.阴离子屏障(四)内皮细胞的异质性与不同器官血管通透性的差异1‘内皮细胞异质性的原因2.微静脉内皮细胞异质性的表现及其与通透性的关系五、毛细血管与微循环(一)微循环的组成1.管道2.血液3.组织液4.淋巴液5.微循环动态(二)微循环的功能2.物质交换的场所2.调节血流和血量(三)微循环障碍第二章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影响因素(一)微血管静水压(二)微血管通透性1.引起血管通透性变化的主要因素2.参与调节内皮屏障功能的内皮细胞受体3.参与调节内皮屏障功能的信号通路(三)血浆胶体渗透压1.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2.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因素(四)淋巴回流1.淋巴液回流的途径2.淋巴回流的功能3.影响淋巴回流的因素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过程(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第三章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第四章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救治
2.内皮细胞的基本功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认识仅限于它衬在血管内壁,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状态。随着电子显微镜、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内皮细胞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尤其是1980年Furchgott等发现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后,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衬附防栓功能 血管是血液的容器,内皮细胞衬附于血管内壁,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状态。其中一个关键的机制是通过合成和分泌相关物质,为血流提供一个抗血栓的表面,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血,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内皮细胞合成的PGI2和胞浆素原激活因子等可以防止血栓形成。 (2)物质交换与屏障功能 内皮细胞是血液与组织物质交换的基础,每个组织细胞与相邻毛细血管的最远距离不会超过3~4个细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物质交换。作为选择性的通透膜,内皮将血管内、外分隔,起重要的屏障作用。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产生的废物,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稳定。这一功能主要是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物质交换来完成的。毛细血管是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真毛细血管及后微静脉无外膜及中层平滑肌,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环绕周围的周细胞及其下的基底膜构成。基底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较高,因而微血管通透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管壁细胞,尤其是单层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1)物质交换的方式:经内皮细胞的物质交换在一定范围内是被动的,如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电解质、代谢底物及产物,以滤过的方式,依浓度梯度由高浓度一侧滤至低浓度侧。O2、CO2及其他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有效地阻止血管中各种血浆成分的漏出,较大分子物质通过内皮细胞吞饮小泡的入泡与出泡的主动转运,或无数吞饮小泡融合形成的暂时性跨内皮通道而转运。不同组织器官的内皮细胞,依据生理功能的需要选择性地允许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透过内皮细胞屏障而进入周围组织间隙。 ……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