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

发布日期:2014-10-24 09:14:30 浏览次数:1595

主要靠病史、臨床表現及局部檢查,而X線片幫助不大,有時需與腫瘤和眶周蜂窩織炎相鑒別。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起病急,發展快,症狀重。其主要臨床表現為:

(1)全身症狀:高熱畏寒,體溫可高達40℃以上,患兒不欲飲食,煩躁哭鬧,夜臥不安,嚴重時可出現抽搐昏迷等症。

(2)檢查所見:患側鼻腔粘膜腫脹,有粘膿性或膿性分泌物,間或有血性分泌物,少數患兒可有嚴重的呼吸困難。患兒一側麵頰部、硬齶或牙槽處紅腫,伴有眼瞼腫脹、結膜水腫,或有眼球突出、移位、眼肌麻痹等。2~3日後齒齦、硬齶、下瞼和內外眥部可以形成膿腫,有的可發展成為眼眶蜂窩織炎、眶內膿腫或顴部膿腫,以後膿腫自行破潰,形成瘺管。

(3)多數病例在引流排膿後體溫正常、症狀緩解,瘺管可以愈合,也有繼續發展,上頜骨有死骨形成,牙胚也隨之壞死脫落,終於形成持續性瘺管或口、齶變形。

(4)X線拍片對本病的早期診斷價值不大,晚期可顯示上頜骨骨質疏鬆、破壞及死骨形成等。

嬰幼兒的上頜骨血運豐富,血管分支細,血流緩慢,細菌易於停留。化膿菌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經臍帶感染(敗血症)、粘膜創傷 (人工喂養奶嘴創傷、拔除“馬牙”、清洗口腔等)及皮膚癤腫等侵入上頜骨骨髓腔內滋生繁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引起化膿性炎症。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多發生在出生後3個月以內,尤其以新生兒多見。其感染主要有以下途徑:

(1)血行性感染:新生兒上頜骨皮質薄,骨髓豐富,血液循環旺盛,身體任何部位的感染,如臍帶或皮膚感染,母體產道、破損之乳頭或醫源性感染等,細菌都可以經血液循環引起上頜骨感染。

(2)局部感染:新生兒上頜骨發育尚未完全,外形扁而寬,內有兩列牙胚,分娩時損傷牙槽粘膜,產道細菌可以經損傷處進入上頜骨引起感染。另外,在用小匙、奶瓶喂養時,損傷口腔粘膜或牙胚;或患乳腺炎的母親繼續哺乳,感染均可直接擴散至上頜骨而形成骨髓炎。

(3)鼻源性感染:嬰幼兒上頜竇小,竇口相對寬大,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傳染病引起的急性鼻炎或鼻竇炎可以擴散到上頜骨,導致上頜骨骨髓炎。

引起上頜骨骨髓炎的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多見,也可以是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杆菌感染。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大多起病急、病情重、發展快及合並症多,所以要及時治療,最大限度地避免合並症,並及時清除致病因素,預防感染。其治療可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抗感染療法:全身及時、適當、足量地使用抗生素。因本病多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故應采取敏感的抗生素治療,目前大多首選先鋒黴素類藥物,也可在獲得細菌培養及抗菌素敏感試驗的結果前予以其他廣譜抗菌素,如紅黴素、四環素、金黴素等。待藥敏試驗結果出來後再選用敏感抗生素。為了防止複發,抗生素的用藥時間應長一些,一般在臨床症狀完全消退後再繼續用藥一周。

(2)支持療法:加強營養,酌情輸血、補液,以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保證有足夠的熱量,並補充多種維生素。中毒症狀嚴重者,可加用類固醇激素。

(3)局部療法:對有鼻塞的患兒,可用0.5%~1%的麻黃素生理鹽水滴鼻;局部可用熱敷及理療;保持鼻腔及口腔衛生。若局部有紅腫波動,即膿腫形成,則應切開引流,但不要搔刮,以免過多地損傷骨質或牙胚,切開後應用稀釋的敏感抗生素溶液做局部灌洗,每日1~2次。膿腫位於麵部者,為了避免顏麵部瘢痕,應以穿刺抽膿為主,可每日1次,直至無膿。若有死骨及瘺管形成者,可摘除死骨,術中應盡量保存牙胚,不宜使用尖銳刮匙。

(4)如果因上頜骨骨髓炎而導致牙齒排列不齊或麵部畸形,可待年齡稍大時請口腔醫生矯治。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