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能量不足 何來知識經濟
中國時報 社會綜合 900116
知識能量不足 何來知識經濟
林志成/台北報導政府積極推動「知識經濟」,不過在昨天全國科技會議中,多位學者提出警告,台灣目前沒有足夠知識基礎來創造新經濟。台大社會系教授瞿海源表示,政府若執意去做,那是非常危險的;國家圖書館閱覽組主任陳昭珍也說,台灣的知識庫是空的,如何能推展知識經濟?
昨天全國科技會議的「科技與人文」議題討論中,多數與會者對政府積極推動知識經濟,抱持保留態度。瞿海源說,不是每種知識都能賣錢,台灣缺乏知識基石(knowledge
base),沒有足夠的知識量能創造出新經濟,政府若只是跟隨國外潮流,不考慮本身現實,貿然推動知識經濟,那是非常危險的舉動。
瞿海源建議,政府應切實檢討目前知識產業推動的障礙並加以排除。他強調,政府要發展知識經濟,先決條件是充實知識基石內涵,如果沒做到,一切都是空談。
陳昭珍則說,資訊便利取得與否是決定研究成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以國內外圖書館知識量比較,台灣包括國家圖書館、台大圖書館及所有其他中小型圖書館的藏書總量僅六百三十四萬筆,遠遜於大陸北京國家圖書館的一千六百七十萬筆,跟美國史丹佛大學總圖書館的三千三百零一萬筆相較,更是小巫見大巫。
陳昭珍表示,歐美先進國家大型圖書館規定必須滿足研究人員百分之八十的國外資訊獲取率,但台灣,連提供百分之六十的資訊獲取率都無法達成。國外資訊近年來已快速轉成電子出版,且形成知識獨佔局面,國內訂購時若要永久使用權或存檔權,尚須額外付費;台灣若不及早提升知識內涵,以後將受制於別的國家。
生物科技是新世紀的明星,但卻衍生很多與倫理及法律衝突的問題。在昨天全國科技會議的「科技與人文」議題討論中,學者認為,台灣法律跟不上科技進步速度,讓很多科學家不敢進行尖端的基因研究;也有人表示,應加強對理工科系學生的人文教育,推動科技與人文融合的社會。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組副主任楊文光表示,在美國生物科技進步得非常快,很多基因發展可能衍生的倫理與社會問題,都是由科學家提出。但在台灣,理工畢業的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養,這將阻礙生物科技的發展。
台大法律系副教授顏厥安建議,行政院應設立「生命倫理委員會」,帶動社會各界討論基因科技衍生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否則,生物科技進步得快速,但相關人文要素難以配合,兩者衝突會愈來愈大。
清大社會所教授張維安表示,政府在推動重大科技政策時,應考慮人文的因素,有多一層的社會影響評估。
Copyright 2001 China Times Inc.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