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与脾失健运相关的词条

发布日期:2014-11-27 14:06:21 浏览次数:1595

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机。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升清。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若水湿困阻则四肢浮肿,或水泛成痰成饮。治以健脾为主。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

运 运 ①运动,行动。《素问·厥论》:“少阳之厥……(骨行)不可以运。” ②指气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地之动,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③运转。《灵枢·脾胃》:“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 ④晕,眩

脾之处。脾是腹膜内位器官。脾的被膜较厚,被膜伸入脾实质形成脾小梁,互相连接构成脾的支架。被膜和小梁里含有平滑肌纤维。脾的实质称脾髓,由淋巴组织和脾窦构成,可分白髓和红髓。白髓主要由密集淋巴组织构成,呈球状的称脾小结,是白髓的主要结构。脾小结中

运脾 运脾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健脾燥湿的药物治疗湿邪困脾,加强脾脏运化功能的方法。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湿重困脾,脾失健运,症见脘痞腹胀,口淡无味,食少纳呆,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恶心欲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

肝脾不调 肝脾不调 病证名。指肝气不和引起脾失健运,肝脾功能失调的病证。肝气过盛,横逆犯脾胃,导致肝气犯脾的证候;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导致肝郁脾虚的证候,均属肝脾不调。参见肝气犯脾、肝郁脾虚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49:

妊娠泄泻泻下秽臭,腹痛肠鸣,吞酸胀胞,治宜消食导滞,佐以健脾助运,方用保和丸;肾阳虚者,饮食少思,五更作泻,畏寒肢凉,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方用四神丸;肝气乘脾者,胸胁痞闷,纳谷不馨,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

妇人淋带 妇人淋带 病名。指妇人患尿路感染兼有带下症。见于《景岳全书·妇人规》。多因房事失于节制,心火妄动,久则伤肾及脾,脾失健运,湿热渗注下焦,症见小便刺痛不爽,尿黄,小腹胀痛,腰痛,并带下量多、质稠或色黄。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八正散之类。 最

胎前阴门肿 胎前阴门肿 病证名。见《女科秘要》卷二。亦名妊娠阴肿。此症多发生在妊娠后半期。因孕妇脾肾阳虚,脾主运,肾主水,脾失健运,水湿下注,而致外阴浮肿。治宜温阳健脾,用安胎顺血散(诃子,水煎温服);外用地肤子、艾叶、防风、透骨草、荆芥、川椒、黄

十干统运干统运,运气术语。指以十天干中每两干统一运[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 。《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产后水肿 产后水肿 病证名。出《绛血丹书》。多因产妇平素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益虚,脾失健运,肾不制水,水湿不得敷布,溢于肌肤四肢而致水肿。症见手足浮肿,皮肤光亮色润,治宜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利水。方用八珍汤加苍术、茯苓。若壅满加陈皮、半夏、香附;虚

形肥经少 形肥经少 病证名。见《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指形体肥胖妇女行经量少之病。多因体肥脾虚,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为血,反化为水湿痰涎所致。症见形体日益肥胖,月经逐渐量少,色淡质稀,或夹带下,兼见头晕目眩,神倦乏力,胸闷食少便溏等。治宜健

咳逆上气而喘的证候。因外感六淫或痰饮内停者,多属实证;因久病咳嗽或大病耗伤元气者,多属虚证。其病机多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如肺气壅滞或虚耗,脾失健运,肾不纳气,均可导致咳逆上气。《金匮要略·肺痿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

赤带千金要方》卷四。亦名带下赤。指妇女带下色红而浊粘有臭味者,称为赤带。多因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赤带。治宜扶脾气,清肝火。方用清肝止淋汤,或用清白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当归、黄柏

二术二陈汤布营卫以奉上于头,故头痛经久,已成头风。苍术燥湿强脾,兼擅升阳;白术助脾燥湿,力主健运;陈皮治生痰之由;茯苓渗湿,杜生痰之源;半夏燥湿化痰,兼醒脾胃;甘草调中缓逆,且和诸药也;生姜煎服,使脾健气调,则痰湿自化,而清阳敷布,头痛无不自止。附注

脾病充养五脏及人体各部,为生化之源。前人有饮食劳倦伤脾或外邪伤脾之说,病机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或脾失统摄等较为常见。临床上当分虚实寒热以决定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肝脾MRI检查技术概述

MRI对肝脏及脾脏占位病变的检出率与CT相当,定性诊断略优于CT。

操作名称

肝脾MRI检查技术

适应证

肝脾MRI检查技术适用于:

1.肝、脾占位病变的范围及其血管受侵的估价。

2.肝、脾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

3.原

肠康方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蕴生湿热,肠腑功能失司所致。方中防风发散舒脾;白术燥湿健脾和中;芍药泻肝,缓中和急;陈皮利气醒脾;熟地、菟丝子补益肾之阴阳;炮姜暖脾,神曲、生山楂消食导滞;秦皮、白头翁清热利湿;木香利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运脾

产后下利利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指产后腹泻痢疾类疾病。多因产后体虚,脾胃尤弱,为饮食、外邪所伤,脾失健运,传化失司而下利,亦有肾虚及脾,脾肾同病而泄泻者;亦有恶露不下,败血渗入大肠所致。为饮食所伤者,症见下利且腹胀痛,里急

脾实腹胀 脾实腹胀 病证名。指脾为湿热所伤而引致之腹胀。多由厚味伤及脾胃,积热与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所致。《症因脉治》:“脾实腹胀之证,眼目黄肿,夜不得卧,肚腹时热,小便赤色,大便或结或泻,或时作痛,泻下黄沫,肛门热痛。”宜清化湿热,兼以导滞行气。眼

痰瘀相关痰瘀相关指痰证与瘀证在病理机制上的相互关连。痰瘀相关的主要观点是:痰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津液不化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而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产物。痰与瘀似乎各有其源,然溯其本,则痰由津液凝浊而生,瘀乃血行失常所致。生

消脂活血饮肥甘厚味、嗜酒过度是脂肪肝的主要病因,肝失条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以致气滞、痰湿、瘀血互结,积于胁下而成,其中痰瘀交阻为主要病机。消脂活血饮方中明党参、白术健脾除湿化痰,治肝实脾;柴胡疏肝解郁;枸杞子、何首乌调补肝血;丹参、赤

沉香降气汤降,此眩晕之发于气逆焉,郁怒人多此。沉香降气以疏逆,香附调气以解郁、砂仁理气醒脾胃,甘草缓中和脾胃也,为散沸汤下,使逆气降而肝气平,则脾胃调而运化如常,何气逆眩晕之不已哉。

摘录

《女科百问》卷上

子盗母气 子盗母气 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肺气虚弱,可发展为脾失健运。是为子盗母气。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9:18 (GMT+08:00)

肝气犯脾 肝气犯脾 病证名。又称肝木乘脾土。肝主疏泄,肝气盛则疏泄太过,横逆犯脾胃,影响消化功能。症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等肝气横逆症状,以及腹胀纳呆,嗳气吞酸,大便溏泄等脾失健运症状。治宜疏肝健脾,以疏肝为主。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

产后痞满 产后痞满 病证名。多因产妇平素胃气虚弱,产后饮食不节,重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症见胃脘部痞满不舒,嗳气腹胀等,治宜健脾益气,消食行滞。方用异功散。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57:09 (GMT+08:00)

通瘀煎,脾失健运之职,不能输化精微,故浊阴窒塞而胀满有加,是为血臌。蒲黄破瘀血,通经络;灵脂破瘀血,降浊阴;桃仁破瘀润燥;赤芍破瘀泻火;枳实消胀满;术炭健脾气;郁金调气开郁结;泽泻分清阳;琥珀散瘀血,以通渗道也,使瘀化气调,则冲脉清和,而肝脾气

肝虚雀目内障睛萎软糜烂,甚则溃破而成蟹睛的病证。相当于今之维生素甲缺乏性眼病。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作肝虚雀目。多因后天失养,脾失健运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杀虫消,用肥儿丸或猪肝散加减。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49:08 (G

芪附汤,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湿。主阳气虚弱,脾失健运。(顽固性口腔溃疡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4次,治疗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摘录

《中

经水不止发肿满 经水不止发肿满 病证名。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亦名经多发肿。多因脾虚不摄则经水不止,脾失健运则水湿泛滥于肌肤,症见月经持续不止,兼见浮肿,纳呆,便溏,神倦乏力。治宜补血健脾利水,方用四物汤加茯苓、白术、砂仁、大腹皮、木香

加味积实理中汤3克(研末吞服),桂枝3克,牡蛎30克,猪茯苓15克。

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消痞止血,利湿化痰。主中气久损,脾失健运,痰湿内停,脾阳不振。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沈敏南方

最后修订于 200

痰疬 痰疬 病名。瘰疬之一种。见《外科正宗》卷二。该病多因寒热不调,饥饱喜怒失常,致使脾失健运,生痰结核而在。症见初起肿块形如梅、李,可生于腋下等处,亦可遍及全身,久则其色微红,后可破溃,然溃后易敛。治宜行气豁痰消瘀。用芩连二陈汤加味。 最后修

雀目盲等别称。亦即今之夜盲。该病可分为两类: 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者名为高风雀目内障,治宜温补肾阳,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②脾失健运,肝虚而致雀目名曰肝虚雀目,治宜健脾益气补肝明目。可食用鲜猪肝,维生素甲等,参见高风雀目内障,肝虚雀目内障各条。 最

面疱之囊肿痤疮。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为特征。多因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失健运等所致,治其宜分型辨证施治;或疏风清肺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或清热化湿通腑以茵陈蒿汤加减;或健脾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外

厌食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胃伤则不纳,脾伤则不运,故患儿不思进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伤,化源不足,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辨证应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阴不足为主,证见厌食而口干多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在脾者,以脾运失健为主,证见厌食

癫狂狂的病因病机

癫狂以内伤七情,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要因素,病变在肝、胆、心、脾。

癫证:多由思虑太过、所愿不遂,以致肝失条达,心脾受损,心虚神耗,脾失健运,神无所养,痰涎内生,蒙蔽心窍,神明失常而发。

狂证:多由情志所伤,肝失条达,

分水止鸣汤喎斜,身欲颠仆,腹中鸣如囊裹浆之声。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辨证奇闻评注》:口眼歪斜,由于脾失健运,痰湿阻滞。方用参、术补其胃气,则痰浊自化;苓、夏化其痰湿,则经脉自通;肉桂温养其气,则气血自和,诸症自愈。

摘录

肾虚带下 肾虚带下 病证名。带下证型之一。多因先天不足,早婚多产,损伤肾气,以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以致寒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症见带下量多,淋沥不断,清稀如水,而色晦暗,腰痛如折,少腹觉凉,得热则舒,便溏,尿液清长,治宜温肾补阳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脾胃病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脾胃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脾胃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士长是脾

锁肛痔久嗜高粱厚味、醇酒辛辣,湿热内蕴,气血逆乱;或因忧思抑郁,正气亏损,气滞血瘀痰火内结,湿热下注;或因泻痢日久,脾失健运,肝脾气逆,集聚肛门而形成。也有因血吸虫卵沉积、肠息肉、溃疡,湿等诱发。其特点是实期便血外,多无自觉不适,中晚期肿块

疳积上目浊不清甚至糜烂。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食少便溏。阳虚无以温照,则胶厥脉微。治疗总原则是健脾消疳,养肝明目。

辨证论治

本病是府积在眼的局部病变,必须根据局部及全身情况,综合应用内治、针灸、捏脊及外治法。肝脾弓虚型证见小儿食少腹胀,面

世界首例转基因猪-藏酋猴异种异位脾窝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手术成功科室历经10个小时的通力合作,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转基因猪-藏酋猴异种异位脾窝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手术。手术方式是切除猴的脾脏,将猪的部分肝脏放在猴的脾窝位置,进行异种异位脾窝辅助性部分肝移植。专家表示待异种移植术成熟后,将为人类肝衰竭临床治疗带

温中汤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功能主治

健脾温中,清肠化湿。主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外台》卷十引《古今

散积消脂汤者可出现右胁不适、胃脘满闷、腹胀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区疼痛等症及肝功能异常。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聚为痰,痰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散积消脂汤中柴胡、木香、赤芍疏肝理气,丹参、红花活血散瘀,半夏、白术、郁金化痰除湿,决明子清泻

舌疔舌上生紫皰、坚硬疼痛,其形如豆的病证。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谓:“舌疔舌上生紫皰,其形如豆寒热增。”本病多因脾失健运、痰湿内阻,蕴久化热,热化为火毒;又因心经蕴热,心火上炎而致。热盛于湿者,发为舌疔。症见患处生紫皰,形如豆粒,质地坚

复方益智补肾口服液

口服,一

白内障两虚,则晶珠失养而成内障。

脾胃气虚:年老体弱,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匮乏,目失濡养,则导致本病的发生,且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亦可导致本病。

瘀 年老之人皆少动多静之体,血运因之而迟滞缓慢,久而形成瘀血。

寻常痤疮生,结于肠胃,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热盛,腑气不通,移热于肺,上熏滞于肌肤毛窍,瘀久生毒,痤疮乃发。

脾失健运 思虑、劳累过度损伤脾气,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致湿无出路而聚于体内,郁久化热生痰,湿热挟痰,凝于肌腠毛窍而发痤疮。

辨证分型

慢性咽炎古书虽无记载,但根据有些患者的临床证候,可按慢性咽炎辨证治疗。此患者阴虚津亏无可置疑,而脾虚气弱亦属主证,故用生脉散气阴双补。方中重用乌梅,亦是干老独运之匠心。《本草经疏》谓:“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化津液。”故在此用之,既能

眩晕10次为一疗程,可灸。

耳针法

选穴 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 肝阳上亢-肝、胆;痰湿中阻-脾;肾精亏损-肾、脑;血虚弱-脾、胃。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头针法

猪肝丸能令病发,惟血病用为向导。此治下痢肠滑,必是瘀血积阻,脾失健运,所以药食完出。故用猪肝熬枯以攻滞血,黄连以坚肠胃,阿胶以滋营血,乌梅以敛津液,胡粉以镇浊恶,同猪肝速趋下行,而脾胃康复,运化不失其常矣。学者不可以猪肝败血之品反为治痢之用而致谔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