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轻度痛的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0-03 18:36:52 浏览次数:1600

发布时间:2008-05-10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27人关注

疼痛基本知识:(1)疼痛的基本概念: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1979年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经常是主观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历学会了表达疼痛的词汇。(2)疼痛的分类:按刺激性质分为机械性、温度性、化学性痛按炎症病因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按发病机理分为病理生理性和精神心理性疼痛。按病程分为急性、慢性痛。按疼痛感觉分为快痛(刺痛、锐痛)、慢痛(延缓痛、钝痛)、顽固性痛等。按情绪反应分为痛快的痛,不愉快的痛和痛苦的痛,悲痛。按疼痛强度分为轻度痛(微痛、隐痛、触痛)、中痛(刺痛、烧灼痛胀痛)、重痛(疝痛、绞痛)、极度痛(剧痛)等。按时间模式非为一过性、间断性、周期性、持续性痛。按机体部位分为躯体性痛(表面痛)、内脏性痛(深部痛)。按神经部位氛围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植物神经。按疼痛的表现形式分为原位痛、牵涉痛、反射痛 (3)疼痛的特点: 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疼痛是机体的主观感觉,包括有精神心理、情绪和经验、生理病理的各种因素。疼痛的生理反应包括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疼痛反应可以是局部的或全身性反应。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机体状态、心理活动状态下而表现不同。疼痛的生物学意义在于通过痛觉和痛反应,使机体迅速作出适应性防御反应。具有保护作用。由于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增加治疗上的复杂性。(4)疼痛的感受:皮肤的感受器: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小体和痛觉的游离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根据其性质分为:温度觉感受器、机械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任何形式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即可引起痛觉,近年来认为痛觉的特殊感受器基本是化学感受器,各种伤害性刺激产生了化学物质才引起疼痛。这些致痛物质有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汰、乙酰胆碱、前列腺素等。伤害刺激引起组织细胞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疼痛。(5) 疼痛学说: 特异性学说:1840年Muller提出了特殊神经功能的概念,将人的感觉分为光、声、味、嗅、触5类。1895年VonFrey将皮肤感觉分为触冷热痛、各感觉器官各有生理特性,对某种特定的刺激最为敏感,通过各种不同的神经纤维和传导束到达各个中枢。组合学说:1894年GoldSheider认为刺激强度和中枢总和引起疼痛的两个决定性因素,1955年Weddll认为皮肤各种感受器无重大区别,刺激引起不同感觉是神经纤维在传导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型形,上非特异性感受器受到超强刺激或病理状态下非伤害刺激反应总和。闸门学说:1965年Melzack和Wall认为刺激皮肤引起疼痛传入脊髓后角神经元(T细胞),同时触发脊髓后角胶质细胞对传入冲动有抑制作用,在T细胞前就受到控制和调节,其中元髓鞘细(C)纤维的冲动传到T细胞正反馈使闸门开放,冲动上传到中枢引起痛觉反应,有髓鞘粗(A)纤维的冲动通过胶质细胞产生负反馈到T细胞闸门关闭,1982年对该学说又作了修正,强调了心理因素及下行通路的作用。最近又提出了中枢性致敏学说: (6)疼痛的传导:根据Gasser(1929)对神经纤维的直径、传导速度、有无神经髓鞘及起感受分类,其A(粗纤维中的分纤维),直径为1-4,传导速度为15-40m/sec,有神经髓鞘和C(细纤维),直径0.2-0.5,传导速度0.2-1.5m/sec,无神经髓鞘有传导痛觉功能。疼痛的传导与其他感觉相同,从皮肤感受器开始经过三级神经元传达至大脑感觉疼痛。第一级神经元在脊髓后的脊髓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后(背)角;第三级神经元在视丘附近。疼痛的传导途径是极其复杂的,第一级神经元传导从感受器经脊髓神经节、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其传播途径从①后角经前配合交叉到对侧,经前外侧索上行至脑;②向前角或侧角行脊髓节段性传导刺激;③向同侧至神经核传导。第三级神经元,经脊丘前外侧索向脑传导的途径为①经旧脊丘索从丘脑髓板内核群,投射到大脑皮层刮宫耐烦区域,缺乏明显定位;②经省脊丘束从丘脑腹侧基底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定位区(1区2区和运动区),可以分辨身体对侧局部的疼痛感觉;③脊网束从丘脑髓板内侧核经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广泛区域。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疼痛的传导主要是脊丘束,新脊丘束投射到中枢有定位性特征的痛觉,旧脊丘束和脊投射到大脑皮层虽缺乏明显定位,但可以产生激醒反应和情绪反应(如恐惧)。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