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猝倒恐怖的强迫观念患者使用禅修法无效
有人抱怨森田在这本书里具体的疗法说的太少,开始我也觉得是,但是真的认真读并且去品悟的话,森田他更倾向于去传达一种治疗的精髓,而不是具体的过程,为什么呢?因为针对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人/来访者,不同的病因,是没有一概而论的方法的,唯有精神/精髓是统一的。比如这个案例中提到的。下面说说这个案例。
在第95页猝倒恐怖的强迫观念患者中,森田提到他的一个病人,他是一个害怕晕倒、害怕自己会精神错乱的强迫观念患者。这个人,自己在找到森田以前练习禅修多年,在这一方面甚至颇有造诣并取得成就,还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但是可笑的是,他的禅修却一点也没有帮到他的强迫症。他极度害怕在公共场合会猝倒,尤其是坐电车的时候,无论如何他都无法再控制自己的恐惧。
森田认为,这只能说明,他禅修的那一套,不过是一种表演,而并不是王阳明所倡导的“事实的修炼”。也就是——有形而无魂。
说到这里,我也是王阳明的脑残粉。中学时代还懵懂无知被政治书洗脑的“政治正确”的年月里,还以为唯心主义的王阳明是个贬义词。直到后来当年明月的点醒,才终于拜倒在王守仁大师的门下。大师说,“知行合一”,你仅仅只是知,远远不够,知依然是空。而如果行而不知,则乱。唯有合一,才能“致良知”。我认为,学生时代有知而无行,即使读了非常多的书,还是觉得这个人给人很空的感觉,或者叫“虚”;而工作后忙碌的人们,则相反,多行而少知,于是则乱。问他很多东西,说不出所以然来,脑子里好像有很多想说的,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因为工作累了,回家就看看电视玩玩游戏放松一下,没有思考的闲暇,所以即使有很多的实践活动,但是很少能从中领悟一些更高的精神。然,大师之所以能成为万人敬仰的大师,正是在于他能做到两者兼顾,知行统一相互印证激发升华。
所以,很多人以为我打个禅,静个修,就能解脱出困境,非也~~
大师说“静处体悟,默坐澄心,事上磨练、精察内心”,从我的理解角度来翻译一下,就是,你安静地坐在那里,不是心无一物,而是去感悟忙忙碌碌的实践活动之中自己的内心是如何变化感受的,你体验到的是开心还是痛苦,为什么会开心,因何事何物哪一个瞬间,又因何事何物而痛苦不畅,根源为何?默默地一个人澄清自己的内心,回忆起我从何处而来,要到哪里去,那个努力赶往的远方,我所执着追寻的是什么?有没有变化,有没有迟疑,有没有清晰。当再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时,去操作、去尝试、挥开膀子行动起来,得有空暇之时再感受下当下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波动或起伏。我想,所谓修行就是这样的。
我想,能坚持这样做的人,走路的步伐会愈发的坚定,目光会凝聚有神,稳重而随和,心明则行安。所谓修行的目标就是这样的。
回到强迫观念的治愈上,森田强调归顺,说“正常心态合于道”。具体所指是,我们还原到日常生活原本的状态。如果在电车中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本来就是他原有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正常心态。保持这种状态就好了,顺从地按时上下班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不安和恐惧感就越来越淡了。反之,如果就是要打消这种恐惧,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尤其加剧的思想矛盾,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恐怖。越来越成了一天中最烦恼的主要事件。从简单的思想冲突终于升级为强迫观念。
森田说,害怕就让它害怕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东西,想把恐惧变成安心,那就是虚伪,自欺欺人。越是想消灭的欲望和杂念,越是会缠绕着你。越是觉得坦然的事情,就越是变得自然而然。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小时候我家住平房,后来第一次搬家到5楼住,完全不敢趴在阳台栏杆上,总觉得栏杆要是不牢带着我一起掉下去怎么办?但是小孩子终究不会把这种事放在心上,时间长了就渐渐忘了害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会常常趴在阳台上看楼下的人来人往了。取栏杆外衣架上的衣服时也是十分地无所畏惧。就像我还住在一楼一样。再后来我家又搬了,更高的楼层,阳台是全玻璃的落地窗,除了窗框,没有更多的围栏,一开始觉得非常吓人,这么高,还就只有玻璃的保护,刚入住时常常跟家里人说,要找个师傅焊些铁栏在窗框上才行,不然玻璃破了,人就一起下去了,要碎成渣渣的。然后呢,这件事拖着拖着到现在也没有实行,也没人再提。因为我们也都适应了。
恐惧啊,让它恐惧好了,时间长了,就不恐惧了。
我想,这个道理懂了以后,可以帮助到很大一部分人群。如果有特别经历导致的另当别论。这里只针对普通的恐惧而言。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