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30 22:15:28 浏览次数:1595

冠心病可分为五种临床类型,其中症状较轻、临床较为常见的为隐匿型冠心病和绞痛型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简单地说是常规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ST—T心肌缺血表现,但临床上无任何自觉不适的所谓“正常人”;心绞痛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的左前胸、主要是胸骨后部压榨样疼痛,或压迫感,有时伴随放射痛至心前区。常规心电图约半数人在正常范围内,也可以有ST段和T波异常。

对于隐匿型和心绞痛型冠心病,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内科的药物治疗,下面分别表述药物的用法和用途。

(1)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每次1/4—1片(6.25毫克—25毫克),每日1—2次。这主要是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心绞痛,同时由于心率减慢、舒张期时间延长以及血压下降后负荷减轻而改善室壁张力,这使心内膜下心肌的血流相应增加,从供求两方面改善心肌缺血。它们的主要副作用是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2)硝酸酯类,如长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1片(10毫克),每日3次,或5—单硝基异山梨醇、异舒吉或鲁南欣康1片(20毫克),每日1—2次,它们的血清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可持续8小时以上。如德脉宁、异乐定,一般每日1片即可。此类药物的基本作用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由于周围静脉的扩张使回心血流量减少,左心室负荷降低,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绞痛。并且近年来已证实该类药物对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具有明显扩张作用,还可扩张侧枝循环使缺血区血流增加,所以硝酸酯类对心绞痛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急性发作时,只要舌下含服1—2片速效类硝酸甘油或消心痛,2—4分钟即起效,硝酸甘油的口腔喷雾剂,喷雾后15—30秒起效,3—4分钟达高峰,可维持1—2小时。消心痛皮肤喷雾剂,30秒—1小时起效,药效可维持12小时。硝酸酯类缓解心绞痛的作用是完全的,而不是部分的。硝酸酯类的副作用主要是头痛头晕等。

(3)钙拮抗剂、地尔硫制剂,有怡尔心、合心爽,口服1片(30毫克),每日3次,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和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抗冠状动脉痉挛。其副作用不明显,少数人有心动过缓。

(4)抗血小板聚积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证明阿斯匹林是有效抗血栓病的药物,通常认为夜间睡眠时血流缓慢,易发生血栓病,而阿斯匹林的半衰期较短,仅15—20分钟,故许多人认为睡前服用阿斯匹林更有效。正常情况下,胃排空为4—6小时,虽然肠溶阿斯匹林不直接损伤胃粘膜,但在体内分解成水杨酸后对胃肠粘膜仍有损伤作用,因为阿斯匹林在抑制血栓素的同时也影响了前列腺环素的合成,削弱了后者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阿斯匹林的半衰期虽短,但其有效抗凝作用可持续24小时。因此,每日早餐后服更安全有效。更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匹林抗凝必须采用小剂量,每日50—100毫克(1—2片),中、大剂量的阿斯匹林虽有抗凝作用,但对血管内皮功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临床主要是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

(5)心肌代谢药物:万爽力20毫克,每日3次,可调节能量代谢途径,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缺血区心肌需氧新的供求平衡,从而达到抗心绞痛作用,是近年来抗心绞痛的新药。

(6)稳定粥样斑块药物:他汀类药物如舒降之、立普妥、来适可,其作用是降血脂,它还有稳定或消除粥样斑块,减少血管内白色血栓形成的作用。由于血脂主要于夜间在肝内合成,故这类药物宜晚上服用,每晚1次,每次10—20毫克(1片)。其副作用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7)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滴丸5—10粒,每日3次,地奥心血康1粒,每日3次,维奥欣2片,每日3次。速效救心丸,一般只在心绞痛发作时作为急救用药,每次3—10粒均可。此类药物都有活血、化瘀、理气、定痛、解痛、护血管、疏通微循环和冠脉循环作用,故能减轻胸闷、缓解心绞痛发作。如果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则不宜选用含冰片的复方丹参滴丸,并且这些药物都不宜长期放置在贴身衣服的口袋中,因有些药物成分挥发而导致疗效下降,甚至消失。

几类药物可联合用,但同类药物只宜选一种,也可选1—2类加中成药类。恬尔心、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宜联合使用,如需使用,剂量要小。少数心绞痛药物治疗不能缓解者,需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或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而针对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如降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戒烟、减肥、适量运动等,都对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有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教授

谢秀梅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