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怎么引起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一、血压的调节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决定于心排血量及体循环的周围血管阻力。
平均动脉血压(BP)=心排血量(CO)×总外周阻力(PR)心排血量随体液容量的增加、心率的增快及心肌收缩力的增强而增加;总外周阻力则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阻力小动脉结构改变,如继发的血管壁增厚,使外周阻力持续增高。
②血管壁顺应性(尤其是主动脉)降低,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③血管的舒、缩状态。如交感神经a受体激动、血管紧张素、内皮素一1等物质使血管收缩,阻力升高;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缓激肽、心钠素等物质的作用使血管扩张,阻力降低。此外,血液粘稠度高也使阻力增加。
血压的急性调节主要通过压力感受器及交感神经活动来实现,而慢性调节则主要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及肾脏对体液容量的调节来完成。如上述调节机制失去平衡即导致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有群集于某些家族的倾向,提示其有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生化异常。双亲均有高血压的正常血压子女,以后发生高血压的比例增高。动物实验也筛选出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株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特殊的血压调节基因组合,也未发现有早期检出高血压致病的遗传标志。
肾小球入球动脉的球旁细胞可分泌肾素,后者可作用于肝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而生成血管紧张素I,然后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 (ATⅡ)。ATⅡ可通过其效应受体使小动咏平滑叽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并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使水钠潴留,继而引起血容量增加;此外,ATⅡ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上作用均可使血压升高,是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并使之持续的重要机制。然而,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浆肾素水平测定显示增高的仅为少数。近年来发现,很多组织,例如血管壁、心脏、中枢神经、肾脏及肾上腺中均有RAS各成分的mRNA表达,并有ATⅡ受体存在。因此,组织中RAS自成系统,在高血压形成中可能具有更大作用。
引起原发性高血压激活的主要因素有:肾灌注减低,肾小管内液钠浓度减少,血容量降低,低钾血症,利尿剂及精神紧张,寒冷,直立运动等。
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显示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有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血压。但是,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患者的血压水平。高钠盐摄入导致血压升高常有遗传因素参与,即高钠盐摄入仅对那些体内有遗传性钠运转缺陷的患者,才有致高血压的作用。其次,正常肾脏通过利钠作用维持血管内容量和调节血压,某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利钠作用被干扰,需要有较高的灌注压才能产生同等的利钠效应,因此,使血压维持在高水平上。此外,某些影响钠排出的因子,例如心钠素等也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形成。
钠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尚不清楚,钠潴留使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因此心排血量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平增高又可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使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因此外周血管阻力升高,这些均促进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
动物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法可形成狗的神经精神源性高血压。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音、视觉刺激下也可引起高血压,这可能与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介质的释放使小动脉收缩并继发引起血管平滑肌增殖肥大有关,而交感神经的兴奋还可促使肾素释放增多,这些均促使高血压的形成并使高血压状态维持。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血管内皮通过代谢、生成、激活和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而在血液循环、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内皮细胞生成血管舒张及收缩物质,前者包括前列环素(PGl2)、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Nitric Oxide,NO)等;后者包括内皮素(ET一1)、血管收缩因子(EDCF)、血管紧张素Ⅱ等。高血压时,NO生成减少,而ET-1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舒张因子的反应减弱而对收缩因子反应增强。
据观察,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愎胰岛素水平增高,而糖耐量有不同程度降低,提示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现象。实验动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也有类似现象。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具体意义尚不清楚,但胰岛素的以下作用可能与血压升高有关:
高血压早期仅表现为心排血量增加和全身小动脉张力的增加,并无明显病理学改变。高血压持续及进展即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玻璃样变、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壁“重构”remodelling),使高血压维持和发展并进而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缺血损伤。同时,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该病变主要累及中、大动脉。
长期周围血管阻力升高,使左心室肥厚扩大。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也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心脏肥厚扩大,称高血压心脏病,最终可致心力衰竭。长期高血压可促使脂质在大、中动脉内膜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f匕,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脑部小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可致脑腔隙性梗死。脑血管结构薄弱,易形成微动脉瘤,当压力升高时可引起破裂、脑出血。长期高血压也可导致脑中型动脉的粥样硬化,可并发脑血栓。
急性血压升高时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缺血、渗出,致高血压脑病。
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持续高血压致肾小球囊内压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致肾衰竭。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患者在短期内出现肾衰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