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的十大误区
得了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的合理建议,自己也要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由于和医生交流的时间有限,患者和家人需要学习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澄清误区,更好的控制血压
不少人误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应地越高。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有些高血压也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高于这个标准都应该治疗。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求之过急,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血压达标通常需4—12周。
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要低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肾病等高危病人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病人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但血压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因为血压过低会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有的高血压病人想依靠输几天液降压。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静脉点滴降压治疗外,一般的高血压是不需要输液治疗的。有的认为输液能活血化淤,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其实短暂输液,对预防血栓是没有作用的。
部分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而用非药物方法完全代替药物治疗。实际上,现在许多媒体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功效,说可以代替药物治疗,这都是错误的。
大多数保健品如天然保健食品、饮品以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子、降压鞋垫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会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过分关注自己的血压,频繁测血压、调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人24小时血压水平是不恒定的,有峰有谷,不同时间段量血压,其数值有所不同,而且也受气候、心理、身体因素的影响。患者不能血压不稳就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量。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即使血压明显升高,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血压,仍没有不适的感觉。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病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值和用药。
血压降至正常后就停药,这样做是错误的。高血压病人通常需要终生服降压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非药物治疗,即健康生活方式的病人可以减药量。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病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准好。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治疗也是综合的,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吸烟、饮酒、食盐量大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会继续损害血管,加重高血压。单纯靠吃药,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必须要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停地换医生,势必会不停地换药;不按医嘱服药,去吃病友或药店推荐的药,也会出现间断用药或频繁换药等问题。
间断性服药,即血压升高时服药,血压降为正常时马上停药,这样会造成血压大起大落。还有些人服药后,几天没看到效果,就要求换药,使得血压不断起伏,不能有效控制。实际上,大多长效降压药需要2—4周,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请遵医嘱规范用药。
降压不仅要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而且要长期稳定。首先,要定期测量血压,检验疗效。其次,降压强调个体化用药,要坚持每天或每周定期测血压、做记录,掌握用药量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最后,要坚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你的记录,更准确地指导你调药。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