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症状
在肾血管性高血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起主要作用。可用两种Glodblatt经典模型来阐明。
1.双肾单夹? 类似于单侧RVH。系钳夹肾动脉的一侧使钳夹侧肾动脉血流量减少。通过刺激压力和化学感受器致密斑,使肾素分泌增多。血管紧张素Ⅱ(ATⅡ)形成增多后,通过:
(1)直接使全身小动脉收缩。
(2)刺激醛固酮释放,致水、钠潴留。
(3)ATⅡ能刺激交感神经,使其活力增强,还可刺激肾上腺髓质合成,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高血压。
但此作用机制可通过对侧肾压力性排尿作用部分代偿,最终不出现钠潴留,其结果是:①缺血侧肾素分泌增多;②对侧正常肾由于血压升高及钠潴留的负反馈作用,使肾素分泌抑制;③缺血肾血流减少;④ATⅡ诱发血管收缩导致高血压。ATⅡ受体拮抗药或血管紧张素转移抑制剂(ACEI)可使ATⅡ作用减弱,血压下降,但抑制了对侧肾素的反馈抑制,肾素及ATⅡ反而增加。
2.单肾单夹? 为钳夹一例肾动脉,而对侧肾被切除,孤立肾与此种模型较为一致。这样,压力性利尿排钠作用不再发生,导致钠潴留。同时反馈抑制了肾素分泌,外周血浆肾素水平在急性期后正常或降低。单用ACEI不能防止高血压的发生,若同时利尿排钠,可使血压下降。此种RVH可以是肾素依赖型,也可以是容量依赖型。双侧肾动脉狭窄是否与此一致尚有争论。
此外激肽释放酶-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在RVH的发病机制中也有一定作用,激肽由激肽释放酶激活后,促进前列腺素合成。两者可使全身小动脉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促进了水钠排出。在Glodblatt动物模型中,尿中激肽释放酶活力降低,以上因素又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RVH的发生与肾动脉狭窄发生的速度和时期有一定关系,肾动脉发生栓塞的数分钟内可出现高血压,即急性期,此时多为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如应用ACEI可使血压迅速有效地下降,数天或数周后进入过渡期,此期的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仍维持较高水平,但钠、水潴留已起作用,ACEI的应用仍可使血压下降,但速度减慢。最后是慢性期,水、钠潴留和血容量扩张对肾素的分泌起可抑制作用。
1.症状? 肾血管性高血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已有许多婴儿病例报告,最小者仅为7~10天。男女发病率相似,症状轻重不一。小婴儿可有呕吐、发育营养差、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可因为头痛特别是枕部头痛、眩晕、急躁、过度兴奋、不安及疲乏而就医。重症病人可有高血压脑病,有一过性视力障碍、抽搐等,有的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好动等。
大多数病儿是由于严重高血压已存在相当时间,诊断时多已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受累的症状。
2.体征
(1)高血压:几乎一半的患儿在常规体检时发现高血压。小儿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该年龄及性别组的95%百分位数值者,相当于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组平均值2个标准差为高血压;介于95%~99%百分位数值者,为有意义的高血压;超过99%百分位数值者为严重高血压,RVH患者均为严重高血压。眼底检查可呈现不同程度高血压眼底改变:Ⅰ度,正常眼底;Ⅱ度,有局灶性小动脉痉挛;Ⅲ度,有渗出伴或不伴有出血;Ⅳ度,视盘水肿。
(2)血管杂音:约有1/3~2/3患儿(多为大动脉炎患者)在中上腹部和(或)腰背肋脊角处可闻及血管杂音,空腹时更易听到呈收缩期和舒张期连续性杂音,若听诊器从中上腹向旁平行移动时,杂音增强则更有临床意义。此外尚需注意大动脉炎所致的缺血症状,若累及无名动脉,出现桡、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累及髂动脉可致跛行、手足凉,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