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发布日期:2014-10-15 18:12:18 浏览次数:1595

我最严重的时候是中专毕业时期。那时候的我独自走在大街上都会脸红心跳,感觉所有人都在看我,事实上由于我的面部表情僵硬,脸色发红,确实有部分人有意的多看我两眼,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导致我更加的不自然和脸红。

出门需要家人陪同,几乎不敢独自去陌生的地方,自己一个人去一家不常去的包子铺都让我很有压力。

和陌生人讲话,第一反应就是脸红,发现对方注意到我的脸色后,同样进入恶性循环。

事后我觉得自己一直这么下去肯定这辈子废了,于是痛下决心分析自身情况,同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解决办法。

分析后发现自身属于:

缺乏安全感;过分注意自身外在形象;自卑;惧怕挑战,害怕出错。

大学开始后,新的环境,新的开始。我依旧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但新的同学并不知道,他们只是认为我偏内向而已。

我开始努力调整自己:

将缺乏安全感做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调整思想,认为注意仪表是对他人的尊重;视挑战为磨练,坚定认为经过了挑战自身会更加优秀;在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程中找回自信;主动多和同学及陌生人讲话,心中认为他们一定是友善的;说话时提高音量,不仅可以让对方听清,也可以增加自信。

经过大学三年和工作一年的调整,我的社交恐惧症虽未彻底治愈,但明显好转。

我不再惧怕和陌生人讲话,不再担心挑战,我独自去买衣服,独自去电影院……我甚至可以在公众场合上台进行简短的讲话。

我现在仍有社交恐惧症,只是找到了一些疏导的方法。安全感我依旧缺失,外在形象我也还在注意,但我都为它们找到了合理的归宿。

个人经验,希望对楼主有用!

你说的这个恐惧症我也有一点点,不过现在我是只对那种不是很熟悉的七姑八婆之类的亲戚才会有这种憋屈感觉,对朋友和同学之类的我话会很多,也很自在。

小时候我也是有过比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走在路上觉得别人都在看我,浑身不自在,没有自信,会对别人投来目光很恐惧,别人一看我我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我是不是看起来是个freak,衣服搭配错了还是怎么了。其实在那之前我和别的小伙伴玩得都很好,一点也不害羞,估计是某些同学骂我什么同性恋白痴等等(其实他连同性恋什么意思都不知道),还有一些打击我自信的事情,让我怀疑自己的存在,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从而产生了这个恐惧症。

但是直到初中三年级我才正视这个问题,那时候有一节英语课(我英语那时候是垫底的),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说我们班最害羞的同学是谁?我以为同学们会指向另一个男生,我觉得他比我可害羞多了,结果几乎全班都喊着我的名字,然后我就蒙了,太打击了,没想到我在别人别人眼里是这么个形象,那时我才开始仔细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恐惧症,想要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我在报纸,书和网络上找资料,最后结论是我太注意别人对我自己的看法了,几乎是活在别人的评论里,别人对我不经意的评头论足都会使我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三观,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喜欢我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一切。

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努力尝试别管别人的目光,然后我发现根本没人怎么注意我,走在路上人家谁有空理你啊,最多只是瞟你一眼而已,你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特别,没有那么多观众,之后我就释然了很多,正常了很多,别人看我我会装作没看到继续走,那个看我的人也跟看见空气一样无视我。最后我发现,别人之所以看我,是因为我走在路上总在注意有没有人看我,目光偷偷扫着别人的脸,别人注意到了,自然会看你一眼。

不能接纳自己这个原因时我最近才发现的,所以当在婚宴之类的有很多陌生亲戚的聚会上时,我还是会很不自在,因为在这种场合,晚辈会成为冥冥中的一个焦点,你的表现意味着你家的家教,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这些亲戚评价你家的标准,人家表面上虽然不说,一回家就开始评头论足,谁谁谁家的孩子太没教养了,谁谁的儿子怎么找了个这么难看的媳妇等等。再加上我又是慢热型的人,跟这些亲戚相处自然相当的不爽。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完全认可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要你自己知道你是没有什么可见不得人的事,要活得坦坦荡荡,真正的完全的爱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陷和缺点,才能有自信,才不会怕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然你见到陌生人还是会联想到自己的缺点,想方设法的要隐藏这个“见不得人”的缺点,然后就畏畏缩缩的不敢与人交流。

--------------------------------------------------------2014.4.21-------------------------------------------------------

重新更新下答案吧,最近对社交恐惧症有了些新的了解,前不久在百度里看到了“神经症者”的介绍,我觉得每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都应该看看自己是否是神经症者,我觉得“神经症”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社交恐惧症。下面是介绍神经症者的全文:

完美主义、社交焦虑:神经症者的心理困扰

导语:神经症者活在自己的内心里,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却又时时关注别人的反应,以为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

作者:科学公园 沉路的小屋

神经症不是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却是很痛苦的。反倒是最严重的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丧失了自知力并不觉得痛苦。神经症患者虽然长期生活在痛苦中,却一般不会自杀,这和抑郁症不同。神经症者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无法接受现实的自己,因此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总是在和自己战斗。神经症者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爱的渴望无限“贪婪”,过分索取的结果是耗尽自己的支持系统,于是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加缺失。神经症者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深受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有时即使是很简单的事情也缺乏行动力。神经症者在人际交往中敏感脆弱,渴望关注又害怕关注,显得别扭,容易受挫而变得回避交往,表面显得冷漠孤僻,事实上非常渴望别人对其热情和亲密。神经症者活在自己的内心里,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却又时时关注别人的反应,以为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

无法接受自己的完美主义者

神经症者都是完美主义者。他无法接受现实中那个有缺点的自己,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他把自己当成敌人和对手,总是处于战斗状态。他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全或无,他想找到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却永远也找不到。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不能容忍一种有缺陷有遗憾的生活和人生。他的自我是分裂的,既自负又自卑。“他希望自己无能为力……但与此同时又……坚持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倾向于感到自己无足轻重,一文不值,但如果别人不把他当天才看待,他又会勃然大怒。”(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神经症者内心有许多“不合理信念”。“我应该是一个重要人物”或者“我一定要成为一个重要人物”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理想和目标极其远大,但现实的脚步却远远跟不上。他本来是有许多潜力和天赋的,但由于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内心的交战上,这就严重限制和磨损了他的才能的发挥,也就限制了他的成就。尽管如此,由于他的偏执,他还是会在某些方面变得比许多其他人优秀。这也许构成了他自恋的资本和维持他的高自我要求的基础,但他对自己的期待实在太高,因此他永远无法找到自信。缺乏行动和成就的支撑,理想主义者就立即变成空想主义者。

因此,我们对神经症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学会接受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我。不再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表现”和“成就”的基础上。他总觉得:我表现不好,所以我没有价值;我不够优秀,所以我没有价值。必须纠正这些信念。“我在故我好”,只要你活着,你就是有价值的,你的价值跟你的表现无关,跟你的成就无关。为什么要因为“有缺点、没成就、表现不好、不够优秀”就拒绝接受自己呢?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拒绝接受TA吗?你不会,对吗?那样很“势利”,很“现实”,不是吗?那不是“真爱”,更不是“理想主义”,不是吗?那么,好好爱自己吧!从今天开始,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爱自己,爱那个“有缺点,没成就,表现不好,不够优秀”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来改善自己、超越自己。接受自己,不等于安于现状,从此不必再努力。接受自己,是承认和接受事实,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不回避不幻想,不用一个完美的幻象来代替现实中的自己;接受自己,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不再把自我价值和自信建立在那些易变、脆弱的外界事物上。接受自己,你会活得坦然和自信,不再为自己的表现而焦虑,因为你的表现与你的价值无关。在这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你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多地花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与内心的战斗上,于是你更容易取得进步和成就。

我们对神经症者的第二个建议是:合理地期待自己,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平衡点。他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与他的客观现实形成严重的分裂状态,因此他长期生活在焦虑中,即使他取得了一些成就和进步,他也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他的生活就鲜有快乐。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正常需要,因此想取得成就甚至想成为“不平凡”的人,都是正常的想法,但如果偏执而极端地认为“我应该成为重要人物”、“我一定要成为重要人物”就错了。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转,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的规则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无论从历史事实或是从数学中的“正态分布”规律来看,能够成为“重要人物”的人都是少之又少,而且成为“重要人物”是时代、才华、机遇等因素机缘巧合的结果,并非单靠个人努力可以实现,更不是你有这样的(哪怕是强烈的、偏执的甚至疯狂的)动机和期待就会变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那些脱离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而设定的所谓“远大理想”纯粹是浪费时间,而且让自己更加痛苦,反倒是设定一些合理的能够实现的目标更容易成功,也更能够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点: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所有的愿望、梦想、理想、蓝图、战略都只是你脑袋里主观的“想法”,和“承诺”一样是完全的空头支票,并不是客观现实,而且越是“远大”的理想,就越没有意义。并不会因为你有比别人更远大的理想,你就真的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如果是这样那就真是“心想事成”了,那么大家都不要工作都来做梦好了),反倒是那些很少做梦脚踏实地的人,那些懂得“期望减半,努力加倍”的人能够走得更远。只要想一想就明白,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

那么,什么样的理想和期待才是合适的呢?对此我们强烈建议:做最好的自己。把名人、伟人当榜样而不是“偶像”,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但不要把他们的成就当成自己人生的标杆。事实上,无论我们把谁当标杆,终其一生我们能够努力成为的依然只是“最好的自己”。马斯洛对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这样定义的:人倾向于充分地发挥他的潜能,不断地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注意这里的用词:“能够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完全充分地发挥他的潜力,努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最好的自己”,除此之外,再“远大”的理想都是空想。放弃“偶像”的成就标杆,把“做最好的自己”当做人生的信念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够设定出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这样,理想才真正成为引领你的人生的灯塔,而不是成为压迫你的人生的一座大山。

我们对神经症者的第三个建议是: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再做“完人”。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里提到:谷歌是一个允许犯错误的公司。有一次,公司的一个副总裁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导致公司损失几百万美元,公司的最高领导竟然对她说:“我很高兴你犯了这个错误,因为我希望这个公司是个跑太快、做太多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做太少、太小心的公司。跑太快、做太多不免会犯错。如果不犯错,反而意味着我们没有冒足够的风险!”

任正非说过:“在人生的路上,我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去改造缺点,等你改造完了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呢?”“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

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

神经症者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他的思维十分纤细,神经过敏,加上性格偏执,容易“受伤”,把别人无意或善意的言行理解为恶意。他渴望别人对他亲密和热情,害怕别人对他冷淡和冷落。他害怕别人“不理他”。他不喜欢主动和人打招呼,害怕别人不理他;他离开一个场合时不喜欢和人告别,害怕别人“没听见”。如果他发短信给别人而没得到回复,他会心情很难受,如果是找人帮忙的短信,那么他会更加受伤,并从此远离那个人。对别人的任何行为,他心里都会无法控制地反复回忆和揣摩,而且他是“内归因”的,当别人没有回复他时,他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别人才“不理他”,才对他“不好”。如果他在路上跟人打招呼而别人没有理他,他会认为那个人一定是不高兴,对他有意见,进而思考“他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他了。总之,他的神经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伤而导致情绪不良,这给他(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导致他越来越讨厌和回避社交,也让其他人要小心翼翼与之相处,以免一不小心“伤害”到他。

神经症者是自我中心的。他被自己的感受轰炸得应付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一律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陷入作茧自缚。”他的生活是“情绪中心”的。他很看重自己的情绪,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对现实的目标和问题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由于这种关注,更放大了情绪的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行为是被情绪控制的,所以虽然他处处为自己考虑,“但是所作所为又都与自己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神经过敏加上情绪中心,让他的情绪经常处于不良状态,加上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我怎么可以情绪不好呢?太不像话了!”),于是社交焦虑甚至恐惧就不可避免了。

神经症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没有建立好牢固的链接关系,所以他非常渴望爱,这种对爱的渴望是强烈的、贪婪的。这导致他不自觉地依赖那些对他好的人,而这种依赖通常给他人带来某些负担。他渴望被接纳,害怕被遗弃,为了获得接纳甚至不惜代价去讨好别人,这种依赖要么让人厌烦,要么被人利用。总之,他很难如愿以偿地获得他想要的那种全然的无限的爱。神经症者“的人格一直停留在儿童阶段,他们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害怕遗弃,害怕分离……”他感觉父母亏欠了他,长大后他就通过“得病”来“讨债”,向父母讨债,向别人讨债,向世界讨债。

神经症者智力很好,喜欢阅读,喜欢自我分析,他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总是走不出自己的怪圈。他无法真正改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的问题能够带给他一些“好处”和“特权”:获得别人的关注、同情和关爱,放弃某些属于自己的责任等等。他的内心是有很多想法和欲望的,但他总要掩藏起来,让人觉得他是纯洁的,拼命压抑的结果就是导致内心更多的冲突和恐惧,而外在的行为给人感觉别扭。

在社交场合,神经症者既害怕关注又渴望关注。由于焦虑,他害怕别人关注他,但内心对爱是如此渴望,他又非常渴望关注,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他是一个表演者。“自我虐待和自我摧残常常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他们借此来展示自己的伤口,借此来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表演是他们获得关爱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他们活得很累,可他们又不愿意改变,因为没有了表演他们什么都没有。”

总之,神经症者在社交中是不可爱和不受欢迎的。社交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事情。“不认识到神经症中包含着这种令人瘫痪无力绝望感,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严重的神经症。……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虚荣、自负、要求和敌意后面,有一个正在受苦的人。他感到自己已被永远排除在一切使生活值得一过的欢乐和享受之外,他意识到即使他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一切,也不可能真正享受它。……一个象这样完全被关闭在幸福的大门之外,不可能获得任何欢乐的人,他要是不对那不属于他的世界充满仇恨,那他倒真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天使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我们给神经症者的第四个建议是:学会独立,放弃依赖。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审视和纠正自己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别人应该爱我,应该支持我、关心我、喜欢我,应该对我好。如果你这样想,你自然会处处遭到挫折,感到伤害,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你好,都支持和喜欢你。正确的信念是:我希望别人对我好,但我不知道不可能每个人都对我好,因此,如果有人不喜欢我或忽视我,我也不会觉得“受伤”,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对我好,没有别人的喜欢,我也一样能够活得很好,这没什么。学会独立和坚强,学会依靠自己。记住,别人没有义务来爱你。

我们给神经症者的第五个建议是:以目标为中心,不要关注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你就没有心思去想自己的问题,负面情绪就不容易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容易扩散、放大,也就不容易影响和控制你的行为。不要太关注自己的感受,感受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种情绪。“凡正事不足者,必症事有余,凡正事足者,症事溜之大吉。”

森田疗法告诉我们: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于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对待不安应既来之则安之’,‘情绪要顺其自然’,仍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现了不安就听凭这种不安去支配行动。自己的情绪好也罢,坏也罢,惟有行动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神经症者始终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总在试图“控制”,通过控制来获得安全感。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钱、权力和成就。“神经症病人往往倾向于服从他人的意志,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认为世界应该适应自己。他倾向于感到自己受奴役,但与此同时又坚持认为他支配他人的权力应该是无庸质疑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他内心的不合理信念:坚持认为世界应该适应自己。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就总是活在焦虑中。

即使是自己,也并非完全能够控制。许又新教授在《“相对不随意”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中说:“在感到疲劳而坐在沙发里闭目养神时,常常免不了出现各种互不相关的杂乱思想……健康人听其自然,也就相安无事,有焦虑气质的人力图控制它,反而强烈地感到控制不住而烦躁。……可以说,控制不住是控制过分造成的结果。”

我们对神经症者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培养自己的兴趣,过充实的生活。如果你希望先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开始好好生活,那么你可能永远无法开始你想要的生活。学会忘记自己的“问题”,不再把“治好自己”当成生活中的首要事情,而是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中去,通过小事积累自信,通过兴趣增加快乐。“像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就能健康起来。神经质者总是希望先消除症状(改善情绪),然后再恢复到健康的生活,这样做永远不能有健康人的生活。若对情绪不予理会,首先像健康人一样去行动,这样,情绪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健康的情绪。”

显示全部

本人也有社交恐惧症,以前也有与楼主类似的经历,自责,抱头痛哭过,祈求改变;然后找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看,认识自己,寻求改变之法,发现很多人有这方面的困惑。之后尝试着实践所了解的理论,我的做法是:1、多接触人。不仅仅是佰生人,一些同学朋友也要多和他们接触。我经常和一些朋友一起吃饭,搞活动,大家玩多了,就会带一些他们的朋友来玩。相互介绍也认识些“佰生人”,因为大家有朋友的联系,心理也比较容易接受些。2、参加些团体运动活动。个人喜欢篮球,打篮球经常跟一些佰生人组队打球,这个 不用太多的交流,对彼此没什么要求,心理也不会有什么压力。慢慢也会习惯一些佰生人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3、看书。这个纯属个人喜好。发现看书越多,对这个世界了解越多,对他人也会有更深的理解。懂得越多,能帮助他人越多,也会越自信。

当然,一开始不可避免会磕磕碰碰,丢脸,尴尬,痛苦,有想挖个洞把自己埋了的冲动,这都很正常。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并不是唯一,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经历很多这样过程,心理就强大很多了,也会觉得无所谓了。

心态很重要。叔本华说:“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让他们清楚这一点。”降低需求感,跟一个人说话前,你可以对自己说,我不需要你的钱,不需要你认同我,我只是想完成我的工作,或者只是想跟你说几句话,仅此而已。

ps:拙见,希望对楼主有用。大家一起努力吧!

自己也是有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算不上是有多严重,但是对生活造成的影响应该算是蛮大的,之前一直觉得是自己不习惯还是羞涩,但到之后渐渐发现不好改掉之后才知道或许能归类成自己的一种病症。

首先是怕生,真的怕生,特别是异性,高中时候和异性基本很少交接(我在理科班,一个班三四十个男生,十多个女生),虽然周围的男生相处得还算好,但是其他摸不清的男生是很恐惧的,特别是远远走来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所以,放学后,我会特意在教室坐个20分钟,等其他人都走了才去停车场牵自行车回家,因为怕在停车场遇到了尴尬。对于一些不太了解的女生也是一样,很害怕,不知道如何相处如何打招呼。之后一个高中之后还蛮要好的男生说起来,他说你进教室的感觉很奇怪,就是脚往前走,身体往后仰,头也朝后看,像是上半身想回避下半身继续向前走,突然意识到难以面对人这种事情已经是潜意识中的东西了。也有过晚上走去操场跑步,正好一大群大一新生军训完往回走,和我反向,那时候感觉就是人要窒息了,极度地不自在想要逃,甚至想要跳到湖里面去躲开。

眼神很怕和人对视,除非是非常非常熟的人,否则很容易想要逃开来。之前看到过一篇心理咨询的文章,作者是心理咨询师之类的,她说自己训练了看人脸的三角区域,即两眼中间,鼻子中上部的位置因为看这个位置会使得对方觉得自然,之后自己也有刻意注意一下,题主不妨找熟悉的人试一下,如果受不了眼睛对视就试试这个三角区域(当然也测试一下对方觉得你的眼神的舒适程度,因为搞不好一紧张就成斗鸡眼什么的了,尽量调整训练自己的眼神在一个双方都舒适的角度)

楼上貌似有提到过自我幻想之类的,我自己是一个思维非常跳跃涣散的人,说话常常找不到主题,以说就跳到火星上去,和别人交往中又相对敏感,所以常常胡思乱想,最后自己和自己的幻想怄气,其实真正意识到这点自己有问题是最近。所谓庸人自扰吧,搞得自己现在觉得人际关系各种压力。想说的是,自己有意识地提醒一下自己,不要陷入这个怪圈中,推荐1692年刻于巴尔莫圣保罗教堂上的铭文,或许会使你看开很多,其中有一句话“不要用想象使自己苦恼、忧伤”。过于倾于自己的想象而少于外界接触,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自闭,多走出去一点吧,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面,里面的人更单纯友好。曾经好多次因为自己的想象怀疑过朋友和周边的人,最后又是一个个事情把我打动回来。

这些年来感觉,社交恐惧症很失败,虽然能够走出去一点了,但是感觉自己是形成了一个机械的模式,机械的圈子,这个圈子的处理能力有限,像是编码,对于输入有所限制,输出也是机械化的。因为自己觉得只有这样标准答案式的社交方式更有安全感,然而这样的模式缺点在于失了真诚,我很难保证和你们微笑的我是真正的我,和你们说话的我说的是我真正想说的,(大致是因为自己真的很不会说话,一说出来就是out of control, 脾气也不好),和别人也保持着不咸不淡的关系,而在这个圈子处理范围外的人(就是各种性格不一样的人啦,自己定义为不擅长相处),又觉得莫名的恐惧。

其实,说了那么多,都是在说我自己的事情,也许对题主有用的东西很少,而且应该跑题了些。但希望题主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随时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要闭塞自己,小心翼翼地敞开,你会发现很多。 至少我感谢自己的那些好朋友,每次都很真诚地面对一个眼神里戒备心很强的人,基本上把我一秒融化,谢谢他们,我自己也会加油慢慢改变的。

--------------------------------------------------------------------------------------------------------------------------------------------

去年写的这个答案,现在看来也有许多感慨。这一年来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社交恐惧,一切也都在波动中。如果说是什么导致的现在自己的这种心理状况,我想大概是自身的心理与家庭环境,这些不深究了。我承认社交恐惧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应对真正困难的懦弱,一方面极端地想表现自己是可以的,又在行动上担心受怕。自身不平衡的状态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交恐惧还有拖延症,这些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上很常见,大概是平日里极端理想化的环境所带来的。

很感谢大家的赞同和鼓励~

显示全部

感谢邀请。

克服社交恐惧症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来讲可以用精神分析法治疗,也可以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有一套具体正统的套路,不难克服。可以首先对着镜子自己跟自己讲话,逐渐欣赏自己,培养自信。然后同自己信任的人多讲讲话,锻炼胆量。接下来与半生不熟的人做简短的交谈,并谈论自己熟悉的领域,这样可以发挥得更好。注意语气不卑不亢,吐字清晰。然后训练在公众面前演讲,做presentation等等,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总之,要小步子强化,及时反馈,在自信中成长和进步。

一家之见,参考斟酌。

上课时老师讲过社交恐惧症多数是因为认知出现了问题,应从认知方面进行矫正,辅以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

根据艾里斯的ABC理论,某人遇到,A(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通过B(信念,beliefs),产生了C(结果,consequences)。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多数是因为B(信念)这一环节出现了错误,有了不恰当的信念(例如大家都在看我,如果我出错会很丢人。我能力不好,不可以再这么多人面前说话等等),所以导致了C,即社交恐惧。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社交恐惧是出现了哪种不恰当的认知,然后对这种认知进行纠正。(比如认为大家都在看他,可以让他从教室前门走进教室,然后问旁边的同学是否注意到了他。用这种方法去纠正他的不恰当认知)

改变掉不恰当的认知后,然后可以采用行为疗法来逐步的摆脱社交恐惧。

这里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使用这两种方法中的其中一种,一是系统脱敏,二是满灌疗法。

系统脱敏的意思是你很怕一个东西,那么将这个东西慢慢的展现给你,在这个过程中让你克服你的恐惧。

满灌疗法是你很怕一个东西,就将这个东西一下子展现给你,从惊吓中适应并克服对这个东西的恐惧。

具体方法和过程可以百度一下,另外建议最好去做一个心理咨询,让咨询师根据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治疗过程。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不需要有什么顾虑

本人初中的时候,由于胖,极易流汗,宅,自卑,从而导致开始产生社交恐惧。。。

高中到大学期间开始减肥成功,一年瘦40斤(那时候减肥,除了少进食之外,运动都是在空调房里对着电脑原地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撑。。。),但依然无法摆脱社交恐惧。

走路不敢抬头看人,

只敢看着地面前行,

总觉得有人盯着自己,

拿个快递都要提前打气,可以的话一定是让父母帮我拿。。

讨厌成为焦点,

厌恶所有有目的性的社交,

去图书馆看书一定要选偏僻阴暗的无人角落,对面绝对不能有人,有人来了我宁愿走。。

想法设法的不起眼,

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的自我欺骗。。

各种各样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然后大一的我看到了一本书《社交恐惧症的森田疗法》(具有执着、疑病、内向、

“生的欲望”较强等性格特征的人适合接受森田疗法。)

边看边做笔记。现在笔记我还一直保留着

真的真的很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摆脱社交恐惧真的就是摆脱自己给自己的枷锁。

大二我开始创业,三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有了正常的社交,有了女朋友。创业以来,哪些问题没考虑到让你追悔莫及?

这是高中时代的自认废材,我这一辈子也就这样碌碌无为之类思想的我永远不敢想象的。

那时候读书做的笔记,一直被我精心保存着。。

简单点归纳为:顺其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不治而治,事实为真,多做少想

现在将我那时结合个人经历做的笔记打上来。愿与你我有益。

共同特点:病人知道不应该,不必要,没道理,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遇到悲痛忧伤的事情,其情感的波动,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使人经常沉溺于痛苦的回忆中,人们在心理上又想消除这种痛苦,然而,事与愿违,有的人越想排除越排解不开,这就是实际上想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势必会陷入欲罢不能的心理冲突中。

既然对往事不能忘怀,就不要强行忘怀,而应带着这种思维积极地去做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工作,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这种情绪逐渐淡化,以至于彻底消失,即使不完全消失,也不会再严重牵动我们的感情了。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做到(是我结合个人经历总结出的)

1:体力劳动:做每天力所能及的劳动。

2:做应该做的事,无论自己的心情如何,都要坚持日常工作和学习。

3:每天不断干点什么,尽量不在白天睡觉,要不断干点什么。

4:禁止消愁解闷的各种活动:如吸烟,听音乐,弹琴,玩游戏。消愁解闷的方法只不过是精神上的一种暂时性的转换,很快就会恢复原状的。

5:对症状要采取忍受的态度,带着症状坚持实践,对待症状要采取忍受的态度,带着症状坚持实践。对待症状要不过问,不测试,不拘泥。

不谈自己病情,遇到症状缠绕的情况,可采取所谓不问疗法,装作不知,听之任之。不测试,制止测试症状是否好转,情绪是否变好,要顺其自然对待病情。不拘泥,如果与人社交过程中感觉“”头轻了,精神爽快了时“应当注意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从疾病角度来说,它和痛苦是同一种东西,爽快之后,作为一种相反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不愉快,到了完全摆脱愉快与不愉快的感觉之后才是真正恢复。

6:阅读森田疗法书籍问题,实践第一周不要读森田疗法相关书籍,一周后在用体会的态度去读。

7:切莫拘泥于理论,实践一个月才可能有一定的体验,总的实践时间,短的为3个月,长为半年。

顺其自然: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

8:精神拮抗作用(人的精神活动也存在着一种类似屈肌和伸肌的互相调节的拮抗作用,即

精神拮抗作用。这种拮抗作用的存在,可以保证人的精神安定和恒定的安全感。因此,

与自己理性不符合的观念是任何正常人都会有的,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而由疑病素

质且拮抗作用过强的人,这种观念一旦出现,便会固执的重复,同时又反复的控制,最

后形成拮抗对立。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患者总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事实,从

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的不断加强。)

是症状顽固的原因,强迫观念中,这种心理活动作用很大,把自己的身心现象视为于己不利或令人不快的东西,企图加以排斥和否定的态度。

以下时我认为我们要记住的观念

精神交互:对某种感觉过度注意,就会对这种感觉变得敏感,越敏感就越注意并使之固定。企图一浪平息一浪,结果反倒会出现更多大浪,激励消除症状,结果反而接二连三出现新的症状,最后弄得不可收拾。

”与其想,不如做“。情绪恶劣不要悲观,顺利也不要高枕无忧,要着眼于行动,努力去干。只有事实才是真的。

温顺:顺从老实,但不盲从,坦诚,要明确自己的状态,肯定别人的价值。

为值得烦恼的事而烦恼,人是在不安中生存的。睡眠的多少,要顺其自然。

如果工作,学习一天后,感觉很充实,那就是好日子,至于这一天的情绪如何并不重要。

内向者做事难以下决心,往往失去许多难得的成功机会,又由于自我反省心较强,使之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又因此容易缺乏自信,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有的人会把罪责推给别人,向其他人发起攻击,神经质内箱的人总把罪责归于自己,既有自我攻击倾向的”自罚“反应。总是过分夸大自己缺点和弱者,证明他们有极强完善欲,主观要求高。

有时他们又主观夸大自己诸如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然后感受自己是无用之人。

PS:为自己负责,做任何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

一起加油

显示全部

我应该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的社交恐惧症”吧。最封闭的时候曾经在家里来了任何亲戚时都跑到房间里把自己反锁起来,装作睡得很沉并且默默祈祷亲戚赶紧回家。大学以前几乎没有在任何人多的场合大胆表达过自己,只要人数到达一定限度哪怕都是熟人也会不自禁的沉默,尽量去逃避每个说话的机会。并且在每个谈话完了以后,会一直去想自己刚刚所谈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然后浑身的不自在,跟很多人谈话的最后都是以我的过于沉闷和“一副摆给谁看的死人脸”收场的。所以很多场合我会不自觉的朝着一个“夸夸其谈”或者同样寡言少语的人靠近,原因自然是和两者在一起都不用太费力。就这样维持着直到了大学,我决定去改变 。 改变的方法就是我去竞选班长,然后我竟然选上了!这太戏剧性了,的确,在前二十年的模式设定里,学生干部这种东西几乎不会和我有半毛钱关系,但是我竟然选上了。竞选前我写了一篇近千字的竞职演说,在宿舍默默念了十来遍,学长的鼓励和舍友半调侃的鼓励算是给了我上台的勇气,但仅仅是上台的勇气。演讲稿给了我另一半的勇气,虽然最后讲的完全跟演讲稿脱节但毕竟讲完了并且没有晕倒在台上。当班长的一年以来,我的确变了很多,不得不当着六十多号人的面通知事情和主动和老师交流跟为数众多的女生打交道。这实在太锻炼人了。对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而言,一个小小的演说都是很漫长的心理斗争,一个并不太精彩还哆哆嗦嗦的发言根本不会让人有太多注意,但他可能已经在台下反复念叨了十多遍。他需要很多支撑他的东西,演讲稿保证了他临阵不至于结巴到开不了口,他信任的人的添油加醋则可能直接推动着他去做那件事。请善待你身边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他们可能还在挣扎,他现在坐在你旁边可能需要的仅是你的一句话。他们可能过于敏感,可能容易面无表情,但其实他心中火热。

完全有。有时候自己在心里想的好好的,感觉思路也很清晰,但就是表达不好。一旦开口,说着说着就会忘记设定好的思路。这应该是紧张吧。。这种感觉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现在稍微好了那么一点。这是我的方法,共勉。

1.如果是稍正式的,比如演讲、面试之类的。先把自己想说的有条理的记下来。然后说话的时候尽量保持放松的心情。语速稍慢。这样可以边说边缓解下情绪,整理思路。

2.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跟朋友在一起似乎思维会很活跃,但跟陌生人在一起感觉会拘谨。所以,当跟陌生人在一起时,若对你们正在交流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尽量表达出来,这样的机会多了那种陌生人中的拘谨感就可能会少。

还有一点,就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微笑固然好,敢开口更重要。我个人觉得。

有求于人,我觉得只要把你的需求表达给对方就好了。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觉得很有道理,大部分人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渴望,而帮助别人刚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大部分都会更乐意成为那个助人者。

之前看过一个操作方法,专门破你这样的状况的,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社交场合或者演讲表演时,面对其他人,我们虽然渴望赢得他们的认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却感觉到脑子一片空白,舌头开始打结,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像被一股冷气冻住了一样。

然后,心中就可以出现一些声音,来告诉我们,自己不够好。“我太笨了,不会受欢迎的”,“我很穷,他们不可能喜欢我的。”,“我打扮的不够漂亮,没资格在这里”,这些否定自己的话语,不断在脑海中盘旋,让我们更加的紧张,几乎想要立即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菲尔.斯图茨多年的研究,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一个,我们不接受的第二个自我的存在,它也叫做“影子”。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从小到大,身上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一些自己难以接受的特质,比如太胖,不漂亮,胆子小之类的,我们无法接受特质,然后就会做出一些举动,来干掉它们,比如拼命节食减肥,不停的买漂亮衣服,总爱和人打架来证明自己很勇敢。虽然这些特质,可能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消失,但是那个被否定掉的自己,却一直象一个影子一样,藏在我们内心深处。

要想感知影子的存在,很简单。现在,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一群让你觉得不安,不自在的人面前,那种紧张的感觉出来了,然后,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涌现的情绪上面。现在,把那些感觉从体内推出来,推到你的面前,并想象它们正在形成一个有脸,有身体的人。

你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影子可能不一样,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哭泣的小孩;有的人看到的又可能是一只丑陋的流浪猫。这就是影子,我们每个人内在最基本冲突的根源之一。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看向自己的影子,总觉得羞耻。于是,我们的条件反射,就是转向外在,去追求一些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事物——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问题是,就算你得到再多的认可都不会让你真正的感觉有价值。因为,影子始终在那里,无论你得到多少认可,它都不会消失。只要你独处向内看时,就会看到它,让你困窘不安。当你渴望别人认可时,就给了他们控制你的权力。他们成了定义你价值的权威人物,难怪你在他们面前连动都不敢动。

那么,怎么破呢? 其实,破解之道还在影子本身。我们之前一直在排斥影子,但是,当我们反过来开始接纳它的时候,却会发现,影子其实很想帮你,它将会带给你惊人的力量。

而要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一个工具,叫做内在权威。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来,这种权威不是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你的内在。

操作方法如下:

Step 1:想象你站在一个或者一群观众面前,你的影子面对你站在一旁。

Step 2:请完全忽略观众,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影子身上,慢慢的,去感觉你们两个之间的连结,这股联结的力量,刚开始可能不明显,但是随着你的不断注意感受,慢慢的变强大,越来越强,越来越坚不可摧……而,你们紧密的连成一体时,你会感觉自己无所畏惧,

Step 3:你和影子一起强有力的转向观众,无声的命令他们:“听好!”,请感受那股当你和影子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时出现的权威。

这个工具的用途很广泛,当你面对诸如面试、会议、聚会或者晚宴这样让你有压力的社交场合前,你都可以使用它。不过,效果好不好,要取决你平时是否练习。如果你等到一个大型社交聚会马上开始前,才第一次用这个工具,那么很可能就要杯具了。就像不可能指望一个没有训练过的人去参加奥运会一样,你也不可能指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熟练使用工具。

如果你一开始看不到影子的存在,也没关系,只要去感觉它的存在即可。随着你的练习,它会慢慢的成形。另外,如果你的影子看起来很愤怒,充满破坏性,也不用担心,你仍然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来使用它。

显示全部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