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苏联间谍案的法国电影因何难产
拍摄一波三折开机前两易主演讲述苏联间谍案的法国电影因何“难产”http://qnck.cyol.com ::本报特约记者王时言 2009-10-13 16:07 中青报订阅
最近,一部电影一直徘徊在法国电影票房榜的前几名,尽管在9月19日落幕的第3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这部名为《再见》的法国影片只是匆匆走了个过场,并没给外人留下太多印象。影片《再见》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一桩轰动全球、间接使苏联解体加速的间谍案,拍摄进程一波三折,两次更换主演后,拍摄才得以完成。曾执导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意外辞演。俄罗斯驻法国大使甚至警告原本打算扮演该片主角的俄罗斯演员“不要饰演祖国叛徒的角色”。
一部电影为何会引起俄罗斯驻法国大使的重视?是什么让俄罗斯导演和演员临阵退缩?“祖国叛徒”指的是谁?俄罗斯《生活》周刊9月28日报道了这部影片的详情。
《再见》这部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法国的一位克格勃间谍背叛祖国后的情报活动,“再见”就是这个间谍的行动代号。法国人决定将这个间谍的故事搬上银幕。很快,剧本和拍摄计划确定了,影片的主要角色——克格勃间谍维德洛夫(也就是“再见”)由俄罗斯著名导演、曾凭借《西伯利亚理发师》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饰演。没想到,眼看万事俱备,一系列变故却发生在影片导演卡里昂身边。
影片即将开拍,卡里昂却接连接到了多个匿名电话。电话中的人试图让卡里昂相信,他掌握的关于20多年前的那场间谍案的描述有误,他们可以向他提供关于那桩案件的真实情况,并说这对影片的拍摄很有帮助。
卡里昂同其中的几个人见了面,卡里昂觉得,这些人的叙述漏洞百出,相互矛盾,于是决定不受这些人的干扰。卡里昂在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感觉到,那些不速之客很像间谍。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不允许卡里昂不闻不问。原本同意出演间谍“再见”这一角色的米哈尔科夫突然拒绝饰演这一角色,但表示愿意担任该片的执行制片,并向卡里昂推荐了俄罗斯实力派演员马考维茨基饰演“再见”。卡里昂接受了这一提议。
在影片开拍的一个半月前,马考维茨基登上飞往巴黎的飞机,准备与导演卡里昂见面。在他走下飞机,从机场打车赶往市区的途中,意外地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自称是俄罗斯驻法国大使阿福德耶夫。大使用一种带有警告意味的口气,对这位在俄罗斯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员说,难道你真打算去扮演那个出卖祖国的小人、混蛋、叛徒吗?好好想想吧!
通话结束后,马考维茨基愣了好长时间,然后告诉司机:“掉头回机场!”
最终,这部命运多舛的影片拍摄完成,不过男主角的扮演者是一名塞尔维亚裔波斯尼亚演员。取景地改在了保留着许多俄式风格建筑和地铁站的乌克兰首都基辅。摄制组很清楚,他们不可能被允许在莫斯科拍摄,所以连申请都没有递交。
讲述间谍“再见”故事的影片,为何受到了俄罗斯驻法国大使的重视?
1965年,名叫维德洛夫的克格勃间谍奉命到法国巴黎工作,他名义上的身份是苏联专员,专门负责电子器材的进出口工作。他的实际工作内容是为克格勃搜集法国的科技秘密,并吸收新的情报人员。
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惟一让维德洛夫感到担忧的是,他的妻子斯维特兰娜越来越喜欢法国的时装和香水,而他干瘪的口袋不可能满足妻子日益膨胀的欲望。
1970年,维德洛夫奉调回国,开始在克格勃总部科技情报科工作。1974年,维德洛夫被派至加拿大从事情报工作。他在加拿大的工作远没有在法国那么顺利,加拿大和美国情报机构似乎对维德洛夫的真实身份有所察觉。
在维德洛夫担心自己暴露身份的同时,他的妻子卷入了一桩珠宝案。这一案件让维德洛夫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已经感觉到,加美情报部门对自己“很感兴趣”。
在写给一位法国朋友的一封信中,维德洛夫说:“现在对我来说是人生最危险的时刻!”
维德洛夫的这位法国朋友名叫普鲁斯特,他同法国情报部门关系密切。接到维德洛夫的这封信后,普鲁斯特向法国情报部门做了报告。
法国情报部门高层对维德洛夫很感兴趣。尽管他们不清楚维德洛夫的这封信是否含有愿意向法国“投怀送抱”的意思,还是决定派出一名特工同维德洛夫接触。
很快,维德洛夫同一位名叫阿迈尔的法国工程师见了面。阿迈尔和普鲁斯特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曾同维德洛夫有一面之缘。当然,这位工程师的真实身份是谍报人员。
两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接触,虽然没有把话挑明,但“你情我愿”的态度让阿迈尔很快就开始从维德洛夫那里接收情报。情报被源源不断地送到法国情报高官的保险箱里,这些情报详细介绍了苏联特工在西方发达国家搜集科技情报的来龙去脉。
负责使用维德洛夫这条情报线索的法国“领土监视局”,立即将维德洛夫列为“西方国家在苏联最重要的卧底”。后来,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确认了对维德洛夫提供情报的使用许可。
“再见”的工作表现十分优秀。在短短10个月里,他向法国提供了3000多页有关苏联搜集西方科技情报的文件,还有在西欧为苏联搜集情报的谍报人员名单。这导致分散在15个西方国家工作的克格勃间谍身份暴露。
1981年7月,在加拿大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刚刚就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同美国总统里根会谈时,提到了这位代号为“再见”的间谍,大致叙述了这位间谍传回情报的内容。里根总统听后大为惊叹,称“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间谍案”。
许多学者认为,里根总统正是在这次会见之后,决心推进“星球大战”计划和用该计划拖垮苏联的策略。所以,维德洛夫一案被认为“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83年4月,法国根据维德洛夫提供的情报,将47名苏联驻巴黎大使馆的外交人员,以间谍罪为名驱逐出境。也许是因为维德洛夫没有了利用价值,也许是因为他已经暴露,法国为了不让苏联有机会指责这次驱逐,向苏联出示了维德洛夫提供的情报。于是维德洛夫的行为彻底败露,一年之后被枪决。
现在的俄驻法大使阿福德耶夫就是当年被驱逐的47名外交人员之一。他回国后担任苏联主管文化事务的官员,之后又在外交领域工作。
按照这些说法,维德洛夫从来没有向法国提供情报。法国接到的情报不过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设的一个圈套,目的是观察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反应,以判断他是否如同美国担心的那样站在苏联一边。当时,密特朗的内阁中有4名共产党官员,这让美国极为担心。而维德洛夫是在莫斯科酒醉、误杀路人后被枪毙的,同情报案件没有任何关系。
(未经《青年参考》报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新闻故事”版稿件,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