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之鉴粟粒性结核
《健康报》2007.8.6.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早期诊断仍是当前临床的一个难点,一般认为从大量结核杆菌侵入血液到X线可显示出肺部粟粒阴影需3周左右,可是有些急性病例在此期间已经死亡。为减少误诊、漏诊,医生首先应从提高摄片质量和读片能力抓起,运用CT、特别是高分辨薄层成像,在胸片出现粟粒阴影以前就可显示肺实质中的微结节灶,并对鉴别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有较大帮助。粟粒性结核常使全身多脏器受侵,医生对一长期发热、诊断不明确的病人,要经常想到会不会是该病。
1. 误诊为散发性病脑
患者,女,18岁,因发热、头痛;呕吐一周入院,神志清,颈稍强直。脑脊液:潘氏试验阳性,细胞数180×106/L,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被诊为病脑,经抗病毒药,甘露醇并加用地塞米松等治疗,病情无好转。一周后发热由下午移至晚上,且增到39.5℃,呈昏睡状。摄胸片发现是典型粟粒性肺结核,诊断为结脑,持续抗结核治疗一年痊愈。医疗。
视脑脊液糖;氯化物正常,即不考虑结脑,且在病初因无呼吸道症状未做常规胸片检查。在基层,当结脑、病脑二者难以区分时,宁愿以不放弃抗结核药的应用为好。
2. 误诊为风湿病
患者,女,22岁,因低热,膝、踝关节肿痛,贫血,疲乏,消瘦半个月,小腿出现对称性紫色硬红斑,查血沉62,被诊为风湿病而接受抗风湿治疗,并加服地塞米松。治疗后体温下降,医疗纠纷诉讼时效 。但出现胸痛、咳嗽,经胸片诊为:右侧胸膜炎,两肺粟粒性结核,抗结核治疗后痊愈。
病人刚进城,初染结核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所致的Poncet氏关节炎,多见于女性,类似风湿病,但其PPD试验可出现强阳性,若给激素治疗,虽症状暂时好转,但可导致全身结核播散,甚至可形成严重的无反应性结核。
患者,男,18岁,发热、咳嗽4天,口腔颊部出现柯氏斑,第5天从耳后开始出现红疹,很快波及全身,诊为麻疹。然而,出疹后仍不退热,咳嗽加重,胸片示肺纹理模糊增多,呈网织样改变。临床诊断为麻疹肺炎。又加强抗菌药治疗一周,体温继续升高,再摄胸片显示出典型的粟粒性肺结核,再回头复习原胸片,认为已隐约可见肺内粟粒阴影,抗结核治疗后退热并明显好转。
麻疹在绝迹几年后,这几年又出现,医疗过失行为 。并常见于成人,病情可较小儿麻疹严重得多。因麻疹可损坏胸腺,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使免疫受损,故患麻疹后有可能使体内潜在结核灶活动,甚至发生血行播散。
患者,女,37岁,工人。持续高热一周,伴腹胀、便秘、精神萎靡。肝、脾均在肋下1.5cm可触及,质中,白细胞3.0×109/L,中性50%,淋巴50%,酸性0%,肥达氏反应1:80阳性,被诊为伤寒。以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4天,未退热,发现腹部渐胀满,查出合并有腹水,腹水为草黄色渗出液,又怀疑肝硬化感染,第7天因突然右侧胸痛、气急,胸透发现右侧气胸,肺压缩30%。透视下仍未报有粟粒性肺结核,继而胸片始确诊为粟粒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并用强的松口服后好转很快,腹水渐少。
粟粒性肺结核可以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通过胸片或CT较其他脏器结核容易确诊),常有脾大或合并肝结核,因此也有被误诊其他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的可能。若合并气胸或胸水,在基层只透视不摄片,则很易将粟粒性肺结核漏诊。
5. 误诊为肺泡细胞癌
患者,男性,45岁,农民。发热、咳嗽、气急端坐呼吸40余天,由基层医院转来我院,入院时极度衰竭,臀部有10cm×8cm褥疮。胸片显示两肺广泛粟粒状病变,结节较粗大,中下肺较密集,心影明显增大呈烧瓶状,当地医院诊为:肺泡细胞癌并心包转移。因患者持续午后发热,夜间盗汗,试以积极抗结核治疗,体温有下降趋势,特别在抽除心包液后症状明显好转,逐渐可以平卧。反复做心包穿刺21次,排出血性心包液4350rnl,住院治疗4个月,心影恢复正常,肺部粟粒阴影也明显吸收,出院嘱继续抗结核治疗。最后诊断: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心包炎。
当肺癌与结核一时难以鉴别时,不可随便进行抗癌化疗,不要放弃抗结核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