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羊水栓塞率比顺产高6倍
湖南湘潭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事件引发“剖腹产比顺产安全”猜测,专家解释——
当孕产妇突发呼吸困难、心源性休克、抽搐、难以解释的胎儿窘迫和异常出血时,要警惕羊水栓塞
医学指导/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陈敦金教授
湘潭妇幼保健医院一名产妇疑因羊水栓塞导致大出血最终死亡的事件这两天迅速发酵,引起广泛关注,关于“羊水栓塞”的这一产科名词也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解释,甚至很多人以为,羊水栓塞的祸首是顺产。羊水栓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羊水栓塞为何如此凶险?有哪些高危因素?有哪些先兆?能否预防?万一发生如何救治?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陈敦金教授。陈敦金提醒,剖腹产发生羊水栓塞的几率比顺产高5~6倍,此外,怀男胎也会增加羊水栓塞的几率。
“羊水栓塞的发生率是1/5000~1/20000,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占70%,分娩结束后30%,目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陈敦金介绍,羊水栓塞是一种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分娩期并发症。
“这是一种罕见的、突发的、难以预料的致死性妊娠并发症,所有孕妇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出现就非常凶险,近五年来,由于诊断标准的变化,发生率提高,再加上医学技术的进步,死亡率相对下降,但也至少有60%。”他说,即使抢救成功,还有15%的产妇会出现精神或神经异常。而且,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羊水栓塞的胎儿脑瘫发病率在20%以上,曾经发生过羊水栓塞的产妇再次怀孕生产时出现羊水栓塞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灾难性的产科并发症。”
羊水栓塞究竟为何如此凶险呢?陈敦金解释,这主要是因为羊水主要经宫颈黏膜静脉、胎盘附着处的静脉窦进入母体血循环,可能会引起以下四种病理生理变化:一是过敏性休克; 二是母体肺动脉高压导致肺栓塞;三是因为凝血障碍导致的大出血;四是肺、心、肾等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导致死亡。
正常情况下,胎儿羊水与母亲之间是由胎盘胎膜屏障分开的,羊水为什么会发生“栓塞”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刘慧姝教授介绍,在分娩期间羊水会突破二者之间的屏障,进入母亲的血液循环,引起孕产妇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早在1941年,在突然死亡的孕产妇的肺里就发现了一些羊水有形成分,如胎脂、胎毛、胎儿上皮细胞等,认为因此造成了肺部血管的堵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还发现羊水栓塞其实存在与过敏反应类似的一面,胎儿类似同种半异源体(其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当混浊的胎儿羊水进入母亲血液循环,会使母亲发生类似过敏性休克反应,其内还含有一些促凝物质,会促进母亲血液发生凝血改变,并造成母亲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此疾病也称为“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
首先,胎盘早剥和胎膜早破。胎膜破裂会导致羊水外流,胎膜与宫颈壁分离使血管损伤,羊水有可能从宫颈黏膜静脉、胎盘附着处的静脉窦进入母体血循环。“如果这时还同时有强烈的不规律的宫缩,羊水就很容易快速进入破裂的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
第二,宫颈血管破裂。一旦出现子宫血管破裂,羊水就有可能到血管里来,产生羊水栓塞。
第三,分娩时宫腔压力大。这多发生于一些急产和多产产妇。陈敦金说,多产的孕妇生得比较多、比较快,产道的损伤也较大,特别是子宫下段和宫颈裂伤。一旦裂伤,血管道开放,羊水压力比较容易进入母体血管系统,如在引产的过程中不恰当使用催产素,有过强过频的宫缩,此时由于宫腔压力太大,血管破裂后也更容易产生羊水栓塞情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