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
症状体征:发热,身痛
【疾病概述】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6%,股骨是体内最长、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将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股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必须依骨折部位、类型及病人年龄等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治疗。不管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且必须遵循恢复肢体的力线及长度,无旋转,尽量行以微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促进愈合;采用生物学固定方法及早期进行康复的原则。
【股骨干骨折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撞击、挤压等;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如杠杆作用,扭转作用,由高处跌落等。前者多引起横断或粉碎性骨折,而后者多引起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出血多者,在骨折数小时后可能出现休克现象。由挤压伤所致股骨干骨折,有引起挤压综合征的可能性。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图1)。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动、静脉和胫、腓总神经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股骨干骨折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一般有受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远端肢体常外旋。X线片检查可以做出诊断。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如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
分型分期
1.根据骨折的形状可分为:
(1)横行骨折大多数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线为横行。
(2)斜行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引起,骨折线呈斜行。
(3)螺旋形骨折多由强大的旋转暴力所致,骨折线呈螺旋状。
(4)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在3块以上者(包括蝶形的)如砸、压伤等。
(5)青枝骨折断端没有完全断离,多见于儿童。因骨膜厚,骨质韧性较大。伤时未全断。
2.Winquist将粉碎性骨折按骨折粉碎的程度分为四型: Ⅰ型:小蝶形骨片,对骨折稳定性无影响。 Ⅱ型:较大碎骨片,但骨折的近、远端仍保持50%以上皮质接触。 Ⅲ型:较大碎骨片,骨折的近、远端少于50%接触。 Ⅳ型:节段性粉碎骨折,骨折的近、远端无接触(图2)。图2股骨干骨折Winquist分型
【股骨干骨折治疗概述】
1.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在成长期间,能自行矫正15°成角,重叠约2cm,再者骨折愈合快特点,所以儿童股骨干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股骨干骨折解剖与解剖生理】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骨干由骨皮质构成,表面光滑,后方有一股骨粗线,是骨折切开复位对位的标志。股骨干呈轻度向前外侧突的弧形弯曲,其髓腔略呈圆形,上、中1/3的内径大体一致,以中上1/3交界处最窄。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股骨干直径相对较小,故除不完全性骨折外,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否则内固定的髓内针、钢板,可以被折弯曲、折断,螺丝钉可以被拔出。股动、静脉,在股骨上、中1/3骨折时,由于有肌肉相隔不易被损伤。而在其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动、静脉。
【股骨干骨折并发症】
(一)内固定失效及松动
1.钢板内固定失效及松动Rozbruch 1998年报道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失败率(钢板或螺丝钉断裂、弯曲)为11%,内固定物松动(螺钉失去术后原位置及发生松动)约为5%。失效原因及预防措施如下:
(1)适应证选择不当:首先是患者本身情况,在骨折部骨质疏松情况下,不应选用钢板内固定。其次考虑到目前常用AO技术的局限性,在高能量损伤导致骨折,AO的核心技术-折块间加压固定却难以达到预期作用。应从既往较单一生物力学着眼,转变为生物学为主,更加强调保护局部血运。但在临床应用中,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过多的依赖加压固定。对具体骨折缺乏分析,不考虑条件,例如对蝶形骨折,仍以加压钢板固定。其实此类骨折应按支撑固定原则,选用中和(平衡)钢板进行非加压固定。另外严重粉碎骨折,严重开放骨折也往往没有条件或不宜采用加压钢板固定(图3)。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