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目錄1 拼音2 英文參考3 概述4 外鼻的應用解剖4.1 骨部支架4.2 軟骨支架4.3 淺層組織5 疾病名稱6 英文名稱7 分類8 ICD號9 病因10 發病機制10.1 單側塌陷性骨折10.2 單側塌陷對側移位性骨折10.3 雙側鼻骨下部骨折10.4 雙側鼻骨塌陷粉碎性骨折10.5 鼻根部橫形斷裂骨折11 鼻骨骨折的臨床表現11.1 鼻出血11.2 局部畸形11.3 觸壓痛及骨擦音12 鼻骨骨折的并發癥13 實驗室檢查14 輔助檢查15 診斷16 鼻骨骨折的治療16.1 麻醉16.2 復位方法16.2.1 閉合性鼻骨骨折的復位16.2.2 開放性鼻骨骨折的復位16.2.3 鼻中隔開放復位16.2.4 粉碎性鼻骨骨折的復位16.3 鼻內出血的止血16.4 鼻骨骨折的繼發畸形17 預后18 相關藥品
1 拼音bí gǔ gǔ zhé
2 英文參考fracture of nasal bones
3 概述外鼻突出于面正中部,無論在平時或戰時均易遭受外力撞擊而發生鼻骨骨折。鼻骨骨折多因外傷所致,臨床皆有鼻腔的撕裂及鼻出血,可為閉合性或開放性。骨折可單純限于鼻骨,也可累及上頜骨額突、篩竇、淚骨、眶內壁、篩骨正中板和篩狀板、鼻中隔軟骨及內眥韌帶等周圍結構,引起外鼻畸形和鼻功能障礙。因此,在檢查頜面傷員時,要特別注意有無鼻骨骨折,防止漏診。否則,錯過復位時機,勢必因錯位愈合而導致畸形和功能障礙,需行較復雜的整形手術才能矯正。
4 外鼻的應用解剖外鼻位于面部正中,形似一個基底在下的錐體。上端位于兩眼之間,與額部相續,稱鼻根;下端向前突出,為鼻尖。鼻根與鼻尖之間為鼻梁,鼻梁兩側為鼻背,鼻尖兩旁的半圓形膨隆稱鼻翼。外鼻下方有兩個開口,稱鼻前孔。兩鼻孔之間的小柱為鼻小柱。外鼻形態由骨及軟骨構成支架,外覆皮膚及軟組織。
4.1 骨部支架額骨鼻突、鼻骨、上頜骨額突為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篩骨正中板為外鼻的間接支持骨骼。鼻骨下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腭突的游離緣,共同圍成骨性鼻孔,稱梨狀孔。
鼻骨左右各一,為不規則梯形骨片,其大小及形狀很不一致。鼻骨位于鼻梁的最高部位,有上、下、內、外4個邊緣和前、后2個面。上緣窄而厚,呈鋸齒形,以鼻額縫與額骨鼻突相連接,為鼻骨的堅強附著點,使鼻骨支撐外鼻,有良好的保護作用。下緣展開如扇面,薄而銳利,借堅韌的結締組織與側鼻軟骨連續,此處易受傷骨折而致鼻梁塌陷。內側緣上厚下薄,以鼻骨間縫與對側鼻骨內側緣相接,并在其后面成一厚骨嵴。外側緣全長以鼻頜縫與上頜骨額突相接,以此形成鼻背的寬度,此處易受外傷發生錯位。前面或外側面表面平滑,上部稍凹,下部膨隆,近中央有小鼻骨孔,為血管神經的通路。后面或內側面呈凹形,有一縱形的篩骨鉤,為鼻睫狀神經支經過處。其內半部有骨嵴,愈向上愈突出,與對側的骨嵴合成一粗嵴,此嵴由上而下與額棘、篩骨正中板的前上緣及鼻中隔軟骨相連接。若篩骨正中板及鼻中隔軟骨斷裂、脫位,則外鼻重力將其牽引向下,亦可導致鼻梁塌陷(圖1)。
4.2 軟骨支架鼻的外形支架除2塊鼻骨外,其余均由軟骨構成。外鼻軟骨支架主要包括一單獨的鼻中隔軟骨和3對外鼻軟骨,均為透明軟骨,借致密的結締組織緊密附著于梨狀孔邊緣。各軟骨之間也為結締組織所聯系,故外鼻的軟骨支架彈性很大,以保持前鼻孔的形狀和開放。若無鼻中隔軟骨的斷裂、彎折或脫位,能經受強度彎曲而沒有后遺畸形,但若這些軟骨的完整性受損害,前鼻孔就會出現塌陷畸形(圖1)。
鼻中隔軟骨位于鼻骨中央下方、篩骨正中板與犁骨之間,為鼻中隔的主要組成部分。前上緣伸入兩側鼻軟骨內側緣之間,與鼻骨共同構成鼻梁的支架。前下緣前部被挾于兩大翼軟骨內側腳之間,為鼻小柱的前段。后上緣附著于篩骨正中板,下緣與犁骨前上緣及上頜骨前鼻棘相接。若鼻中隔軟骨彎折、脫位或與篩骨正中板及犁骨的連接斷裂、錯位,可發生鼻中隔血腫,或一側前端突出于鼻前庭,或一側后端突入鼻腔,阻塞鼻道而致鼻阻塞。由于鼻中隔兩側黏膜有豐富的血管分布,因此,鼻外傷損傷鼻黏膜時,常伴有鼻出血(圖2)。
側鼻軟骨,左右各一,呈三角形,位于鼻梁與鼻背側面,借結締組織與鼻骨、上頜骨額突、大翼軟骨相連,其內緣與鼻中隔軟骨上緣融合,支持鼻背,為外鼻中1/3的支架。
大翼軟骨,一對,似馬蹄形,是鼻尖的基礎,外側腳呈片狀,支持鼻翼,為外鼻下1/3的支架。內側腳呈鉤狀,兩側遇于中線,在鼻中隔軟骨前下緣,可上、下、左、右活動,故又名“活動鼻中隔”,外覆蓋皮膚,即為鼻小柱。
小翼軟骨,位于側鼻軟骨的后方,數目二三塊不等,與大翼軟骨共同支持鼻翼,使鼻孔開放及隆起。
4.3 淺層組織鼻骨部皮膚薄,皮下組織疏松,較易移動。軟骨部、尤其是鼻尖及鼻翼處皮膚較厚,與皮下組織緊密結合,含大量皮脂腺和汗腺。由于外鼻的血液供給豐富,外鼻切口及撕裂傷口,很少發生嚴重感染。
5 疾病名稱鼻骨骨折
6 英文名稱fracture of nasal bones
7 分類口腔科 口腔頜面外科學 口腔頜面部損傷
8 ICD號S02.2
9 病因外鼻突出于面正中部,無論在平時或戰時均易遭受外力撞擊而發生鼻骨骨折。
10 發病機制造成鼻骨骨折的不同類型主要取決于外力的方向、性質、程度和受力的部位等。
10.1 單側塌陷性骨折外力來自側方,可傷及一側鼻骨、上頜骨額突、梨狀孔緣,致鼻骨一端發生單側塌陷性骨折(圖3)。
10.2 單側塌陷對側移位性骨折較大的外力來自側方,可使兩側鼻骨間縫、鼻頜縫連接分離,受撞擊側的鼻骨向鼻腔內凹陷,對側鼻骨向外移位突出,呈角狀隆起,鼻梁呈弓形彎曲,偏向一側,常同時伴有鼻中隔偏曲。
10.3 雙側鼻骨下部骨折外力自正前方撞擊于鼻中部時,寬薄的鼻骨下端易骨折游離,由于鼻梁軟組織反應性腫脹,外形可無明顯改變,而易被忽略。但局部觸診時壓痛明顯。X線側位攝片示鼻骨下端骨折游離。如外力作用于鼻骨以下,可引起鼻中隔軟骨骨折或脫位,鼻中隔軟骨斷裂及后移,致鼻中隔血腫、軟骨重疊,增厚或突出于鼻黏膜外,日后可遺留鼻尖及鼻小柱歪斜、收縮變短,前鼻孔兩側不對稱。若鼻中隔軟骨下緣自犁骨溝或上頜鼻骨棘處脫位,其前緣可于一側鼻前庭處突出,后緣偏離中線,阻塞對側鼻腔(圖4)。
10.4 雙側鼻骨塌陷粉碎性骨折來自正前方的外力撞擊鼻梁時,鼻骨可裂開或與上頜骨額突分離,雙側鼻背塌陷或呈粉碎性骨折,鼻中隔軟骨及篩骨正中板因頂部受壓而碎裂、錯位,致外鼻扁平、增寬,X線攝片示鼻骨呈展開書本狀畸形(圖5)。
10.5 鼻根部橫形斷裂骨折來自正前方的較大外力撞擊于鼻根部、鼻骨上部發生橫形斷裂,與額骨鼻突分離,損傷可累及篩竇氣房、淚骨、眶內板。如內眥韌帶斷裂,使內眥間距離增寬,呈假性眶距增寬癥。損傷累及篩骨篩狀板及撕裂腦膜,可引起腦脊液鼻漏。
11 鼻骨骨折的臨床表現鼻部受傷后,立即出現鼻梁歪斜或塌陷等畸形,數小時后鼻部及周圍軟組織、眼瞼發生腫脹、淤血,這時外鼻畸形反而不明顯,待腫脹消退,畸形再現。粉碎性骨折時,空氣可自破損的鼻黏膜、淚器進入鼻、眼瞼及面頰部皮下,發生皮下氣腫,尤其在擤鼻時,皮下氣腫加劇。因常伴鼻黏膜撕裂,故有鼻出血。損傷嚴重者,鼻流清水或淡紅血水樣液,提示篩骨篩狀板損傷、腦膜撕裂,發生腦脊液鼻漏。由于鼻腔內血凝塊或異物堵塞、鼻黏膜腫脹、或鼻中隔軟骨及骨質移位突出,可有鼻阻塞。如鼻額部損傷累及嗅神經,可有嗅覺障礙。
11.1 鼻出血鼻骨骨折當時幾乎皆有鼻腔粘膜的撕裂及鼻出血。
11.2 局部畸形暴力來自一側時,同側鼻骨下陷,對側隆起,成歪鼻畸形,正面暴力常使兩側鼻骨骨折,出現鼻梁塌陷,形成鞍狀畸形。損傷2~4h后,鼻部軟組織及眼瞼腫脹、淤血則畸形暫時被掩蓋。伴有鼻中隔脫位或骨折者,可見鼻中隔或鼻腔內軟骨暴露現象(圖1)。
圖1 鼻骨骨折及脫皮位(1.鼻骨骨折;2.上頜骨額突骨折;3.鼻中隔骨折;4.前鼻棘骨折;5.鼻中隔脫位)
11.3 觸壓痛及骨擦音鼻骨骨折后疼痛不劇,但骨折部位觸壓痛明顯,往往還可觸到骨擦音。用兩手指同時觸診兩側鼻骨下緣,骨折側失去正常的堅硬抗力感。若患者在傷后有擤鼻動作,氣流可能通過粘膜撕裂口彌散于鼻背及同側眼瞼,則可能致皮下捻發音。
開放性鼻骨骨折一般所受的致傷暴力較嚴重,常為粉碎性骨折,且常并有其他顱面骨折,創內可能有異物存留。若并有篩狀板骨折,還可能有腦脊液鼻漏,應引起注意。
鼻骨骨折診斷不明確時,側位X線攝片有助于判明骨折線部位及折片移位情況。
12 鼻骨骨折的并發癥損傷累及篩骨篩狀板及撕裂腦膜,可引起腦脊液鼻漏。如鼻額部損傷累及嗅神經,可有嗅覺障礙。
13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
14 輔助檢查X線檢查是診斷骨折最常規的手段,對明確診斷有重要意義。鼻部X線攝片可顯示骨折部位、性質及鼻骨骨折片移位的方向,尤其在鼻部軟組織腫脹時,有助于診斷的確立,但X線鼻側位片有時對病變顯示不良。一般常用鼻骨側位片,正位片及華氏位片也可顯示鼻骨、鼻中隔、上頜骨額突、眶內板及篩竇等情況。
15 診斷首先,要詳細了解鼻外傷史,詢問受傷原因、外力來自何方、受傷時間、鼻出血及鼻阻塞的程度,這有助于確定鼻骨骨折的類型和治療方法。
通過外鼻望診、觸診及前鼻鏡檢查,可獲得診斷的重要資料。要仔細察看病人的鼻梁是否居中;鼻背有無塌陷、扁平、增寬呈角形隆起,鼻根是否扁平;皮膚軟組織有無裂傷、腫脹、淤血;兩眼內、外眥間距離是否增寬。用兩手示指輕輕地自鼻根部向鼻尖滑動觸診,可發現骨折處失去原有硬度,局部壓痛明顯,注意有無骨摩擦感及捻發音。前鼻鏡檢查時,應有良好照明,先將鼻腔內積存的凝血塊及異物用吸引器清除,再以血管收縮劑收縮鼻腔黏膜,觀察鼻黏膜破損部位及鼻中隔偏曲、脫位情況,有無血腫形成及腦脊液鼻漏。
鼻部X線攝片可顯示骨折部位、性質及鼻骨骨折片移位的方向,尤其在鼻部軟組織腫脹時,有助于診斷的確立,但X線鼻側位片有時對病變顯示不良。一般常用鼻骨側位片,正位片及華氏位片也可顯示鼻骨、鼻中隔、上頜骨額突、眶內板及篩竇等情況。
鼻塌陷畸形的診斷在傷后2~3h內較容易。此時,軟組織腫脹尚不明顯,可通過望診和觸診進行診斷。X線片檢查對診斷有一定幫助,但無決定性意義。
望診觀察鼻根是否扁平,鼻梁是否居中,塌陷或增寬,兩眼內、外眥間距是否增寬。
觸診檢查對鼻骨骨折和鼻梁塌陷有一定的幫助。用兩手指輕輕地自鼻根部向鼻尖部滑動觸診,局部壓痛明顯,有臺階感或角形隆起者,可能有鼻骨骨折;骨折處失去原有硬度,鼻梁塌陷、變平、增寬者,可能為粉碎性骨折。內眥區及眼瞼淤血明顯者,提示鼻骨骨折已累及鄰接骨骼,伴腦脊液鼻漏者,骨折多在鼻根部。
前鼻鏡檢查可觀察鼻腔黏膜受損及鼻中隔偏曲、脫位及骨折的情況。檢查時要有良好的照明,在清除血塊后進行,對持續滲血區可加用1%麻黃堿或低濃度腎上腺素止血。
X線片檢查常攝鼻骨正、側位及華氏位。由于顱面骨重疊多,常不能清晰顯示,而且X線片上常出現可見的發育缺陷,易誤診為骨折,故僅作輔助診斷。當鼻部軟組織腫脹,望診和觸診難以診斷時,X線片則有助于了解骨折部位、性質和位移方向。要了解鼻骨向前或向后移位時,可選鼻側位片。但鼻側位片由于左右鼻骨相互重疊。是哪一側骨折還是雙側骨折,均不能確診。而一些骨折雖有較大移位,但在X線片上有時卻未能明確顯示。
如果病人就診時,已有明顯的鼻部腫脹,難以作出確切的診斷,應在傷后1周內,待腫脹基本消退后再行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懷疑鼻骨骨折時,要詳細詢問病史,了解受傷的部位,力的作用點及作用力的大小,然后進行細致的檢查。應盡早明確診斷,并及時施以恰當的治療。
16 鼻骨骨折的治療鼻骨骨折最好能及早明確診斷,在傷后2~3h內,局部軟組織尚未腫脹前及時治療;如局部已明顯腫脹、淤血,無法檢查處理時,雖可等候其消腫,也應盡量爭取在傷后7~10天內復位處理;如超過2周以上,局部骨痂,瘢痕形成,已發生錯位愈合,則復位困難。
鼻骨骨折的治療目的是恢復外鼻的外形和恢復鼻腔的通氣功能。對無移位的單純性骨折,鼻外形無改變,可不整復。可囑病人注意保護鼻部,避免受壓,可用呋喃西林麻黃麻黃堿液滴鼻。有皮下氣腫者,禁止擤鼻,有腦脊液鼻漏者,一般不填塞鼻腔。
常用的復位處理方法如下:
16.1 麻醉成人一般用表面麻醉,以1%丁卡因液內加1∶1000腎上腺素液幾滴的棉片,麻醉鼻腔及鼻骨下黏膜。如外傷嚴重,以1%普魯卡因或1%利多卡因內加1∶200000腎上腺素液作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和鼻局部和滑車下神經區浸潤麻醉。小兒用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以防血液流入氣管內。
16.2 復位方法根據骨折部位和損傷類型采取不同的復位方法。
16.2.1 (1)閉合性鼻骨骨折的復位
常用于單側鼻骨骨折,可用Walsham鼻骨復位鉗復位,將一葉伸入患側鼻腔塌陷鼻骨的下面,一葉置于鼻外,將鉗閉合,鉗住軟組織與骨折片,向上、向外或向內稍加轉動,可使嵌入的骨折片復位,同時以左手拇指和示指置于鼻外協助復位(圖6)。
如無鼻骨復位鉗,也可用鼻中隔剝離器、長刀柄、鈍頭直血管鉗等代替,前端裹以凡士林紗布或棉片,或套以薄橡皮管,先在鼻外測量自鼻骨骨折處至鼻前孔的距離,然后將復位器伸至鼻腔鼻骨下面,稍向上、向外用力,將塌陷骨折片抬起,同時用左手拇指按于對側鼻骨,示指置于鼻骨塌陷處,以免上抬的鼻骨復位過度(圖7)。
在復位過程中,有時可以聽到鼻骨復位聲,并感受到鼻骨上抬復位。整復術后,鼻腔內填塞凡士林紗條,24~48h取出,并以呋喃西林麻黃麻黃堿液滴鼻。
對雙側鼻骨骨折者,最好用Ashe鼻骨復位鉗,將鉗的兩葉分別伸入兩鼻腔移位的鼻骨下,挾持鼻中隔,向上、向外、向前用力慢慢抬起鼻骨,并用左手拇、示指在鼻外協助復位(圖8)。也可用鼻骨復位器分側復位。
對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或外傷性偏曲者,先將露出的鼻中隔骨折斷端剪除一小條,以利黏膜愈合;再以Ashe鼻骨復位鉗的兩葉伸入兩側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處的下方,挾住鼻中隔,垂直向上移動鉗的兩葉,一般可使偏曲處復位,然后將復位鉗置于鼻骨后下方。按上法使鼻骨復位,同時用另一手在鼻外協助。
對向側方移位的單側鼻骨骨折,未傷及另側鼻骨及鼻中隔者,可試行鼻外復位法。醫生位于病人背后,用兩手拇指壓迫患側突起的鼻骨,當感到有骨復位摩擦音時,骨折即已復位(圖9)。
16.2.2 (2)開放性鼻骨骨折的復位
開放性鼻骨骨折的傷口要在清創術中清除污物和游離碎骨片,止血,抬起嵌入鼻腔、篩竇的骨折片,將主要碎骨片加以整復。如系粉碎性骨折,骨片無法復位固定,可用不銹鋼絲行骨間結扎,然后分層縫合傷口,撕裂的鼻黏膜也應對合、縫好。術后鼻腔內填塞碘仿紗條或凡士林紗條。
16.2.3 (3)鼻中隔開放復位
若鼻中隔骨、軟骨骨折、錯位,經上述閉合性復位法處理,效果不好,可早期行鼻中隔開放復位。于一側鼻作前庭半貫通切口,分離切口側鼻中隔的黏-軟骨膜及黏-骨膜,明視下清除積血及碎骨片,整復重疊的斷裂軟骨。對鼻中隔脫位,可先試行直接復位,如不成功,可將鼻中隔下緣切除一小條,再將鼻中隔軟骨置回上頜骨鼻嵴的槽中,術后雙側鼻腔中填塞碘仿紗條3~5天,并預防感染。嚴重的鼻中隔骨折及脫位復位困難,不少病人需作二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
16.2.4 (4)粉碎性鼻骨骨折的復位
對一般粉碎性鼻骨骨折者,復位后鼻內填塞碘仿紗條10天左右,鼻外用印模膏、丙烯酸樹脂、薄金屬片或熟石膏等夾板固定7~10天,加以保護。嚴重的鼻骨粉碎性骨折,以往多采用切開皮膚,用不銹鋼絲在金屬板上作褥式縫合,在一側鼻面角處穿入鼻腔,穿過鼻中隔,從另側鼻面角處穿出,或在鼻骨上面的多孔金屬板貫穿金屬絲,使碎骨片上抬固定(圖10)。
近年來有采用頭皮冠狀切口,將額頂部頭皮瓣向下翻轉至鼻根部,將所有的碎骨片作骨間結扎固定,術后能恢復外鼻的良好外形。
鼻骨骨折合并篩竇氣房、眶內側壁骨折者,常出現內眥韌帶松弛、斷裂和淚道的損傷。使內眥角向外下方移位,眥距增寬,進行骨折復位時,應注意修復內眥和淚道。
一旦確診為鼻骨骨折,應盡早治療。治療的目的有二:恢復鼻部外形和鼻腔通氣功能。治療程序主要是鼻出血的止血和鼻骨骨折的復位和固定。鼻骨復位方法有鼻內法和鼻外法兩種,可根據傷情等加以選擇。
16.3 鼻內出血的止血鼻外傷可造成廣泛鼻黏膜撕裂傷,由于該部位血管豐富,出血多而快,且部位隱蔽、深在,有時不易迅速止血,嚴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臨床醫生應在檢查鼻部損傷的同時,迅速辨認出血部位,盡快采取快速有效而且可靠的止血措施。常見的鼻內出血部位有:中鼻甲前方或上方,后方或后上方,李氏區前方或后方。常用的止血方法是鼻前孔和鼻后孔填塞。
16.4 鼻骨骨折的繼發畸形鼻骨骨折到底選用閉合復位還是開放復位,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開放復位比閉合復位好。而有的資料則顯示二者在療效上無明顯差別。無論部分繼發鼻畸形和鼻氣道狹窄。Marcks(1977)遠期隨訪閉合性復位30%出現遠期的鼻畸形和通氣功能障礙。Illum(1986)報道外傷后數年鼻外形可以改變。傷后3年較傷后3個月明顯增多。畸形發生與復位方式無明顯關系。Dommerby(1985)指出:發育激增的青春期中,骨組織的增生可導致駝峰骨和鼻側不對稱。
17 預后鼻骨骨折后,不論在傷后是否準確復位,有相同一部分傷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傷后復位好,則畸形較少、較輕;復位不良,甚至錯位愈合者,則畸形明顯。青少年鼻骨骨折,傷后才經歷骨生長發育的高峰期者,更容易繼發鼻部畸形。因此,鼻骨骨折后的繼發畸形的整復,應在青春期后,待生長發育基本停止,再進行鼻部畸形整復。否則,還會出現新的畸形。
18 相關藥品麻黃堿、腎上腺素、呋喃西林、丁卡因、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碘仿
相關文獻點此查看相關文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