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上端骨骺分离或解剖颈骨折
所属部位:上肢
【疾病概述】
肱骨上端有三个骨骺,即肱骨头,大结节及小结节,顺序于1岁、3岁及5岁出现骨骺,于5~8岁三个骨骺融合成为肱骨上端一个骨骺,至19~21岁骨骺与肱骨干融合。因此,肱骨上端骨骺分离多见于7~18岁;以后成人可发生肱骨解剖颈骨折。
【肱骨上端骨骺分离或解剖颈骨折诊断要点】
分型分期
此骨骺分离多因跌倒时,上肢外展及前屈、外旋及内旋等关系,暴力沿肱骨向上传导作用于骺板或肱骨解剖颈所致。
1.依骨折线形态可分
(1)滑脱型:骨折线完全通过骺板,骨骺从干骺端滑脱,复位后一般不引起发育障碍。
(2)干骺型:骨折通过骨骺并形成一个三角形干骺端骨折片,此处有骨膜连系,易复位较稳定。
(3)骨折线通过骺板及关节面,此型整复要使关节面完整复位,以免影响关节功能。
(4)压缩型:因为纵轴压缩暴力所致,晚期易有发育障碍。
2.依骨折端稳定情况可分为
(1)稳定型:前后移位少于干骺断面的1/4,前倾少于20°的内收型,易于复位,固定易于保持骨折的对位。即使未复位,亦不易使移位再加重。
(2)不稳定型:骨骺分离前后移位超过干骺断面的1/4,向前成角>20°,外固定难于稳定骨折端的对位,如将上臂前屈>60°,可增加其稳定性。
【肱骨上端骨骺分离或解剖颈骨折治疗概述】
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整复失败或肱骨头已脱位者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复位操作并不困难,用肩部前内侧切口,暴露骨折端,并容易得到满意的复位,用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缝合伤口,可以早期活动。一般仅用三角巾悬吊伤肢,不做特别的外固定。有可能发生肱骨头无菌性坏死。
2.人工肩关节置换年龄较大的患者,骨质疏松较严重,并有肱骨头骨折粉碎严重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固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也很难达到足够的稳定性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不愈合、畸形愈合以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肱骨上端的血供主要来自前肱返动脉的升支,此支于结节间沟(肱二头肌肌间沟)部位进入肱骨头。因创伤骨折移位而损伤此支动脉,可导致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头缺血坏死。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对这类病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肩关节置换绝大多数为肱骨头置换,一般不需进行关节盂的置换。只有在合并肩关节退行性变、关节盂磨损或骨折、发育不良等特殊情况下才考虑全肩置换。但是,对于年轻的患者,从长期随访结果来看应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活动度。但进行评估时,却接近一半的年轻患者的结果不满意。而一些未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尽管存在肱骨头的坏死、塌陷,若复位良好且达到近似解剖愈合,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的情况可与人工肩关节置换的结果相似。对年轻患者应用人工肩关节置换须十分谨慎,尽可能进行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但必须骨折达到良好复位,若术中无法达到满意的复位则改为人工肩关节置换。
非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外固定①用1%~2%普鲁卡因血肿内麻醉;②伤员坐位或仰卧位,伤肢上臂外展前屈位;③经伤侧腋窝、胸壁及背侧用布带向健侧做对抗牵引,一助手将伤肢屈肘90°,沿肱骨纵轴牵引;④术者用手向后按压远侧骨折端,一般即可复位。复位后稍放松一点牵引,使骨折端互相抵紧;⑤用外展架及石膏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对位。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