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
【概述】
概述: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66v76岁。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3倍。Griffin和Boyd对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表明:伤后3个月内的病人病死率为16.7%,大约是股骨颈骨折病人病死率的2倍。如此高病死率的原因为病人年龄较大;造成骨折的创伤较重;骨折后失血量大;治疗手术相对较大。由此可见,转子间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如仅考虑骨折愈合,保守治疗即可奏效。但由于耉年病人的病死率较高,保守治疗中肢体活动长期受限,骨折合并症较多。因此,近年来一致认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及病人术后早期肢体活动。Horowitz报道,在转子间骨折病人中,牵引治疗组病死率达34.6%,而内固定组病死率为17.5%。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的发生大大减少。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首选方法。
【解剖及生理概要】
郑连杰(大连医科大学)
张光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描述为:" />股骨上端上外侧为大转子,下内侧为小转子。在大转子、小转子及转子间均为松质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式应力最大的部位。由于力线分布的特殊性, 在股骨颈、干连接的内后方,形成致密的纵形骨板,称为股骨矩。板状面稍呈弧形,沿小转子的前外侧垂直向上,上极与股骨颈后侧骨皮质融合,下极与小转子下方的股骨干后内侧骨皮质融合,前缘与股骨上端前内侧骨皮质相连,后缘在股骨上端外后侧相连。股骨矩的存在决定了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髋部骨折,转子间骨折发病率对比股骨颈骨折约为1:3,患者平均年龄70岁,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与股骨颈骨折不同的是,股骨转子部大多为松质骨,骨折两端血供丰富,骨折很少发生不愈合,但易发生髋内翻。由于患者高龄,卧床时间长,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多,死亡率为15%~20%。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老年人骨质疏松,行动不便,跌倒时易致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转子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可引起髋内翻畸形和小转子的蝶形骨折,小转子也可受到髂腰肌牵拉引起骨折,转子区骨折因周围是松质骨,故粉碎性骨折多见。 2.查体要点 (1)患者外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2)大多数患者下肢短缩和外旋畸形明显,少数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则畸形不明显。 (3)患侧大转子升高,局部肿胀和皮下瘀斑,患部有压痛,轴向叩击痛明显。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病人多为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检查时可见患侧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淤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一般说在粗隆间骨折局部疼痛和肿胀的程度比股骨颈骨折明显,而前者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下方。往往需经X线检查后,才能确定诊断,并根据X线片进行分型。 1.Evans分类法(图1) (1)第一大类 指骨折线从股骨大粗隆的外上方斜向内下方者(小粗隆)。该类又分为以下四型:
①第
Ⅰ型:系通过大小粗隆之间的裂缝骨折,或骨折间移位不超过3mm者。此型不仅稳定,且愈合快、预后好。
②第
Ⅱ型:指大粗隆上方开口,而小粗隆处无嵌顿、或稍许嵌顿(不超过5mm)者,伴有轻度髋内翻畸形。此型经牵引后易达到解剖对位,且骨折端稳定,预后亦好。
③第
Ⅲ型:于小粗隆部有明显嵌顿,多为近侧断端内侧缘嵌插至远侧端骨松质内。不仅髋内翻畸形明显,牵出后,被嵌顿处残留骨缺损,以致甚易再次髋内翻,甚至持续牵达4个月以上,也仍然无法消除这一缺损。因此,属于不稳定型。此种特点在I临床上常不被初学者所注意。
④第
Ⅳ型:指粉碎性骨折,与前者同样属于不稳定性骨折,主要问题是因小粗隆部骨皮质碎裂、缺损或嵌入等而易继发髋内翻畸形。因此,在治疗上问题较多。 (2)第二大类:指骨折线由内上方(小粗隆处)斜向外下方(股骨干上端),此实际上系粗隆下骨折,易引起变位。主要是近侧端外展、外旋及前屈,而远侧端短缩及内收,此型多需手术治疗。本型又可分为两型,即单纯型与粉碎性。 郑连杰(大连医科大学)
张光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描述为:" />受伤后,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下肢不能活动。检查发现转子间压痛,下肢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有轴向叩击痛。测量可发现下肢短缩。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
【病原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耉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内考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引起髋内考畸形和以小粗隆为支点的嵌压形成小粗隆蝶形骨折,亦可由髂腰肌突然收缩造成小粗隆撕脱骨折。粗隆部骨质松脆,故骨折常为粉碎型。
【病因】
病因:直接暴力扭转常致股骨转子间骨折。
郑连杰(大连医科大学)
张光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描述为:" />与股骨颈骨折相似,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在跌倒时,身体发生旋转,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着地发生骨折;也可为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侧方倒地,大转子直接撞击,而发生转子间骨折。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骨折后股骨矩的完整性未受到破坏,为稳定性骨折;股骨矩不完整,为不稳定型骨折。转子间骨折有多种分类方法。参照Tronzo和Evans的分类方法,可将转子间骨折分为五型(图64-19):
Ⅰ型,为单纯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外上斜向下内,无移位;
Ⅱ型,在
Ⅰ型的基础上发生移位,合并小转子撕脱骨折,但股骨矩完整;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骨折累及股骨矩,有移位,常伴有转子间后部骨折;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在转子冠状面的暴裂骨折;
Ⅴ型,为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处,可伴有小转子骨折,股骨矩破坏。
【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显示骨折及类型。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常规拍摄患髋的正侧位X线片,观察转子间骨折的详细情况并指导分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无移位的骨折在伤后立即拍摄的X线片上显示不清,容易漏诊。对于临床上怀疑骨折而 X线片暂时未见骨折线者,仍按骨折处理,等待1~2周后再摄片,因骨折部位骨质吸收,骨折线可以显示出来。(2)特殊检查:对于难以确诊的转子间骨折,早期诊断可以采用CT、MRI检查。CT检查时采用薄层扫描,并行冠状位和矢状位二维重建和三维重建;MRI检查对于早期的隐匿骨折显示较好,敏感性优于骨扫描,扫描时在脂肪抑制相上能清晰看到骨折后水肿的骨折线。
对于近端有粉碎骨折块的不稳定性骨折,许多研究表明髓内固定有更理想的结果。髓内固定装置较多,最近,AO/ASIF研制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有较好的临床效果。PFN有良好的抗旋转稳定性,PFN的可负重股骨螺钉配以抗旋转髋部螺钉,能更大程度地增加术中及术后骨折复位固定的稳定性;PFNA近端以螺旋刀片代替螺钉,一个部件即可以完成抗旋转和稳定支撑,螺旋刀片打入时相对于DHS骨质移除少,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增强了稳定性。 目前,有学者对特定患者的转子问骨折实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应用于老年患者有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呈严重粉碎性者。Haentjens等认为该手术减少了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假体置换也适用于少数转子间骨不连和内固定失败的患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