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0-15 05:17:35 浏览次数:1600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与肱骨内上髁骨折共享了内容

目录1 概述2 疾病名称3 英文名称4 别名5 分类6 ICD号7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病因8 发病机制9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10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并发症11 检查12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诊断13 鉴别诊断14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治疗14.1 手法复位14.2 经皮撬拨复位固定14.3 切开复位15 预后

1 概述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多发生在少年和儿童。这个年龄组,肱骨内上髁系属骨骺,尚未与肱骨下端融合,故易于撕脱,通称肱骨内上髁骨折。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约占肘关节骨折的10%,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占肘部损伤的第三位。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表现为疼痛,特别是肘内侧局部肿胀压痛、正常内上髁的轮廓消失。肘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无力。合并关节脱位者,肘关节外形明显改变,功能障碍也更为明显,常合并有尺神经损伤症状。

无移位的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无需复位,仅用长臂石膏托或超关节小夹板固定3~4周,拆除石膏或夹板后进行功能锻炼。对Ⅰ°Ⅱ°骨折,在屈肘、屈腕、前臂旋前位,用手指向后上方推挤内上髁即可复位。用长臂石膏托或夹板制动3周。Ⅲ°骨折,应尽早复位。在伸肘背伸腕,伸直手指,前臂旋后位,使肘极度外翻,利用屈肌群的紧张,将骨块由肘关节拉出,按Ⅱ°骨折处理。Ⅳ°骨折,应使屈肌群保持紧张的情况下,整复肘关节脱位。避免脱位整复后,将内上髁嵌于关节内。内上髁拉出关节后,即可按Ⅱ°骨折处理。对手法复位失败,有尺神经症状,或同时合并其他骨折者,以及陈旧损伤,应作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用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较为适宜。对尺神经有明显的扭曲、辗挫时,应同时将尺神经前移。

2 疾病名称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

3 英文名称fracture of medic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4 别名fracture-superation of medical epicondyle of humerus;肱骨内上髁骨折

5 分类骨科 四肢损伤 肱骨干骨折与肘部创伤 肘关节骨折

6 ICD号S42.4

7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病因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常为平地跌倒或投掷运动致伤。

8 发病机制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常见于平地跌倒或投掷等运动性损伤。跌倒时前臂后伸并外展,前臂屈肌猛烈收缩时,肱骨内上髁被屈肌群牵拉而造成撕脱骨折。被撕脱的骨折块向前下方移位并可能旋转。因为肘关节置于外翻位,故内上髁撕脱骨折常并合肘关节脱位。内上髁是一个闭合比较晚的骨骺,在未闭合以前骺线本身就是潜在的弱点。

9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发生肱骨内上髁的撕脱骨折时,肘关节内侧组织,如侧副韧带、关节囊、内上髁和尺神经等均可损伤。肘关节内侧肿胀,疼痛,局部皮下可见淤血。压痛局限于肘内侧。有时可触及骨摩擦感。肘关节伸屈和旋转功能受限。

损伤类型:根据撕脱骨折片移位及肘关节变化,可分为四度(图1)。

Ⅰ度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轻度分离或旋转移位。

Ⅱ度 内上髁骨折片,牵拉移位明显,可达肘关节水平位,并可能有旋转移位,手法复位较困难。

Ⅲ度 骨折片撕脱瞬间,外翻暴力较大,使关节内侧张开,骨折片嵌夹在关节间隙内,此骨折片与关节囊粘在一起,如纽扣样进入关节,很难手法整复。

Ⅳ度 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伴肘关节脱位,为内上髁骨折最严重的损伤,少数有合并尺神经损伤。

10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并发症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有时伴有肘关节脱位,注意尺神经有无损伤。

11 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片可确诊。

12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诊断外伤史,肘关节内侧肿胀,疼痛,皮下淤血及局限性压痛,有时可触及骨折片,X线检查可确定诊断。应注意有无合并其他损伤,如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

肱骨内上髁骨骺与肱骨下端内髁部分离、移位或旋转移位,并据骨折片移位情况判断其移位程度。儿童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较易与肱骨内髁、桡骨小头撕脱骨折有移位者相混淆,儿童肱骨内髁骨骺尚未出现之前(通常6岁),骨化中心的征象不能在X线片显示出来,骨骺线未闭合,更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必要时拍对侧肘关节X线片。详细体格检查,询问受伤情况,结合年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诊断并选用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

X线诊断十分重要,应注意仔细观察。

Ⅰ度骨折有时可能漏诊,但有以下情况存在应考虑有骨折存在的可能:①当有脂肪垫征(fat pad sign)出现时,即肘部伤后出血或渗出物将冠状窝和鹰嘴窝内脂肪垫推开呈“八”字型;②骨骺与干骺端不平行;③骨骺边缘不清楚,特别是发现有薄层干骺端骨折片;④肱骨下端内外侧突起对称者,因正常的肱骨下端内外侧突起形状是不对称的,内上髁向内突起较多。

Ⅲ、Ⅳ度骨折应注意观察内上髁骨骺是否存在,如有困难应强调拍摄双侧同位置的正侧位或斜位X线片,观察双侧关节间隙是否等宽,双侧内上髁是否对称。5岁以下的儿童,因肱骨内上髁的骨化中心尚未出现,故较难与肱骨内髁骨折区别。严重损伤时应注意有无合并桡骨头、尺骨鹰嘴、肱骨外上髁骨折存在。

尺神经走行于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内,骨折时尺神经可能被牵拉、辗挫,甚至连同骨折块一起嵌入关节间隙,造成尺神经损伤。

13 鉴别诊断肱骨内上髁骨骺,约在6~10岁时出现,18岁左右闭合,但有时可能有不闭合者,应注意与骨折鉴别。

14 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的治疗无移位的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无需复位,仅用长臂石膏托或超关节小夹板固定3~4周,拆除石膏或夹板后进行功能锻炼。对Ⅰ°Ⅱ°骨折,在屈肘、屈腕、前臂旋前位,用手指向后上方推挤内上髁即可复位。用长臂石膏托或夹板制动3周。Ⅲ°骨折,应尽早复位。在伸肘背伸腕,伸直手指,前臂旋后位,使肘极度外翻,利用屈肌群的紧张,将骨块由肘关节拉出,按Ⅱ°骨折处理。Ⅳ°骨折,应使屈肌群保持紧张的情况下,整复肘关节脱位。避免脱位整复后,将内上髁嵌于关节内。内上髁拉出关节后,即可按Ⅱ°骨折处理。对手法复位失败,有尺神经症状,或同时合并其他骨折者,以及陈旧损伤,应作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用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较为适宜。对尺神经有明显的扭曲、辗挫时,应同时将尺神经前移。

14.1 手法复位局麻或臂丛麻醉,Ⅱ度骨折应采用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使前臂屈肌放松,术者用拇指推开血肿,将骨折片自下向上推挤,使其复位。如为Ⅲ度骨折,可先由助手将前臂外展、旋后,使肘关节外翻,使之将内侧间隙张开,然后伸腕、伸指,再过伸肘关节,即所谓“三伸”复位法,然后迅速将前臂屈肌拉紧,将骨折片拉出关节间隙之外,变成Ⅱ度骨折后,再按Ⅱ度骨折处理。另一手法为一助手固定上臂下端,另一助手将前臂极度旋前,术者用拇指在肱骨滑车部由前上方向后下方推按,直至推出骨折块。合并肘关节脱位者即Ⅳ度骨折,在肘关节复位过程中,移位的内上髁骨折常可随之复位,如肘关节已获复位,而内上髁尚未复位,可按Ⅱ度骨折处理。

14.2 经皮撬拨复位固定除Ⅰ度骨折,因骨膜及屈肌腱附着部无撕裂,一般不会移位外,其他类型骨折复位后不稳定,可发生再移位,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闭合穿针固定,如骨折片有旋转,手法难以复位者,可采用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并用1~2枚克氏针作内固定,术后用石膏托或超关节小夹板外固定3~4周。

14.3 切开复位切开复位适用于骨折分离较明显,或骨折片嵌入关节腔手法难以解出,旋转移位手法未能纠正及合并尺神经损伤者。手术应取肘内侧切口,保护尺神经,显露骨折端,清除血肿或肉芽组织,辨清骨折面方向,屈肘90°,前臂旋前,用巾钳夹持骨折片复位,用两枚细克氏针交叉固定。成年人骨折片较大的可用松质骨螺丝钉固定。较小的也可切除,将屈肌腱附着部缝合在附近筋膜上。儿童也可采用丝线缝合固定骨折片。合并尺神经挫伤应予以检查,如较严重可同时做尺神经前置手术。术后用石膏托固定4~5周,拆除石膏托拔除钢针后进行功能锻炼。

15 预后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一般预后良好。

相关文献点此查看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