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与护理
【摘要】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易引起患肢肿胀,深静脉血栓,二者一旦形成,将影响术后康复。如果形成深静脉血栓,不但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而且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因栓子脱落而危机生命。术后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疼痛影响,早期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是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措施,必要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日,用3~5天。经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指导,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109例股骨干骨折病人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功能锻炼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患者109例,男81例,女28例,平均年龄40岁,其中稳定性骨折76例,不稳定性骨折33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方法:①心理护理:临床上常遇到两种不利于患者功能锻炼的心理状态。一是患者谨慎小心、怕痛或出现意外而不敢活动,他们认为接了骨,上了夹板,做了手术就会把骨折治好;二是患者急于求成,不注意锻炼的方法而过早的活动或负重。这两者都不利于康复程序的实施,并容易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折延迟愈合或再次出现骨折、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方法,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使患者早期积极采取合理的功能锻炼。②功能锻炼: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及用力背屈踝关节活动,3次/日,每次不少于10分钟,实施的原则是循序渐进,每次活动的量及幅度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同时给予患肢皮肤按摩及揉捏等。对稳定性骨折,我们总结从术后第3天开始,只要患者能耐受疼痛,就可用下肢CPM进行被动锻炼;不稳定性骨折术后2周可用下肢CPM进行被动锻炼,角度从10开始,伸长周期为45秒,每次30分钟,1~2次/日,逐日增加5~10,逐渐增加至120,若疼痛剧烈可适当减少次数。术后4~6周,患者可持双拐下床活动,健侧负重,患肢做屈髋、屈膝、踢腿、下蹲等动作,因该期骨折远端骨痂已形成,实施有效的活动和不负重的锻炼,可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促进骨折周围肌力的恢复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结 果
109例患者,患肢都有不同程度肿胀,给予早期手术,术后早期给予合理的心理护理和适当的功能锻炼,病人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
讨 论
股骨干骨折患者,由于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卧床,惧怕疼痛或怕发生意外而不敢主动配合功能锻炼等因素,造成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功能锻炼是依靠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的舒缩将淤滞在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泵出,促进静脉血回流。故经过对患者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原理,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患肢肿胀都会逐渐消退。所以,术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锻炼方法,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有效的、循序渐进的锻炼,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相结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与背屈踝关节活动相结合,同时指导家属做患肢皮肤按摩及揉捏等,在减轻患肢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中,临床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