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

发布日期:2014-11-24 19:21:26 浏览次数:1595

版权所有www.wfwcyy.com 对本篇文章不明白[咨询在线专家]

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通常由缺血或肾毒性因素所致,但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兼而有之(图14—1—4)。在ICU 中,2/3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为肾缺血、脓毒症及肾毒性因素共同所致,与缺血导致的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缺乏和中毒导致的直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有关。急性肾小管坏死时伴有肾实质结构的改变,在肾脏灌注恢复之后,肾功能通常不会立即恢复。严重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可出现双侧肾皮质坏死和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

迄今为止,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存在差异。但均涉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GFR 下降两个方面,并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过程和预后。以下介绍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30,31]。

组织形态学改变

缺血和中毒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相似,往往以外髓部肾组织的病变最为严重,包括近端小管的直部(pars recta)和远端小管髓襻常见的是单个或成簇小管上皮细胞的脱失。严重时,。肾小管基底膜裸露;裸露区域附近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变宽,部分覆盖于裸露区。在小管腔中可见脱落的小管上皮细胞,除少数细胞呈现“坏死”的特征外,多数细胞仍貌似“正常”,也有部分细胞呈现“凋亡”的特征。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的改变,多见于皮质和外髓部的近端小管。刷状缘的微绒毛明显变短,严重者可完全消失,小管腔中可见脱落的刷状缘微绒毛。小管腔中可见大量管型,含有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ein)成分和脱落的小管细胞、刷状缘及其他细胞碎屑等。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充血,也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特征性病变之一,特别是在外髓部和皮髓交界区。在外髓部直血管周围,可见轻至中度炎性细胞浸润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常见小管上皮细胞再生现象(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质嗜碱性和细胞核深染),最多见于细胞脱落明显的区域。但在同一肾活检标本中,同时可见肾小管再生和肾小管缺血的现象。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