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冬季瘙痒症
冬季瘙痒症多因冬季空气干燥,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加上寒冷刺激而致,多发于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与外受风邪、血虚风燥、肝肾阴虚等有关,常分四型辨治。
风寒束表型:症见皮肤干燥,瘙痒不止,搔抓而有脱屑,每遇风、寒冷而发或加重,可伴有面色无华,形寒怕冷等。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味。常用方:桂枝、白芍、何首乌、防风各15克,白蒺藜12克,大枣10克,生姜、甘草、荆芥、蝉蜕、炙麻黄各6克。
风热犯表型:症见皮肤瘙痒,初起局限一处,继而迅速蔓延走窜扩大,甚则累及周身作痒,患处肌肤色红灼热,吃辛辣、燥热食物则加重,搔抓后可呈条状血痕、血痂,多伴有口苦口干,心烦失眠等。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以消风散加减。常用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薄荷各6克,生石膏、知母、生地黄、白蒺藜、菊花各10克,当归12克,甘草3克。
血虚风燥型:症见皮肤干燥瘙痒,发无定处,入夜尤甚,搔抓后见血痕、血痂,可伴有面色萎黄,头晕心慌,大便干,失眠,手足心热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以当归饮子、四物汤化裁。常用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荆芥、防风各10克,白蒺藜12克,何首乌、黄芪、夜交藤、丹参各15克,蝉蜕6克,甘草3克。
肝肾阴虚型:症见全身皮肤干枯,肌肤甲错,甚至粗糙肥厚,瘙痒剧烈,夜不能寐,常伴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夜尿多,舌红,苔少,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息风。以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方:熟地黄、白鲜皮各20克,山药、茯苓、丹参各15克,山萸肉、牡丹皮、当归、乌稍蛇、秦艽、香附、女贞子、枸杞子各10克,全蝎6克。以上均每日一剂,水煎服。
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中医治疗当依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辨证论治原则。早期,风邪袭表,邪热内蕴,病在卫分、营分应以祛风宣透为主,兼以清营凉血,使邪从表散;中期,营热炽盛,迫血妄行,应以凉血解毒或凉血化斑为主,佐以清气透表;后期,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当重在养阴清热,佐以凉血化瘀。若病情日久反复不愈,损及脾气,气不摄血者又当益气摄血为主,佐以养血活血。气虚日久,累及阳虚,水湿停滞者,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少数患者病久水湿潴留,浊邪上犯,脾肾阳衰,治当温阳散寒,通腑涤浊。临证
某些皮肤瘙痒患者,被皮肤瘙痒所扰,可以彻夜难眠。由此引起的搔抓和摩擦,又可加重瘙痒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痒的发生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痒觉发生于表皮内,真皮浅层的游离神经末梢,并通过侧脊丘末神经传到视丘及感觉中枢;化学的、机械的、热的和电的刺激均可诱发。引起痒的因素很多,外因,如气候变化,寄生虫的活动,昆虫的刺螫,某种药物、食物和饮料,炎性渗出物等;内因,如精神紧张,皮肤温度升高,皮脂腺分泌减少等均可加重痒感。 不管哪一种皮肤瘙痒,白天忙于工作和学习等,可以分散
中医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以热证、实证为多,后期可伤及正气,一般分为热邪炽盛、火毒瘀滞、湿热蕴结、邪陷心肝、内闭外脱、气阴亏损等证型。治疗以祛邪为主,适当佐以扶正,常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活血化瘀、开闭固脱、救阴敛阳、回阳救逆、益气养阴等法治疗。 (1)热毒炽盛:症见壮热不已,烦躁不安,心悸气喘,口干欲饮,头痛身痛,尿少黄赤,或者尿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选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若发热重者,加紫雪散以清邪
本病病变过程中常正虚与邪实并见,表现为气滞湿阻、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热毒炽盛等。初期以标实为主,后期多为正虚邪实。治疗当以祛湿、活血、扶正为大法,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 (1)气滞湿阻:症见胁肋胀痛,脘腹痞满,纳差,嗳气,食后胀甚,小便短少,甚则肢体浮肿,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祛湿。方选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柴胡、陈皮、川芎、白芍、枳壳、香附、甘草、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胁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以理气止痛;腹胀甚者,加木香
(1)透析失衡综合征:该征是血透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焦虑、视物模糊、出大汗等症状,中医辨证为清浊相干、水气上犯,给予五苓散3~6g冲服,以温阳利水,转输脾气,治其蓄水上逆之证。 (2)心包炎和心包积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心包炎和心包积液,患者会出现胸闷,憋气,不能平卧,稍有活动即咳嗽气喘,转动不能,食不进,夜不寐,甚则呕吐不止,舌苔白滑或白腐,脉细数,证属水气凌心射肺,治以温阳化气,泻肺利水,方用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及葶苈大枣泻肺汤:红参10g(另煎),五味子
根据肝肾综合征本虚标实的病机,中医辨证治疗应以调肝、健脾、益肾、祛邪为法,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先,或虚实并治。常分以下5型论治: (1)肝郁气滞,水湿内阻:证见尿少尿闭,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腹有振水音,下肢或周身水肿,头痛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苔腻,脉实有力。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方选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白芍、川芎、制香附、苍白术、厚朴、茯苓、泽泻、砂仁、车前子。 (2)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见面色晦滞或惨白,畏寒肢冷,神倦便溏,腹胀如鼓,或伴肢体水肿,脘闷纳呆,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脾和肾,但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故证情常错综复杂,论治就必须用动态的观点,依据病情的变化,随证施治。常分以下4型: (1)脾气虚:证见纳呆腹胀,食后尤甚,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舌淡,苔薄白,脉软弱。治宜健脾益气。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肉、薏苡仁、桂枝、黄芪、党参。若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加陈皮、半夏以和胃降逆;如腹痛里急者,加芍药、饴糖、干姜以缓中止痛;关节疼痛者,加羌活、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慢性肾衰起到辨证施护非常重要。 (1)辨体质,审虚实,辨证施护:慢性肾炎在护理过程中,运用中医理论,审察患者体质和病性,辨别阴阳、虚实极为重要。一般而言,水肿明显者,本虚标实。体质强盛者,多实多热。体质虚弱者多虚多寒。两者除必须按时测体温、脉搏、血压、24小时出入水量外,还须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呕吐、水肿等情况。如果出现少尿、神疲嗜睡、口有尿味,多为湿浊之邪蓄积体内,毒邪内渍,内陷心包,转为关格,最为危险。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临床上,阳虚水肿,水
卟啉症系先天性卟啉代谢紊乱,卟啉前体及/或卟啉产生过多,在体内聚积引起毒性反应的一组疾病。以光感性皮肤损害、腹痛、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特征。 本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预防复发和发作时对症处理。分二型介绍: (1)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症 ①皮肤损害:避免阳光照射和创伤,外用3%二羟基丙酮霜剂。每日口服β胡萝卜素60~180mg。 ②溶血性贫血;严重且长期溶血的治疗是脾切除。 (2)肝性血卟啉症 ①避免诱因: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饥饿,防止感染,不宜服用诱发本病的药物,如巴比妥、利眠宁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之一,虽同是CRF,但临床表现不同,辨证分型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1)健脾益气法: CRF属于脾虚,或脾肾两虚,以脾虚为主者,症见全身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中尿臭,腹胀便溏,或面浮肢肿,舌质淡有齿痕,脉沉无力,可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治疗;脾虚湿困者用胃苓汤加减以运化脾湿;偏于肾气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参芪之品。 (2)温补脾肾法:证属脾肾阳虚而症见水湿泛滥,腹胀尿少,畏寒肢冷,面色惨白,恶心呕吐,口中尿臭,身疲乏力,腰膝
牙宣是指西医牙周炎。是以牙龈疼痛,龈肉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经常渗血溢脓为特征。多由胃火上蒸,精气亏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应根据辨证进行治疗。 胃火上蒸型:症见牙龈红肿疼痛,日久牙龈渗血出脓,龈肉渐渐腐颓,积垢如烂骨状(牙石),牙根宣露,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口臭,胃脘嘈杂,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治疗以清胃泻火,消肿止痛为原则。方选清胃散加减,黄连9g,生地黄9 g,丹皮9g,升麻6g,生石膏(先煎)24g,蒲公英15g,桔梗12g,旱莲草9g,牛蒡子
一、概念: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多数国家仍在升高。目前,肺癌在多数发达国家中,在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占首位,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占第2、3位。在我国肺癌在城市中占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农村占第3位,农村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升高趋向,应引起广泛重视。从我国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东北和沿海地区的几个较大城市的死亡率最高,而在云南则有两个突出的高发区,即宣威和个旧。个旧市肺癌死亡率为41.19/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8.28%,居全国的首位。宣威肺癌死亡
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医治疗急性肾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祛风利水、内外分消。适应症:起病初期,恶寒,恶风,发热,咳嗽,头痛,尿量少,全身浮肿以腰以上为著。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细。常用处方为越婢汤合五皮饮加减。 (2)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用于具有风热表现的病人:发热,不恶寒,常有咽喉肿痛,尿少色赤,肉眼血尿。脉滑数或细数,舌质红,舌苔薄黄。常用处方为银翘散加蝉蜕、白僵蚕、赤芍、丹皮等。 (3)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病人皮肤感染或外感表证已解,湿郁化热,可有发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