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疼痛跟着骨质疏松走

发布日期:2014-11-04 22:41:26 浏览次数:1600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的风险增加,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7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患者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这种悄悄来临的特质,使得骨质疏松被冠以隐形杀手之名。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

骨质疏松症有很多表现,其中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最常见、最典型。

腰背疼痛最常见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都有困难。初起时腰背部疼痛只在活动时出现,稍微休息即可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出现持续的腰背部疼痛,有时还伴有多处骨关节痛、软组织抽搐痛或神经放射性痛。如果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变(如久站、久坐等),可使疼痛加重。在用力或持重物时可诱发疼痛加重。

脊柱变形以驼背畸形为主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发生身高缩短、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

因骨质疏松引起骨结构松散,强度减弱,原有呈立柱状的椎体(高度约2cm)受压变扁,每个椎体可减少1mm-3mm。人体24节椎体的压缩变扁和椎间隙变窄,可使身高缩短几厘米(平均3cm-6cm)。

50岁以上女性容易脆性骨折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站在高处或略高处时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或轻微的动作及损伤即可引起骨折。

脆性骨折的特点:外伤史不明显;骨折发生的部位相对比较固定,如胸腰椎的压缩骨折、髋关节的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尺桡骨下端的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有的无明显症状,不感到疼痛,有的可出现明显疼痛。女性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约为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患病率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约为13%,高于前列腺癌的患病率。脆性骨折的发生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绝经后7年-10年发生率增高,男性易发生脆性骨折的年龄比女性晚7年-10年。

脆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可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其中髋部骨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严重,如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骨质疏松症爱找谁?

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在正常范围,而后者的上述指标不正常。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三类。

由某些疾病或药物所致病理性损害骨代谢诱发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骨髓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和药物因素所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指标,即发生了脆性骨折或骨密度低下,通过检测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骨密度情况。骨密度指单位体积或是单位面积的骨量,双能x线吸收(DXA)测定骨密度法是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它是根据一定剂量x线穿过骨骼被阻挡衰减的原理,对骨密度进行测量和评价。骨密度检查报告常以T值表示,T值含义为:所测骨密度值与年轻人群峰值骨密度平均值比较,相差的值相当于几个标准差。

一般情况下选椎体和髋部测量骨密度,是因为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股骨颈和前臂。这些部位富含可以较快反映骨质疏松症中骨密度变化的松质骨。对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位进行骨密度测量,可提高对骨折的预测能力。

骨质疏松症可以防治吗?

防治骨质疏松的目标是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即当骨密度降低但无骨折时要进行干预,防止发生第一次骨折;第一次骨折后要防再次骨折。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也可称三阶梯,即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防治的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给予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质疏松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缺乏锻炼,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量饮酒或饮咖啡,低体重,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光照或摄入少),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膳食,避免烟酒,慎用药物,体育锻炼,加强保护,防止跌倒,可以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钙和骨代谢可受饮食习惯和食物影响。钙摄取不足的原因是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摄取不足。大豆制品、蔬菜、水果、海藻等物质对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具有预防效果。牛奶、乳制品、豆腐和黄绿色蔬菜每日不可缺少,鱼类和贝壳类海产品也尽量摄入,保证每日800mg以上的钙摄入。在此基础上,注意保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平衡。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其中钙剂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推荐每日摄入800mg-1000mg。

药物干预三药联用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1.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2.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T值为-2.5-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3.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若已发生过脆性骨折,也需考虑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强调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用。联用后疗效协同,对于老年人能够降低甚至逆转骨丢失。目前公认的药物联合是钙、维生素D,再加一种骨吸收抑制剂的三药联用,称为海陆空联合。这种联用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危险性,但副作用并未升高。由于患者病情不同,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用药。

运动能预防脆性骨折运动是保证骨骼健康的成功措施之一,不同时期的运动对骨骼的作用不同,成人期能获得骨量并保存骨量,老年期会保存骨量并减少骨丢失。运动可从两方面预防脆性骨折:提高骨密度和预防跌倒。

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如快步走、做哑铃操、举重、划船运动、蹬踏运动等。运动频率和强度因人而异,建议负重运动每周4次-5次,抗阻运动每周2次-3次;强度以每次运动后肌肉有酸胀和疲乏感,休息后次日这种感觉消失为宜。

刘秀芬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