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童样痴呆的症状起因

发布日期:2014-11-29 08:46:23 浏览次数:1595

发布时间:2013-08-11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15人关注

歇斯底里的人格特质当人真的想去了解自己,想去成长的时候,潜意识也会帮忙的。最近看那本《直面内心的恐惧》,每次看完一种人格类型,晚上就会在梦中有呼应,相当有趣。之前我对于分裂、强迫以及抑郁的了解相对多些,而歇斯底里的人格特质并不太熟悉——我把自己这方面的人格压抑下去了,尽管我多次观察到不同种类型的表演性人格(即歇斯底里人格),却对自己不甚了解。在终于看完该书的后1/4,有关歇斯底里人格那一章之后,梦中和现实生活中我发觉了自己人格当中一些很新鲜的侧面,对于表现自己变得更为自在。结合自己的感悟、对一些人事的回忆和书本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描述,事先申明,不管是谁,其人格中都有歇斯底里的一面,本文没有特别针对哪个谁。歇斯底里的性格是不管不顾的,当有一个诱惑当前时,会忍不住先去满足自己,完了再去撒谎补祸,结果搞到谎越说越大,牛皮终于有吹破的时候。孩子在小的时候这样耍手段,还是有机会获得大人原谅的。但有些歇斯底里的父母,在子女长大成人后,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比如不顾子女的经济状况,非要买下某一栋房子,或者可能节假日、生日的时候非要子女回家吃饭,不然我就死给你看。精神病学上最富戏剧性的病症,癔症,或称歇斯底里发作,就是这种性格发展而成。举个例子,病患在父母吵架的时候,突然肚子疼,不能去上学,于是父母就停止了吵架,把孩子送去医院的同时,两人由于担心孩子的心情一致,又和好了。以后孩子经常会在“适当的时候”肚子疼起来。这跟父母不能充当榜样,反而让无条件热爱父母的孩子做出牺牲来平衡家庭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缺少父母主动付出的爱,这些孩子一般很早就懂得察言观色,是家里的小太阳,是母亲的小棉袄。为了持续保持家中和谐的气氛,也为了争取一些爱,TA不得不去时时刻刻去表演,逐渐地忘了自己的本性。TA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本性,因为成为真正的自己,一个真正的小孩子,更多地处于索求爱的状态,需要性格成熟的父母付出心力去呵护——TA还是如此幼稚单纯,是没有能力去承担调和父母关系这样如此巨大的责任的。歇斯底里的人虚荣心强,会为了表面的光环、头衔、面子等对子女诸多要求。TA还往往不愿意长大,原因正如以上所说:TA小时候没有合适的榜样示范成人的理智世界和可以遵循的方向,失望又迷茫,于是拒绝进入成人的世界。最好青春永驻,哪怕外表老了“心态还很年轻呢”,那就不需要负责任。卖花赞花香,说自己长相好,身材好,或者文采好,诸如此类……是习惯性行为。严重者总要在身边找一两个人做靶子,把自己内心的黑暗投射出去——错误全是别人犯的,责任我不需要负——不然TA就憋得慌。歇斯底里人格很可能性别角色错位,源起于家中父亲严重惧内,母亲是个男人婆,大致都是貌合神离。问题落到小孩的身上去解决,如果跟孩子同性别的父母亲表现糟糕,TA没有一个榜样去学习的话,就会倾向于认同异性父母;这个问题发展到TA自己身上,会不认同自己的性别,女性痛恨天下男人,也许打着争取女权的口号到处诋毁男人和男权社会,而男人则不断追求女人、又抛弃之,以报复自己的母亲,他们或者会成为同性恋者(这并不意味着同性恋者都有歇斯底里的问题)。如果歇斯底里的人有机会,TA会保持与幼时关系人的紧密联系。因为TA不希望独立,独立意味着要承担责任。TA在甲面前说乙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转眼在乙面前又指控甲的罪行,TA在不同的人面前还扮演不同的形象。歇斯底里的人热爱艺术,视艺术为生命,如此一来TA潜意识里可以把自己的性格合理化,表演起来感觉自己非常优雅。最致命的缺点在于TA不懂得反省自己,关系中危机不断重复,TA只以为身边的人太旧了,热情不再,需要换掉,而不是自己的性格需要更新。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144877/ (GRACE ANG GRIT) 歇斯底里早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已有记载。“hysteria”一词,起源于“hystero”,即子宫。当时认为本病与子宫有关,是一种妇女独有的疾病,是由于性的过度刺激或压抑所致。中世纪时,西欧宗教迷信盛行,当时把本病患者看做是魔鬼附体或女妖。C.莱波伊斯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脑而不在子宫。沙可将本病的症状学进一步系统化,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催眠引起或消除,并强调遗传体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让内对歇斯底里的症状作了心理学解释,认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心理综合作用的破裂所致,即“心理分离”,将本病的感觉脱失、瘫痪或遗忘等症状解释为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出去的结果。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发表了《癔病的研究》,用性心理被压抑和潜意识的冲动等概念解释癔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转换性癔症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为超我所不允许的愿望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并不完全成功,于是,那些愿望采取伪装的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而成为症状。歇斯底里 - 基本原理症状的性质和发生部位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的满足,或缓和超我和被压抑愿望之间的情感矛盾。甘塞尔描述了甘塞尔综合症、假性疾呆和童样痴呆,并把它们和歇斯底里连在一起。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观点出发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巴甫洛夫把神经系统分为三个系统;皮质下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而歇斯底里患者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故受其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增强,第一信号系统的机能与具体形象的感知有关,皮质下部位与情绪活动有关,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下系统机能增强,表现为患者情感强烈鲜明,又因第一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因此患者形象性思维突出,且具有生动、丰富的幻想。以上机理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的性格特点。歇斯底里患者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而皮质下出现脱抑制,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现象。如果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向皮质以下部位扩散,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以至“不动”,形成歇斯底里性木僵。大脑皮质容易产生诱导抑制现象,是歇斯底里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基础。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机能较弱,原来的兴奋灶也较弱,因此旧的兴奋灶容易被新的、当前的刺激所抑制,故当前只有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灶在活动,由此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为何易于接受暗示性。歇斯底里 - 病因1、精神因素。诸如自尊心受到损伤,人格受到侮辱,或因家庭不和、婚姻不满、人际纠纷等难以解决的矛盾,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忧虑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患者可在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下直接发病。然而有18.4%的患者,发病的精神因素并不明显,则可能与患者在某种情境下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关。 2、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性格的强烈性和多变性。患者的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强烈,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情感反应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从感情出发,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2)高度的暗示性。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的影响,患者的暗示性取决于患者的情感倾向。如果患者对这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有倾向性,则易受暗示,如果缺乏情感联系,则难于接受暗示。(3)高度的自我显示性。即患者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患者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当众表现,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如夸耀自己聪明、能干、有才能、许多人倾慕她的才貌、人们如何夸奖她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4)丰富的幻想性。患者特别富于幻想,内容生动。在患者情感反应强烈的影响下,易于把现实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给人们造成患者在说谎的印象,甚至患者本人也难以分辨。 3、遗传因素。歇斯底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系。据福州地区报告,歇斯底里具有阳性家族史者为24%,永贝里报告歇斯底里患者的父亲、兄弟及儿子的发病率分别为1.7%,2.7%及4.6%,而其母亲、姐妹及女儿则分别为7.3.,6.0%及6.9%,所有男性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他认为,这一发现支持歇斯底里与遗传有关的论点。对于部分患者来说,遗传素质在发病中起的作用,似乎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但歇斯底里是否肯定与遗传有关,尚需积累足够资料才能说明。 4、躯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歇斯底里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以削弱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促使歇斯底里的发生。歇斯底里 - 临床表现1.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立即发病,情感反应强烈,具有尽情发泄的特点,一般历时不长,约数十分钟或1--2小时即可逐渐安静下来。(2)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昏睡、木僵或懵懂状态。有的患者答非所问,每答必错,呈“痴呆”表现者,称癔症性假性痴呆;有的患者能针对问题回答,但答案近似却不正确,称甘塞尔综合征;有的患者言语、表情幼稚如儿童,称童样痴呆。(3)精神状态,类似重性精神病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意识障碍不明显,可有短暂的幻觉妄想观念,整个病程历时短暂,常在3--5天内安静下来。此外,还有阶段性遗忘、神游、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附体体验等。 2.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痉挛发作、瘫痪、站立不能、步行不能、抽搐、舞蹈样动作或失音等。3.感觉障碍。可突然失明,呈现弱视、管状视野或单眼复视;也可突然耳聋,出现躯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过敏区;或有咽部梗阻感,称为癔症球。4.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呃逆、腹痛尿频尿急假孕等症状。 歇斯底里 - 诊断依据可以概括为:(1)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2)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3)症状多样,在情感爆发和其他精神发作时,可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躯体功能障碍时,检查未见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体症;(4)病前的性格特点,或有类似发作的既往历史可作参考。 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我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现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诱感勾引他人而不自觉。癔症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定为,患者至少具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症状: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一般来讲,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癔病症状。诊断标准二●持续地寻求或要求安慰、赞同和表扬●在外表或行为上有不适当的性挑逗●对身体吸引力过份关注●用不适当的夸张来表达情绪●当自己不是他人注意的中心时,便感到很不舒服●情绪变化很大且狭隘●自我中心,追求当时的满足,对迟到的赞许和遇到的挫折无法忍受●言语过份印象化,缺乏具体描述(具备四项即可诊断)遗传因素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则其子女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家庭婚恋因素幼年时父母若过度溺爱、保护子女者,则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碍。同时,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孩子,依赖性和暗示性会比较重,因此也有癔症易感性;另外,婚姻恋爱多次受挫的年轻女性最易发此症,并以情感被动判断婚恋的好坏。不讨好,不伤害 不讨好别人,不伤害别人,要做到其实都很难。 如果你细细地觉察一下自己每日的言行举止,很多时候要么是在讨好,要么是在伤害。 讨好和伤害,都源自内心的一份需求和期待。 讨好别人,是因为希望对方能够满足我们,给我们认可、肯定、赞美、温暖、支持…… 伤害别人,是因为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期待,我们忍不住要给予还击…… 如果再细细地剖析一下,在任何伤害他人的动作之前,肯定会有一份感受,它叫“受伤”。 当我们带着对别人的需求和期待,试图去“讨好”对方,如果对方满足了我们,我们有了一种体验叫“满足”,如果对方没有满足或者干脆忽略,我们有了另一种体验叫“受伤”,“满足”之后我们会不断重复地使用“讨好”直到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时,我们也开始“受伤”,然后“受伤”的人要么独自品尝“受伤”,不断地“伤害”自己,要么将这份“受伤”扔还给对方,就成了“伤害”对方。 每一天,这样的游戏会重复很多遍。 如何可以减少这样的游戏呢? 当你试图想发个短信,当你试图想要开始聊天,当你试图要开口说话之前,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做什么?是想要讨好对方?还是想要真诚地表达我真实的感受?还是希望对方给我一个我想要的回应?看清楚每个动作背后的动机,或许,你会省掉很多“讨好”的动作。 当你接到一个短信,当你的QQ开始跳动,当你听到对方跟你说的一句话之后,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回复对方的目的是什么?我真的是有话要表达?还是怕对方生气而说话?如果你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动作背后的动机,或许,你也可以省掉很多“害怕对方受伤而讨好”的动作。其实,害怕对方“受伤”的根源也是害怕自己最终“受伤”。因为身边的人一“受伤”,意味着他们即将开始“伤害”自己或对方。 为什么要减少这样的游戏呢? 其实从不断轮回的讨好游戏的过程来看,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游戏的结局:无论我们怎么讨好对方,对方无论怎么讨好我们,结果都是“受伤”,只是“受伤”来到的时间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如果在关系中,我们恐惧真诚的表达,恐惧面对真相,恐惧关系之间的“不讨好”,那么,我们迟早是要“受伤”的,这是命定的关系咒语。 这个关系咒语的底牌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可、肯定、赞美、理解、支持、温暖呢? 你完全可以不开口说话,除非你真的很想和身边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喜悦、幸福、美好,并且对分享的结果没有任何期待。 一旦你不需要别人,你就可以分享你的喜悦,那个分享是很美的。 在你准备好这个美好的分享之前,你可以先保持一会沉默吧。 沉默之中,你至少可以没有消耗用来“讨好”的能量; 沉默之中,你至少可以不体验到“受伤”; 沉默之中,你至少可以不将“伤害”到处乱扔; 沉默之中,你至少可以真正和自己在一起,了解自己的呼吸,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念头,了解自己的情绪…… 沉默之中,你至少可以拿起一本书,打开一首歌曲,安静地欣赏那些美好的有感觉的心灵。 不讨好,不伤害。有没有发现,其实“讨好”和“伤害”是一对孪生兄弟。你想“讨好”这个世界,那么世界就会回馈给你“伤害”。 因为“讨好”本来就是一份“索取”的能量,而且是一份“加倍索取”的能量。 面对“索取”,这个世界唯一可以回馈给你的就是“伤害”。 所以,不讨好,不伤害。你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必为了他人高兴而奉献自己的生活,你值得成为你自己。周然,女,25岁,企业白领。近期出现无法集中精力工作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状况,周然开始寻求咨询。整个面谈过程里,周然非常配合,总是身体前倾,坐在沙发的边缘,非常积极地寻求意见,表情和语气却带有好学生式的“活泼”。咨询师:工作时是什么让你无法集中精神?周 然:我总会注意周围的人,然后就做不下去自己的事情了,上班时几乎没法工作。比如,我旁边的同事有时放杯子的声音很响,有时整理文件弄出很大声音,我很害怕,总觉得她是针对我,然后就会想我哪里做错了,这样一想我就做不下去事情了。咨询师:你很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使得她生你气?周 然:是的,我非常害怕,非常害怕他们不喜欢我。我这样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总是被这样的问题弄得没有时间工作。而且,他们好像觉得我好欺负,什么事情都找我做,连泡茶,拿外卖甚至是下楼拿快递都是我,而他们只是在聊QQ而已。我做了这么多,最后连自己的工作都没法做了!咨询师:你的日常工作似乎已经变成了给他们帮忙,反而真正要做的事情都耽搁了,为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呢? 周 然:我怕如果我不帮忙的话他们就会不喜欢我。记得有次公司聚会玩牌,明明是他们打不好,但他们都说是我不好,我不敢表态,就承认了,我怕他们下次不和我玩。后来有同事说我这样“很二”,我也觉得,但没办法啊,我能怎么做呢?其实我并不是真的“二”,有时候也很恨自己这样,没有限度地讨好别人,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现在已经到了抓狂的地步。咨询师:你说自己不是这样的人,那是怎样的人呢?周 然:我一个人的时候不是这样子的,但一旦见到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人,都会很在意他们是不是针对我。当我表现得很二的时候,就算他们真的不喜欢我或者生我的气,我也会认为那只是因为我“很二”才会这样。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确认自己并不“二”的自我评价,看清“二”只是她选择的防御盔甲,可以将别人的不喜欢和生气都归因于“二”。这为来访者阻挡了很多负面影响,保护了真实的自我。接着引导周然澄清自己的感受,并尝试去清晰化她无法拒绝别人无理要求的真实原因。周 然:那么我怎么样才能拒绝呢?我没有办法拒绝,我不知道我的边界在哪里。咨询师:我们首先从感觉入手。当你觉得一件事情是让你不舒服的,不想去做的,那么就先不要去做。周 然:可我没有什么感觉……咨询师:你想得起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二”的吗?周 然:(低头思索良久)我想起来了,小时候妈妈对我很严格,我笑的时候她都会很生气,我跟她说什么她都很烦,而且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就批评我,我做错事时,家里整天的气氛都会很紧张,她要么会摔东西,要么就和我冷战。她从不给我任何帮助,只是指责我,我真的很难受。而且家里平时不许关门,没有门锁的,想哭也找不到地方。从那时开始我很变得大大咧咧,不管是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往心里去,什么都无所谓,没心没肺的样子。慢慢对什么事情都没感觉了……是的,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指导咨询师/吴峰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