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疼痛
顽固性疼痛
疼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医疗问题。中国尚缺乏严格的统计学资料,但在美国,每年有15%-20%的人有过急性疼痛,而慢性疼痛则更常见。疼痛是导致美国社会生产力丧失的首要原因,在中国,长期以来疼痛并没有引起医疗上足够的重视,很多医生对疼痛的了解并不多,结果是超过一半的病人未得到满意的疼痛处理。 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但疼痛不是简单的神经生理反应,它涉及更多的高级神经活动。疼痛不仅仅是一种躯体感觉,它还包含对伤害性感受刺激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的反应以及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对痛感觉和痛反应的认知。疼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回避伤害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并不需要医学干预。在少数病理情况下,疼痛持续存在影响人体的正常生活就需要医疗干预。对于慢性疼痛,绝大部分情况下,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服用止痛药物可以控制或减轻慢性疼痛。但是,部分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虽然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和各种止痛药物包括吗啡类药物的治疗,疼痛并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这就成了顽固性疼痛。对这部分病人,正确的外科干预可以消除或减轻疼痛,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顽固性疼痛
疼痛是一种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各种疾病均可引起疼痛。与功能神经外科有关的疼痛是指那些造成疼痛的原因不明或不能去除,疼痛作为疾病的主要症状长期不能被其它方法控制,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个人、社会、经济问题,需考虑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来止痛的顽固性疼痛,如中枢性疼痛、癌性疼痛、血管性疾病疼痛等。 疼痛涉仅复杂的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及生化。对疼痛的治疗有多种手段,早期开展的脊髓传导束切断、脊神经后根切断、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等破坏性手术,是通过破坏传导通路上的正常神经结构达到阻断传导的目的,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目前逐渐被更符合功能要求的可逆性的刺激手术如深部脑刺激术(DBS)、脊髓刺激(SCS)、慢性运动皮质刺激术(MCS)所代替。疼痛外科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疼痛的外科治疗有很长的历史,方法也有多种选择。但外科治疗原则是根据疼痛的类型、部位、性质和病人的情况及预期生存时间选择适当方法。总体来讲,治疗疼痛的外科手术可以分为三大类:神经破坏性手术、神经调节性手术和微血管减压术。主要的技术手段有以下五种。疼痛的外科治疗多采用神经电刺激技术和微血管减压术。
顽固性疼痛
1.微泵脊髓鞘内注射药物技术
这种方式是鞘内给药可以直接将止痛药物作用于脊髓,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由于将药物直接送到作用部位,椎管内注射仅需要很小量(约1/300的口服量)的止痛药物便可以达到止痛目的。这一疗法首先适用癌性疼痛,其次对慢性非癌性疼痛的病人也有较好的效果。 2.脊髓电刺激技术脊髓电刺激术
治疗疼痛是疼痛的“闸门”控制理论的直接成果。术后疼痛缓解率在50%以上者可达50%—60%。手术适应征主要有脊柱手术失败后的疼痛,患肢痛和其他神经传入阻滞性疼痛。
3.脑深部电刺激术
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将微电极植入脑深部某一特定的区域,并通过皮下植入的程序化的脉冲发生器进行大脑深部电刺激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疼痛获得缓解的比例根据病因和部位的不同可以达到50%—80%,而且副作用小。
4.运动皮层电刺激术
手术的关键是准确定位疼痛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投射区域。利用神经导航系统,有助于确定中央沟和中央前回与颅骨和头皮的体表位置关系。这种手术对中枢痛、三叉神经病理性痛等传入阻滞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5.微血管减压术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解除血管对颅神经根的压迫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临床研究发现,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病人有80%以上其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受周围小血管的压迫。手术解除压迫后,疼痛可以缓解。这种手术疗效确切,有效率在90%以上,是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首选疗法。[1]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