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中暑介绍
疾病简介在产褥期间,由于室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产妇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以中枢体温调解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热病,称为产褥中暑。本病多发生在夏季,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处理不当能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本病多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
发病原因及机制
当人体处于超过散热机制能力的极度热负荷时,因体内热蓄积过度而引起高热,发生中暑。产后,产妇需将妊娠期内积存的大量液体排出,除尿液增多外,皮肤排泄旺盛,排出大量汗液,习称褥汗。在产褥期内,产妇体内代谢旺盛,产热多,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机体靠汗液蒸发散热,汗液蒸发需要空气流通才能实现。因此,对产妇的科学调养方式应该是将产妇安置于房间宽大、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衣服要短而薄,以利于汗液的挥发。但旧风俗习惯怕产妇“受风”,因此,相当多的产妇深居室内、关门闭窗不通风、包头、盖厚被、穿长衣长裤、扎紧袖口和裤腿,使已很虚弱的产妇出汗散热的途径受到影响,体温急骤升高,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出现高热持续不下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病变。当体液高达42℃以上时,可使蛋白变性,时间一长,病变常趋于不可逆转,即使抢救存活,常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临床表现
中暑先兆发病急骤,发病前多有短暂的先兆症状,称为中暑先兆。表现为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疲乏、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
轻度中暑中暑先兆未能及时处理,体温逐渐升高达38℃或以上,随后出现面色潮红、胸闷、口渴、出汗停止、皮肤干热、痱子布满全身、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重度中暑体温常在40℃以上,有时高达41~42℃,并持续不下降,继而出现意识不清、谵妄、昏睡、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脉搏细数、心率更快、呼吸更急促,常伴呕吐、腹痛、腹泻。查体见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肌腱反射消失,皮肤灼热、干燥,常见出血点。若不抢救,常在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后遗症[1]。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为炎热潮湿的夏季,居室较小、门窗关闭、温度过高的环境、产妇衣着过多等外界原因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产褥中暑多无困难。但应与产后子痫和产褥感染败血症等相鉴别。若产妇有难产史、经阴道助产史或曾有软产道损伤,或血性恶露多伴有臭味,或产妇下腹部或子宫区有局限性压痛,则应想到产褥感染的可能性。若产妇在夏季患产褥感染,又有旧风俗,则存在并发产褥中暑的可能。而患产褥中暑的产妇也有并发感染的可能[2]
急救措施
中暑先兆时,立即将产妇移至凉爽通风处,解开衣服,多喝凉开水或盐开水,使其安静休息。
轻度中暑者,除上述处理外,可涂擦清凉油,体温上升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置冰袋、电扇或给予解热药物退热。
重度中暑时,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处,用冰水或冰水加酒精全身擦浴,在头、颈、腋下、腹股沟浅表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并同时电扇吹风,应尽早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抢救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是立即改变高温、高湿和不通风环境,迅速降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迅速降低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3]。
1.立即将患者置于阴凉、通风处,脱去产妇过多衣物,室内温度应降至25℃。鼓励多饮冷开水,用冷水、75%乙醇溶液擦洗。在头、颈、腋下、腹股沟、腘窝浅表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行快速物理降温。按摩四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已发生循环衰竭者,慎用物理降温,避免血管收缩加重循环衰竭。使用药物降温时,需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加强护理,注意体温、血压、心率及尿量。
2.重视纠正脑水肿,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抽搐常用地西泮、硫酸镁等抗惊厥。同时采用药物降温,用4℃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1500ml静脉滴注。为降温给予盐酸氯丙嗪25-50mg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4-6小时可重复一次。当血压下降时,停用盐酸氯丙嗪改用地塞米松。紧急时也可使用盐酸氯丙嗪加盐酸异丙嗪静脉滴注,体温降至38℃时,应停止再降温。
3.降温同时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24小时补液量控制在2000-3000ml。注意补充钾、钠盐。
4.高热、昏迷、抽搐的危重患者,或物理降温后体温复升者,可用冬眠疗法,常用冬眠1号(哌替啶100 mg、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半量静脉滴注。
5.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6.出现心、脑、肾合并症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疾病预防
对产褥中暑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防暑知识和产后卫生保健的宣传,破除旧观念;居室通风,衣服适宜,被不宜过厚。此外,要让产妇了解中暑先兆症状,一旦察觉有症状,能自行对症应急处理,如尽快饮用含食盐的凉开水等。
疾病护理
将产妇安排在阴凉通风的病室,保持室内清洁、安静及空气流通。取半坐卧位,以利恶露排出,病情许可者可下床活动,防止褥疮及静脉血栓的形成,予心电监护,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每天2次。应合理选用降温措施,用冰枕冷敷头部及酒精擦浴,在降温过程中每30分钟测量体温1次,掌握降温的速度及效果。同时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尿量的变化。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持营养及水分的摄入,必要时给予少量多次输血,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进行口腔及皮肤护理,勤擦浴,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高热期间暂停哺乳,指导挤奶,保持乳汁的分泌,防止乳腺炎的发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会阴垫。保持大小便畅通,减轻盆腔充血,并做好心理护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