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肿瘤疫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

发布日期:2014-11-17 21:28:08 浏览次数:1600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表皮正常黑素细胞或原有细胞的一种皮肤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痣细胞痣恶变、紫外线辐射、外伤或刺激、免疫及遗传因素相关。据权威报道,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早期局限型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可达98.2%;而发生远处转移者,其5年生存率只有15.2%,中位总生存期不足10个月。而免疫治疗作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世界公认的第四种抗肿瘤治疗手段,在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中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内科任军

1970年,针对卡介苗(BCG)进行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并未证实其治疗作用。其后将重组干扰素(IFN-α2b)应用于进展期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约16%的IV期患者显示出抗肿瘤疗效。大剂量白介素-2(IL-2)也产生了与干扰素相似的效果,于1998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近年来,近年来国外已经研制出一种可特异性中和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 )显著提高了患者总生存期(OS),并将病死率降至0.67。该单克隆抗体于2011年被FDA批准上市。维罗非尼(Vemurafenib)也于同年批准用于存在BRAF V600E基因变异的晚期或不能切除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总生存率、无病进展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高于达卡巴嗪化疗对照组。目前仍有多种免疫治疗方法正在研究,如DC-CIK治疗等。目前正在美国进行的OPTIM III期临床试验,即溶瘤性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负载重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将其直接注射于黑色素瘤病灶,既有直接的溶瘤作用,又可引起继发性的免疫介导的抗肿瘤效应,对注射及非注射部位肿瘤均有疗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