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弓形体病
先天性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人体多为隐性感染,主要侵犯眼、脑、心、肝、淋巴结等。弓形虫主要经消化道侵入人体。首先子孢子或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细胞破裂,滋养体经血流或淋巴播散,造成虫血症,进一步侵犯各种组织器官,在组织细胞内迅速分裂增殖引起宿主细胞破坏,再侵犯临近细胞,如此反复,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形成坏死病灶和以单核细胞侵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孕妇受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影响胎儿发育,致畸严重。本病与艾滋病(AIDS)的关系亦密切。
(一)传染源人弓形虫病的重要传染源是动物,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传染弓形虫,一些鸟类和鸡、鸭等也是弓
弓形虫
形虫的自然宿主。猫及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其粪便中含有大量卵囊,在传播本病上具有重要意义。人只有经胎盘的传播才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二)传播途径先天性传播母体在孕期急性感染后,30%—46%虫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孕期前3个月内胎儿受染率较低,但感染后可导致严重的先天性弓形体病,孕期后3个月的感染常无临床症状,但胎儿受染率高,可达65%。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普遍易感。胎儿和幼儿对弓形虫的易感性比成人高。在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病人中易感染本病。
(四)流行特征该病流行呈全球性分布,但多为隐性感染或原虫携带者。中国各地近年调查,其感染率在0.1%—47.3%不等,农村感染率高于城镇,成人高于儿童。动物饲养者、屠宰工人、肉类加工厂和剥制动物毛皮的工人、兽医等人群弓形虫感染率较高。
先天性弓形体病
本病的病原体是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原虫。因其滋养体的形状而得名。以猫和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和传染源,而中间宿主是人和除猫和猫科动物以外的动物宿主,包括所有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各种家畜、家禽在内。
弓形虫在生活史中有五种不同的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滋养体呈香蕉形成半月形,长约4~7μm,宽约2~4μm。在终末宿主体内具有全部五种形态,而在中间宿主体内只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在弓形虫的传播中意义最大的是卵囊和包囊,其次是滋养体。传染源主要是动物传染仅在特殊情况下发生。
先天性弓形体病病变组织
弓形虫主要经消化道侵入人体。首先子孢子或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细胞破裂,滋养体经血流或淋巴播散,造成虫血症,进一步侵犯各种组织器官,在组织细胞内迅速分裂增殖引起宿主细胞破坏,再侵犯临近细胞,如此反复,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形成坏死病灶和以单核细胞侵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弓形虫病变可见于人体任何器官。常见部位有淋巴结、眼、脑、心、肺、肝和肌肉,其中以淋巴结、眼和脑的病变最具特征性。淋巴结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侵犯的部位。其炎症反应具有特征性,表现为高度的滤泡增生,生发中心的边缘细胞胞浆呈嗜酸性变,组织巨噬细胞不规则聚集。淋巴结中无典型肉芽肿形成。眼可产生单一或多发性坏死灶。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病灶中可查见滋养体或包囊。坏死性视网膜炎为最先病变,随后可发生肉芽肿性脉络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和青光眼。脑可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脑膜脑炎,伴有坏死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结节。在坏死灶及坏死灶附近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其周边可查到弓形虫。先天性弓形虫脑病尚可见脑室周围钙化灶、大脑导水管周围血管炎症、坏死和脑积水等。
由于传染途径不同,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孕母感染时弓形虫可经胎盘至胎儿而致先天性弓形虫病。获得性的指生后从周围环境获得。可因吃入含有包囊的家畜、家禽的生肉、蛋类、乳类而感染,或卵囊污染了水、食物或手而经口感染。直接与受染动物(其唾液、尿液、粪便中证实有弓形虫)接触,如玩舐、被咬伤、或屠宰时,都有直接感染之可能。此外,输血或器官移植也能传染,但属次要。 世界上分布广泛,感染率约为25%~50%左右,欧美某些国家有高达50%以上者。我国感染率为1.87%~38.2%。江西医学院儿科系1989年报道,健康儿童抗体阳性率,农村为10%,城市为5%。此原虫能被吉姆萨氏或瑞忒氏方法染色。
先天性弓形体病
多数是无症状的带虫者,仅少数人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先天性弓形体病在妊娠期可表现为早产、流产或死产。出生后,可出现各种先天性畸形,包括小脑畸形、脑积水、脊椎裂、无眼、小眼、腭裂等。也可表现为经典的四联症,即脉络膜视网膜炎、因大脑发育不良所致精神运动障碍,脑钙化灶和脑积水。眼部病变除脉络膜视网膜炎外还可表现为眼肌麻痹、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和眼组织缺损等。先天性弓形体病还可有发热、多形性皮疹,肺炎、肝脾肿大、黄疸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 传染源:几所有哺乳类动物和一些禽类均可作为弓形虫的储存宿主,以猫的重要性最大。
遗传途径:①先天性弓形体病系通过胎盘传染。②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主要经口感染。
易感人群:动物饲养员、屠宰声工作人员以及医务人员等较易感染。新感染的孕妇,其胎儿感染率较高。免疫功能低下者多呈显性感染。
临床表现
妊娠早期胎儿感染后可导致流产或畸形(北京地区弓形体感染的孕妇其胎儿畸形发生率为2%~4.3%)。后期感染可致早产或死产,或使发娩的婴儿具有此病的临床表现。如将近分娩时发生弓形虫感染,婴儿生产时可以健康,但数周后出现临床症状。如在胎儿期能得到母体一定数量抗体,则出生后对本病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仍不足以制止发病,病程多呈迁延性。主要症状如下:
1.全身表现全身感染多见于新生儿,往往系弓形虫迅速在各脏器繁殖,直接破坏被寄生的细胞,常见有发热、贫血、呕吐、紫绀、水肿、斑丘疹、体腔积液、肝脾肿大、黄疸、心肌炎、淋巴结肿大。往往可迅速死亡。所谓新生儿弓形虫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2.中枢神经系表现脑积水、脑钙化和各种脑畸形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脑膜脑炎、脑炎或脑膜炎。常见抽搐、肢体强直、颅神经瘫痪、运动和意识障碍。脑脊液呈黄色,淋巴细胞和蛋白可增加。晚期在病灶中心发生脑钙经。个别病例脑部坏死组织的碎屑脱落,进入侧脑室,随脑脊液循环,使大脑导水管阻塞,或大脑导水管壁上发生病变,均可产生阻塞性脑积水。如病变局限可引起癫痫。可在发病几天或几周中死亡。如能好转,常遗留有抽搐、智力不足、脉络膜视网膜炎等后遗症。
3.眼部病变发生眼球病变者较为多见,首先发生在视网膜,偶尔整个眼球被侵犯,以致眼球变小,畸形及失明。一般发生在两侧眼球。
隐匿型先天性弓形虫病亦较常见,约占80%,出生时可无症状,但在神经系统或脉络膜视网膜有弓形虫包囊寄生,而至数月、数年或至成人才出现神经系统或脉络膜视网膜炎症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