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发布日期:2014-11-27 02:48:09 浏览次数:1600

大多数反射如果在生后3—4个月仍继续存在,则提示有脑的病变,例如内出血或者缺氧,有些反射如颈肢反射在6个月后会消夫。除以上所提的巴巴啃反射及觅食反射外,这类反射还包括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颈肢反射及自动踏步等。

拥抱反射--当突然改变新生儿的姿势时,或者当他听见大的声音时,他会(1)双臂外展,手指伸开;(2)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3)有时伴有啼哭。

握持反射--安静觉醒的正常新生儿很容易引起握持反射,可将你的双食指或小指分别自新生儿两手的尺侧缘伸进手心,轻压其手掌,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

反射亢进则提示双侧大脑有疾病,新生儿期消失或减弱则提示该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

正常情况下两个月消失。一些学者认为握持反射代表着一种进化的适应。新生儿有这种能力是在设法“保护”自己。

在某些情况下,你的宝宝甚至能支持其自身体重并在帮助下拉向坐位。此外,对有直立能力的新生儿,当其足接触桌面支撑直立时,将出现自动踏步动作,一般先迈出左足,然后右足跟上,踏步良好时像散步一样,有的甚至会走10余步,使父母惊叹不已。

新生儿与成人共有的其他反射,如情感改变时会出现恐惧、心跳增快等;当你用羽毛去刺激他的鼻子时,他们就会打喷嚏;当食物误人气管就会咳嗽;多食肠蠕动亢进会使大便次数和量增加。

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Top]

1.缺氧缺血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可因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头盆不称、臀位产、产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3.其他 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也可引起颅内出血或加重IVH,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颅内出血的发生。

1.产伤性颅内出血 分娩过程中胎头所受压力过大,局部压力不均或头颅在短时间内变形过速者均可导致硬脑膜下出血,主要由产伤引起的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大脑大静脉或大脑上静脉破裂,血液汇集于脑底部可压迫延脑,促致死亡。顶骨、枕骨鳞部和颅底骨折常伤及脑神经并伴硬脑膜下出血。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臀位产的患儿中,最严重的产伤类型就是枕骨分离伴后颅凹出血和小脑撕裂。早产儿颅骨较软,外部压力压迫枕部也可导致顶骨下枕骨向前移位,扭曲窦汇和枕窦,从而引起小脑出血,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臀位牵引、产钳分娩和应用面罩加压通气时。

硬脑膜外出血很少见,主要是产钳使颅骨内板与硬脑膜分离时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

(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缺氧和酸中毒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2)自主调节功能障碍: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脑电流,当体循环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相反在血压下降时,脑血流量减少而致缺血性改变,缺血坏死区内可有出血灶。

(3)早产:所有的脑部缺氧病变都是依向心性发展,早产儿最易因低氧导致毛细血管损伤,≤32周早产儿在大脑侧脑室和第四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以及小脑软 脑膜下的外颗粒层均留存有胚胎生发层基质,而胎龄越小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的原始神经细胞和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的血管越丰富,该组织是一个未成熟的毛细血管 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这些小血管缺乏结缔组织支持,缺乏胶原组织支撑,小毛细管脆弱,且呈特有的U型血流方向,对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极敏 感,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即可导致毛细管破裂出血,室管膜下血液向内可穿破室管膜引起脑室内出血, 同时也可从第四脑室溢出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室周围纤溶系统活跃,故向外可扩散到白质致脑实质出血,脑室周围静脉系统呈U形,当缺氧或血压下降,血流改变方 向时即易引起血液淤滞,毛细血管床压力增加而破裂;部分足月儿在室管膜下亦仍残留生发层基质,故也可能发生出血,而其脑室内出血则大多来自脉络丛。

近足月者脑室成熟,对缺氧较有抵抗力,而幸免于死者,其白质及大脑皮质的边缘部可形成许多空洞。足月儿的大脑皮质对缺氧仍较敏感,当循环衰竭或静脉持续高压,白质边缘区容易发生梗死及(或)出血。脉络丛血管破裂可导致脑室内出血。

3.医源性颅内出血 过多搬动婴儿、输注高渗液体或输液过快、频繁吸引和气胸等均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引致脑血流变化而造成颅内出血。

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应该如何诊断?

[Top]

多数病例出生时有窒息,复苏好转缓慢,建立呼吸困难,12小时内出现大脑皮层受刺激、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岧烦躁不安呻吟、拒乳、单声哭 叫、体温不升、拥抱反射亢进、肌震颤抽搐、凝视、斜视、眼球颤动、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向消失、呼吸紊乱等,由于新生儿骨缝未合,颅压增高征状常不甚明显,前囱可能紧张,但少隆起和喷射性呕吐角弓反张并不多见。继之,出现皮层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四肢张力降低、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不规则等,重症和早产儿可无兴奋症状而仅表现抑制状态。一般损伤型颅内出血较缺氧性的症状出现得早而重,少数病例在生后2~3天,才显症状,个别维生素K缺乏导 致的颅内出血可到衙后1~2月才出现症状。

轻症或脑室周围脑实质少量出血的症状出现偏晚可以兴奋与抑制交替,呈时呆滞、时激惹的跳跃型,易被疏忽。另有一些被称不为寂静型的症状更少,往往仅有活动少,肌张力低和红细胞压积下降等表现而引起注意。近年来在用现代设备CT开展颅内出血检查 时已发现在正常对照组中检出有颅内出血,说明本病极轻型可以无症状崦被遗漏。Burstion等报告一组1500g以下的室管膜下出血早产儿,68%无临床症状。

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生后仅有微弱心跳,虽经积极复苏,最后仍告无效。

小脑幕下出血表现为脑干受压,呼吸循环障碍,病情较重,大脑出血表现为兴奋尖叫、激惹和惊厥,硬脑膜下出血轻症可无症状,重者可有偏瘫、局限性抽搐,颅窝下血肿或小脑出血表现为延髓受压,病情进展很快。

1.颅内出血共同的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

(1)兴奋症状: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2.各部位出血的临床特点 各类型颅内出血的不同临床特点如下。

(1)硬膜下出血:特点为多数系产伤,出血量大。产伤致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24h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小脑幕上出血先表现为激惹、脑性尖叫、两眼凝视惊厥等兴奋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抑制状态。小脑幕下出血因出血灶压迫延髓,可出现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阵发性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肌张力低下。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常有窒息史,可为原发、也可为脑室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时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在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少量出血者无症状,或仅有易激惹、肌张力低下,常在1周内恢复。出血量多者症状明显,可出现惊厥,但惊厥间期神志清楚。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易压迫脑干,故预后较好,但出血严重者也可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短期内死亡,主要的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3)脑实质出血:多为早产儿。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精神发育迟缓,由于支配下肢的神经传导束临近侧脑室,向外依次为躯干、上肢、面部神经的传导束,因此下肢运动障 碍较多见。出血部位可液化行程囊肿,如囊肿与脑室相通称之为脑穿通性囊肿。

(4)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和出生时有窒息史者。大部分在出生3天内发病,症状轻重不一。最常见症状为Moro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淡 漠及呼吸暂停。严重者可急剧恶化,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四肢肌张力低下、前囟饱满、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暂停等。出血量多者有贫血、血压不升。

小量Ⅰ、Ⅱ出血可无症状,预后较好;Ⅲ、Ⅳ出血则神经系统症状进展快,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意识状态从迟钝转为昏迷、瞳孔固定对光反应消失、惊厥及去大脑强直状态和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停止死亡。

部分患儿在病程中有好转间隙,有的患儿病情不再加重,有的经过稳定期后,出现新的症状,存活者常留有脑积水和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

(5)硬膜外出血:常见于产钳助产者,常伴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严重者出现脑干功能障碍逐渐加重甚至死亡。

(6)小脑内出血:特点为多发生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频发呼吸暂停。

起病急,小脑出血可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贫血和脑干功能障碍,病情常急骤恶化。患儿通常有臀位难产史,临床症状大多开始于生后2天之内,以后很快出现脑干受压症状,如木僵、昏迷、脑神经异常、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或角弓反张等,最后因呼吸衰竭死亡。

1、病史 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多发生于3日以内。

2、临床表现 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如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辅助检查 IVH的诊断除结合围生期缺氧或外伤病史及依靠临床表现的识别和影像学检查。早产儿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少,影像学检查头颅CT、B超是IVH的主要诊断手段,根据头颅B超或CT检查结果能精确的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及程度,并做出分级诊断和对预后作出估价。

1.血象 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细胞比容下降。

2.血液检查 生化检查有 CPK-BB活性增高,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值增高有助诊断。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其他可有间接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3.脑脊液检查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时可阳性,临床常因脑脊液检查发现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而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表现为均匀血性,皱缩红细胞,早期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蛋白含量增高,部分病例白细胞增高,以后脑脊液变为黄色和葡萄糖降低。

但是有些病例脑脊液不呈血性,如对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出血诊断没有帮助,且有诱发脑疝可能。因此,腰椎穿刺检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时不宜进行此操作。因此不能将腰椎穿刺作为IVH的确诊手段。

1.颅透照 颅透照对诊断硬膜下血肿、脑穿通畸形或脑积水有一定意义。

2.头颅超声 是诊断IVH的首选方法。床旁连续头颅超声对早产儿IVH的开始时间、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可靠的信息,而且价廉方便,无须搬动患儿,又无放射线损伤。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易发生IVH的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头颅超声的筛查。在生后3天、1周、1个月时各查1次。

通过头颅超声可将IVH分为4级。Ⅰ级:出血限于室管膜下,不伴脑室内出血。Ⅱ级:不伴脑室扩张的IVH。Ⅲ级:IVH(50%脑室区域)伴脑 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检测到伴中线移位的大脑表面的硬膜下血肿,对幕上出血的诊断不及CT,对幕下出血的诊断不 及MRI。

3.头颅CT CT是证实IVH的部位和程度的有效手段,对硬膜下出血、后颅凹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某些脑实质的损害,CT的诊断价值优于超声。但CT不能床旁进行,还有使患儿暴露于放射线的缺点,对后颅凹硬膜下出血和小脑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及MRI。

4.头颅X线摄片 枕骨分离和颅骨骨折可通过头颅X线摄片证实。

5.经颅脑阻抗法 近年来有应用经颅脑阻抗法(transcephalic cerebral impedance)及Doppler技术测脑血流速度以检查颅内积液及预测治疗效果。

多数病例出生时有窒息,复苏好转缓慢,建立呼吸困难,12小时内出现大脑皮层受刺激、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岧烦躁不安、呻吟、拒乳、单声哭 叫、体温不升、拥抱反射亢进、肌震颤、抽搐、凝视、斜视、眼球颤动、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向消失、呼吸紊乱等,由于新生儿骨缝未合,颅压增高征状常不甚明显,前囱可能紧张,但少隆起和喷射性呕吐,角弓反张并不多见。继之,出现皮层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四肢张力降低、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不规则等,重症和早产儿可无兴奋症状而仅表现抑制状态。一般损伤型颅内出血较缺氧性的症状出现得早而重,少数病例在生后2~3天,才显症状,个别维生素K缺乏导 致的颅内出血可到衙后1~2月才出现症状。

轻症或脑室周围脑实质少量出血的症状出现偏晚可以兴奋与抑制交替,呈时呆滞、时激惹的跳跃型,易被疏忽。另有一些被称不为寂静型的症状更少,往往仅有活动少,肌张力低和红细胞压积下降等表现而引起注意。近年来在用现代设备CT开展颅内出血检查 时已发现在正常对照组中检出有颅内出血,说明本病极轻型可以无症状崦被遗漏。Burstion等报告一组1500g以下的室管膜下出血早产儿,68%无临床症状。

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生后仅有微弱心跳,虽经积极复苏,最后仍告无效。

小脑幕下出血表现为脑干受压,呼吸循环障碍,病情较重,大脑出血表现为兴奋尖叫、激惹和惊厥,硬脑膜下出血轻症可无症状,重者可有偏瘫、局限性抽搐,颅窝下血肿或小脑出血表现为延髓受压,病情进展很快。

1.颅内出血共同的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

(1)兴奋症状: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2.各部位出血的临床特点 各类型颅内出血的不同临床特点如下。

(1)硬膜下出血:特点为多数系产伤,出血量大。产伤致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24h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小脑幕上出血先表现为激惹、脑性尖叫、两眼凝视惊厥等兴奋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抑制状态。小脑幕下出血因出血灶压迫延髓,可出现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阵发性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肌张力低下。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常有窒息史,可为原发、也可为脑室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时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在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少量出血者无症状,或仅有易激惹、肌张力低下,常在1周内恢复。出血量多者症状明显,可出现惊厥,但惊厥间期神志清楚。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易压迫脑干,故预后较好,但出血严重者也可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短期内死亡,主要的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3)脑实质出血:多为早产儿。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由于支配下肢的神经传导束临近侧脑室,向外依次为躯干、上肢、面部神经的传导束,因此下肢运动障 碍较多见。出血部位可液化行程囊肿,如囊肿与脑室相通称之为脑穿通性囊肿。

(4)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和出生时有窒息史者。大部分在出生3天内发病,症状轻重不一。最常见症状为Moro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淡 漠及呼吸暂停。严重者可急剧恶化,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四肢肌张力低下、前囟饱满、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暂停等。出血量多者有贫血、血压不升。

小量Ⅰ、Ⅱ出血可无症状,预后较好;Ⅲ、Ⅳ出血则神经系统症状进展快,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意识状态从迟钝转为昏迷、瞳孔固定、对光反应消失、惊厥及去大脑强直状态和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停止死亡。

部分患儿在病程中有好转间隙,有的患儿病情不再加重,有的经过稳定期后,出现新的症状,存活者常留有脑积水和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

(5)硬膜外出血:常见于产钳助产者,常伴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严重者出现脑干功能障碍逐渐加重甚至死亡。

(6)小脑内出血:特点为多发生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频发呼吸暂停。

起病急,小脑出血可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贫血和脑干功能障碍,病情常急骤恶化。患儿通常有臀位难产史,临床症状大多开始于生后2天之内,以后很快出现脑干受压症状,如木僵、昏迷、脑神经异常、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或角弓反张等,最后因呼吸衰竭死亡。

1、病史 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多发生于3日以内。

2、临床表现 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如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辅助检查 IVH的诊断除结合围生期缺氧或外伤病史及依靠临床表现的识别和影像学检查。早产儿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少,影像学检查头颅CT、B超是IVH的主要诊断手段,根据头颅B超或CT检查结果能精确的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及程度,并做出分级诊断和对预后作出估价。

1.血象 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细胞比容下降。

2.血液检查 生化检查有 CPK-BB活性增高,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值增高有助诊断。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其他可有间接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3.脑脊液检查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时可阳性,临床常因脑脊液检查发现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而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表现为均匀血性,皱缩红细胞,早期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蛋白含量增高,部分病例白细胞增高,以后脑脊液变为黄色和葡萄糖降低。

但是有些病例脑脊液不呈血性,如对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出血诊断没有帮助,且有诱发脑疝可能。因此,腰椎穿刺检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时不宜进行此操作。因此不能将腰椎穿刺作为IVH的确诊手段。

1.颅透照 颅透照对诊断硬膜下血肿、脑穿通畸形或脑积水有一定意义。

2.头颅超声 是诊断IVH的首选方法。床旁连续头颅超声对早产儿IVH的开始时间、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可靠的信息,而且价廉方便,无须搬动患儿,又无放射线损伤。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易发生IVH的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头颅超声的筛查。在生后3天、1周、1个月时各查1次。

通过头颅超声可将IVH分为4级。Ⅰ级:出血限于室管膜下,不伴脑室内出血。Ⅱ级:不伴脑室扩张的IVH。Ⅲ级:IVH(50%脑室区域)伴脑 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检测到伴中线移位的大脑表面的硬膜下血肿,对幕上出血的诊断不及CT,对幕下出血的诊断不 及MRI。

3.头颅CT CT是证实IVH的部位和程度的有效手段,对硬膜下出血、后颅凹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某些脑实质的损害,CT的诊断价值优于超声。但CT不能床旁进行,还有使患儿暴露于放射线的缺点,对后颅凹硬膜下出血和小脑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及MRI。

4.头颅X线摄片 枕骨分离和颅骨骨折可通过头颅X线摄片证实。

5.经颅脑阻抗法 近年来有应用经颅脑阻抗法(transcephalic cerebral impedance)及Doppler技术测脑血流速度以检查颅内积液及预测治疗效果。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