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囊性增生病
核心提示: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疾病,而是以乳腺纤维组织及上皮增生伴囊肿形成的一种乳腺结构紊乱的疾病,故国外学者称之为纤维囊性乳腺病。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有报导以为,在城妇女中,每20人就有1人可能在尽经前发觉此病。乳腺增生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士,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常于月经前期加重,行经后减轻。由于乳腺增生病重的一小部分以后有进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所以有人以为乳腺增生病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该病于1829年首先由Astley Cooper描述,并发觉本病后期可以发生癌变,因此一直被以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受到众多学者的普遍关照,为此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追踪观测。现在以为,本病先由腺上皮增生开始,逐渐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囊性增生和纤维腺瘤形成等一系列组织形态方面的病理改变。疾病可以逐步进展,也可以停滞于某以阶段而自愈,部分病例可进展为癌肿。
乳腺增生病既非肿瘤,亦非炎症,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关于乳腺增生病的命名,由于国内外很多学者根据本病的病变特征及病理变化采纳了不同的病名,所以其命名颇为混乱,如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良性上皮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症等等。以上这些病名反应了本病病理变化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但其基本病理变化均为乳腺上皮细胞数目不正常及非生理性增加,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西方学者多称纤维囊性乳腺病;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为了幸免这种命名上的混乱,使本病名称趋于一致,1978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将其定名为乳腺增生病。
本病为女士乳房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在30-50岁的人群中其发生率可达15%左右,在乳腺病专科门诊中占50%-70%。高峰年龄在30-45岁,很少在尽经后女士中发生。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的乳癖范畴。有关本病的描述最早见于《中躲经》,以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均有详尽的阐述。乳癖是形容气机不畅,在乳房部出现胀满疼痛,症请时缓时剧,疼痛时轻时重等特点。《疡科心德集》中是这样描述的: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冷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既描述了肿快的特点,又指出了乳腺增生病与情志变化的关系。关于中医是怎样对乳癖辨证论治的,我们将在后面的问题中介绍。
由于本病恶变的危急性较正常妇女增加2~4倍,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因此,正确的熟习概念与处理措施十分重要。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