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间裂移位的症状起因
发布时间:2011-09-02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12人关注
[病因病理] 正常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约10mL-15mL)存在,起润滑作用。当胸膜受到细菌、病毒、真菌感染以及肿瘤、变态反应疾病和其他疾病累及时,胸膜腔内液体异常积聚,称为胸腔积液。按积液性质可分为渗出性、漏出性、血性及乳糜液。按常见的原因可为结核、炎症、肿瘤(包括转移性、原发性)、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疾病等)、心源性(如心衰、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或奇静脉阻塞等)、外伤及胸膜外疾病合并症(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或肾炎及腹膜透析时等)等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根据胸腔积液形态一般可分为游离性积液、肺底积液、包裹性积液和叶间积液4种。
[临床表现]
发热、畏寒、咳嗽、胸痛、胸闷、气促,大量胸腔积液时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浊音,气管和心脏向健侧移位。胸腔穿刺抽出可液体。 结核性胸膜炎常见,年青人多见。可有肺部结核病灶。起病较急,可有午后潮热、盗汗、消瘦等。化验血沉增快,胸腔积液为渗出液,其培养或动物接种检查可查到结核杆菌。OT或PDD阳性,结核杆菌DNA用PCR法检测阳性有利结核诊断。化脓性胸膜炎起病急,寒战、高热,热型呈弛张型。本病多系肺、腹腔感染或败血症的并发症。血象白细胞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积液呈脓性,细菌培养可查出病原体。癌性胸腔积液常见于原发性胸膜间皮瘤和胸膜转移癌。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起病慢,胸痛突出,持续存在,逐渐加剧,胸液生长迅速,胸液呈渗出性,多呈血性,可找到恶性细胞。
[影像学表现] 1.一般游离性胸腔积液:积液量很少时,立位液体积聚于肺底与横膈之间(即膈胸膜腔)及后肋膈窦,缺乏明显X线表现。当胸积液量约300ml左右时,X线上站立后前位胸片才有两侧肋膈角变钝致密表现。在斜位或侧位观察肋膈窦,向左右倾斜身体至60度以上观察变钝肋膈角形态有改变,以及卧位观察液体的散开和肋膈角变锐利,都有助于确定有无胸积液存在。中量或大量积液,液体掩盖一侧膈面至相当于下肺野范围可视为中量,此时积液一般已多于2000ml,液量超过下肺野范围可视为大量。立位时表现为一定范围的大片致密影,下部最浓密,向上逐渐均匀密度变淡。该致密影上缘可见内低外高的弧形液弧线。极大量胸积液可充满全侧胸腔,把同侧肺向肺门压缩,此时液体直抵胸腔顶壁,故不形成液弧线,中等量或大量胸积液均可使纵膈气管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横膈下降。 2.肺底积液:站立位时贮集于肺底下膈肌之上的达中等量游离胸积液称为肺底积液。右侧多见易误诊为膈升高。正常膈穹隆最高处在内 l/3(正位观)和前 1/3(侧位观),假膈面正位观最隆凸处在中外1/3之间或侧位观其后部通常明显升高变平。卧位时患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膈位置显示正常。将体位向患侧倾斜时出现游离积液也可诊断肺底积液。 3.包裹性胸积液:胸膜炎致脏壁层胸膜粘连时,局限于胸腔某一个局部的胸积液称为包裹性胸积液。好发于侧后胸壁,也可发生于前胸壁,胸下部比上部多。发生于侧胸壁者,在切线位上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内突出之半圆形或扁丘状阴影,其上下缘与胸壁的夹角呈钝角,边缘清,由于液体下坠致密影下部较隆及较浓密。
4.叶间积液 :位于叶间裂(横裂与斜裂)内两层脏层胸膜间的积液称为叶间积液可为包裹性或游离性,一般而言,叶间积液都呈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梭形阴影,两端呈细长尖形,长轴与叶间裂方向一致。叶间积液量多时可呈圆球形,部分胸腔积液渗入叶间裂时往往位于斜裂底部呈近似三角形的形状。 CT和MRI上可见沿后胸壁的弧形或半月形阴影,局限性积液可呈梭形和与胸壁呈钝角的半球形、扁丘形阴影。大量积液时肺受压呈不同程度的膨胀不全或肺不张。积液的CT值接近于0或水的密度。MRI上非出血性积液T1加权呈低信号强度,含有高蛋白质或血液细胞成分则呈T1加权中至高信号。而T2加权均呈高信号强度。CT和MRI除有可显示少量积液的优点外,还可显示胸膜肿瘤结节、肺内病变和肋骨病变。MR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对叶间积液、包裹性积液和肺底积液的诊断很有价值。
【诊断】影像诊断
胸腔积液量0.3~0.5L时,X线仅见肋膈角变钝;更多的积液显示有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的积液影(图1)。平卧时积液散开,使整个肺野透亮度降低。液气胸时积液有液平面。大量积液时整个患侧阴暗,纵隔推向健侧。积液时常边缘光滑饱满,局限于叶间或肺与膈之间,超声检查有助诊断。
B超可探查胸液掩盖的肿块,协助胸腔穿刺的定位。CT检查能根据胸液的密度不同提示判断为渗出液、血液或脓液,尚可显示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肺内肿块以及胸膜间皮瘤及胸内转移性肿瘤。CT检查胸膜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密度分辨率。较易检出X线平片上难以显示的少量积液。
【鉴别诊断】
胸液检查大至可确定积液性持。通常漏出液应寻找全身因素,渗出液除与胸膜本身病变关外,亦可能由全身性疾病引起,鉴别诊断应注意起病缓急,发热、衰弱、胸痛等全身性或肺、胸膜局部症状;呼吸困难、能否平卧、有无下肢水肿;有无腹水或腹部肿块、浅表淋巴结肿大、关节或皮肤病变等,并结合相应血象、X线胸片、B超、胸液、结核菌素试验等,以及必要时作胸膜活检综合分析。
胸腔积液的诊断时,应首先鉴别渗出液与漏出液。渗出性胸液最常见的病因为结核性胸膜炎,以年轻患者为多,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体检除胸腔积液体征外无重要发现,胸液呈草黄色,淋巴细胞为主,胸膜活检无特殊改变。若未经有效抗结核治疗,随访5年,约有1/3可能出现肺内或肺外结核病变。漏出性胸液可能与左心衰竭、低蛋白血症等有关。
结核性与恶性胸液常需认真鉴别,两者在临床上均较常见,但治疗与预后迥然不同。恶性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腔积液称为恶性胸液,胸液多呈血性、大量、增长迅速、pH7.4,CEA超过10~15μg/L,LDH500U/L,常由肺癌、乳腺癌转移至胸膜所致。结核性胸膜炎多有发热,pH多低于7.3,ADA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胸腔积液,CEA及铁蛋白通常并不增高。若临床难以鉴别时,可予抗结核治疗,监测病情及随访化疗效果。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可无发热,结核菌素试验亦常阴性,应予注意。若试验阴性且抗结核化疗无效,仍应考虑由肿瘤所致,结合胸液脱落细胞检查、胸膜活检、胸部影像(CT、MRI)、纤支镜及胸腔镜等,有助于进一步鉴别。CT扫描诊断胸腔积液的准确性,在于能正确鉴别支气管肺癌的胸膜侵犯或广泛转移,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肺癌分期与选择方案至关重要。MRI在胸腔积液诊断方面,尤其在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上,可补充CT扫描的不足,其特征性显然优于CT。胸膜针刺活检具有简单、易行、损伤性较少的优点,阳性诊断率为40%~75%。胸腔镜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率最高,可达70%~100%,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证据。通过胸腔镜能全面检查胸膜腔,观察病变形态特征、分布范围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且可在直视下多处活检,故诊断率较高,肿瘤临床分期亦较准确。临床上有少数胸腔积液的病因虽经上述诸种检查仍难以确定,如无特殊禁忌,可考虑剖胸探查。
【治疗措施】
胸腔积液为胸部全身疾病的一部分,病因治疗尤为重要。漏出液常在纠正病因后可吸收。渗出性胸膜炎的常见病因为结核病、恶性肿瘤和肺炎。
一、结核性胸膜炎
多数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满意,少量胸液一般不必抽液或仅作诊断性穿刺,胸腔穿刺不仅有助于诊断,且可解除肺及心、血管受压,改善呼吸,防止纤维蛋白沉着与胸膜增厚,使肺功能免受损伤。抽液后可减轻毒性症状,体温下降,有助于使被压迫的肺迅速复张。大量胸液者每周抽液2~3次,直至胸液完全吸收。每次抽液量不应超过1000ml,过快、过多抽液可使胸腔压力骤降,发生肺水肿或循环障碍。此种由抽胸液后迅速产生的肺复张后肺水肿,表现为剧咳、气促、咳大量泡沫状痰,双肺满布浊湿啰音,PaO2下降,X线显示肺水肿征。应立即吸氧,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利尿剂,控制入水量,严密监测病情与酸碱平衡。抽液时若发生表现为头晕、冷汗、心悸、面色苍白、脉细、四肢发凉的“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使患者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压,防止休克。一般情况下,抽胸液后,没必要向胸腔内注入药物。
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机体的变态反应及炎症反应,改善毒性症状,加速胸液吸收,减少胸膜粘连或胸膜增厚等后遗症。但亦有一定不良反应或导致结核播散,故应慎重掌握适应证。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全身毒性症状严重、胸液较多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通常用泼尼松或泼尼松龙25~30mg/d,分3次口服。待体温正常、全身毒性症状减轻消退、胸液明显减少时,即应逐渐关量以至停用。停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易出现反跳现象,一般疗程约4~6周。
二、脓胸
脓胸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胸膜腔感染性炎症,同时伴有外观混浊,具有脓样特性的胸腔渗出液。细菌是脓胸的最常见病原体。大多数细菌性脓胸与细菌性胸膜炎未能有效控制有关。少数脓胸可由结核菌或真菌、放线菌、奴卡菌等所致。目前感染性胸腔积液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中以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及大肠杆菌较为常见。厌氧菌作为脓胸的常见病原体亦已被广泛证实。肺炎并发的脓胸常为单一菌感染。若为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并发脓胸,则多为混合菌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真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甚为常见。
急性脓胸常表现为高热、消耗状态、胸胀痛等。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胸腔积液及促使肺复张,恢复肺功能。针对脓胸的病原菌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全身及胸腔内给药。引流是脓胸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反复抽脓或闭式引流。可用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然后注入适量抗生素及链激酶,使脓液变稀便于引流。少数脓胸可采用肋间开水封瓶闭式引流。对有支气管胸膜瘘者不宜冲洗胸腔,以免引起细菌播散。
慢性脓胸有胸膜增厚、胸廓塌陷、慢性消耗、杵状指(趾)等,应考虑外科胸膜剥脱术等治疗。此外,一般支持治疗亦相当重要,应给予高能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的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必要时可予少量多次输血。
三、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多为恶性肿瘤进展所致,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症,如肺癌伴有胸腔积液者已属晚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肺内及纵隔淋巴结等病变范围。鉴于其胸液生长迅速且持续存在,常因大量积液的压迫引起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故需反复胸腔穿刺抽液,但反复抽液可使蛋白丢失太多(1L胸液含蛋白40g),故治疗甚为棘手,效果不理想。为此,正确诊断恶性肿瘤及组织类型,及时进行合理有效治疗,对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有重要意义。
全身化疗对于部分小细胞肺癌所致胸腔积液有一定疗效。纵隔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行局部放射治疗。在抽吸胸液后,胸腔内注入包括阿霉素、顺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硝卡芒芥、博来霉素等在内的抗肿瘤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杀伤肿瘤细胞、减缓胸液的产生,并可以引起胸膜粘连。胸腔内注入生物免疫调节剂,是近年探索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较为成功的方法,诸如短小棒状杆菌疫苗(CP)、IL-2、干扰素β、干扰素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等,可抑制恶性肿瘤细胞、增强淋巴细胞局部浸润及活性,并使胸膜粘连。为闭锁胸膜腔,可用胸腔插管将胸液引流完后,注入胸膜粘连剂,如四环素、红霉素、滑石粉,使两层胸膜发生粘连,以避免胸液的再度形成,若同时注入少量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可减轻疼痛及发热等不良反应。虽经上述多种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预后不良。
美女荟萃 紫雨文字 博客制作 博客素材 音画素材 现代美女 古典美女 朗诵欣赏 音画欣赏 美图欣赏 健康知识 在线阅读 五花八门 网络搞笑 紫雨诗词 红楼情怀 紫雨摘抄 PS系列教程 百家讲坛 给紫雨轻寒留言交流 朋友赠文 医改话题 艺术欣赏 点击分享导航模块代码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