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药物性水肿的常见药物
更新时间 2009-1-5
药物性水肿是指药物引起体液积聚于组织间隙中而出现的全身或局部肿胀,一般于用药后发生,停药后不久消失,其与人体机体反应特性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如下肢,面部水肿,严重者出现全身水肿。药物性水肿常被临床所忽视,且其发生机制各异。
1、非甾体抗炎药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患者有3%5%可出现神经末梢水肿,以使用吲哚美辛、保泰松为甚,常见于四肢水肿。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COX-2)的NSAID如罗非西布,引发水盐潴留、高血压和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更大。NSAID还可致血管神经性水肿,黏膜水肿等变态反应。水杨酸盐类在中毒情况下易引起非心源性肺水肿,少数可致脑水肿,其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吸烟者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NSAID造成肾损害,可表现为水钠潴留、水肿,常为轻度或亚临床型(体重增加1-2Kg),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第1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故NSAID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和长期应用。
2、皮质激素类药物
使用该类药物引发的水肿常见于颜面及下肢,为轻度凹陷性浮肿,亦可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多伴有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皮肤紫纹、高血糖、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一般停药后可消失。盐皮质激素通过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离子(Na+)的重吸收而致水肿。糖皮质激素有较弱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还可通过促进蛋白质分解,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引发水肿。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最小有效剂量、隔日疗法、短程冲击用药、尽量局部用药代替全身用药;如使用NSAID有效,则不使用激素。另外,大量使用激素治疗时,应避免以生理盐水作为溶煤,以减少低钾、高钠、水肿的发生。
3、性激素、口服避孕药及蛋白同化剂
有报道,使用该类药物可引发会阴水肿、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一般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雌激素使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强,还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而引发水肿。雄激素可致水、钠、钙、磷潴留。口服避孕药中含有的雌激素、蛋白同化剂如苯丙酸诺龙均具有弱雄激素样作用,均可引发水肿。且口服避孕药为非处方药,使用者多为健康人群,且人数较多,故对其用药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临床已逐渐提倡使用雌激素含量较少的复方制剂。
4、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使用该类药物引发的水肿多发生于糖尿病控制不良、胰岛素开始治疗阶段,常见于面部和双下肢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多为一过性、自限性。一般在治疗前血糖水平越高,使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下降越快,引发水肿的可能性亦越大或时间越早。发生机制可能是:高张性糖尿病的渗透性利尿作用抑制了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升高抑制了醛固酮作用,故血糖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现象。使用胰岛素治疗后促进了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导致一过性的水钠潴留。水肿明显时应给予低盐饮食,必要时使用双氢克尿噻、速尿等利尿剂对症治疗。
水肿也是噻唑烷二酮类(TZDs)胰岛素增敏剂所致的共同的不良反应,一般为轻至中度外周性水肿,多数伴体重增加,发生率为3%-18%,合用磺酰脲类或二甲双胍时不良反应症状显著增加,在与胰岛素合用或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建议使用TZDs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且开始几周内应进行水肿和心肺功能评价,有心功能不全倾向者慎用,并避免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和NSAID。
5、钙拮抗药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易引发水肿,代表药物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水肿特点为早晨轻、午后重,常见于双踝部,少数可发生在面部或其他部位,使用利尿剂可减轻症状但不能根治,一般停药后可逐渐消失。发生机制可能是:药物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选择性扩张,从而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或血管扩张引起的血液再分配。老年人血管致密性差,较易发生。
6、抗高血压药
大多数该类药物若不合用利尿剂,均有可能引发水肿。-受体阻滞剂使心排出量、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素、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哌唑嗪)、直接性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米诺地尔),均可引起体液潴留(米诺地尔更易发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引发下肢水肿发生率较低(相比之下,前者更低),但也可引发血管性水肿。故长期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应逐渐减量停药,以免骤然停药而引发水肿。
7、中草药
长期使用甘草、人参等中草药可导致机体水钠潴留而引发水肿。发生机制为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有效成分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而引发水肿。
8、其他
如解热镇痛药、镇静药、抗凝药、利尿剂、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病毒类(阿昔洛韦)等;损害肝脏功能而引发腹水、水肿,如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等;损害心脏功能致心功能不全,如抗肿瘤药(阿霉素)、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等;引起变态反应而引发血清病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如-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等,以及花粉、板蓝根、当归、马鞭草等;输入过多的氯化钠、碳酸氢钠、乳酸钠或大量使用水杨酸钠、青霉素钠,可直接引发高钠血症和水肿。
9、结语
药物性水肿的发生机制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因素如下:药物致细胞外液量增多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或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组织间液增多,大多药物通过影响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致水钠潴留而引发水肿,水肿可造成细胞组织营养不良,影响器官组织机能活动,药物性水肿通常不用治疗,严重时限盐、利尿,对症治疗,必要时停药后均能消失。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