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6.其他 室性心动过速继发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或由奎尼丁、锑剂毒性反应、低血钾和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引起者,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或心室起搏的疗效较用心肌抑制药物治疗更好,剂量为用0.5mg%溶液滴注2~4μg/min。由洋地黄、缺钾引起者可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参见本篇第二章"心功能不全")。锑剂中毒引起者,还可用大剂量阿托品治疗。
此外,尚有美西律(250~500mg静注)、普罗帕酮(70~140mg静注)、胺碘酮(5~10mg/kg静注)、溴苄铵(250mg静注)等。
已证明应用电刺激方法诱发室性心动过速,评价药物疗效(普萘洛尔和胺碘酮例外),选择预防发作的药物,对慢性反复发作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可获较好的疗效。
(二)预防 除病因治疗(包括解除急性心肌缺血、纠正电解质失调等)外并选用下列药物:①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已如前述。②奎尼丁每4~6h0.2g口服,或普鲁卡因胺每4~6h0.5g口服,与普萘洛尔每6h10~20mg同服可能加强预防作用。③常咯啉、美西律、丙吡胺、普罗帕酮、胺碘酮、氟卡尼、苯妥英、溴苄铵等口服。
近年来临床实践证实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长期服药预防的患者,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终止和(或)预防异位性心动过速发作,可取得较好疗效。
非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与消融(ablation)治疗两大类。目前用于中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埋藏式起搏器可自动感知心动过速发作,自动选择不同方式(1~3次脉冲刺激、低速、超速、短阵高速刺激)起搏,直至心动过速终止。心动过速中止后,起搏器继续监测心律,并在心动过缓时发挥常规心率支持起搏器的作用。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搏器诊疗受到起搏器中止室速发作时可能引起室速频率增快,甚至演变成心室颤动的限制。电生理测试时发生上述反应的占30%,为此认为除非有备用除颤器,否则不能保证安全。1980年以来,埋藏式自动除颤器(AID)与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应用于临床,能自动感知室颤和室速,分别自动除颤与复律。早期使用的AICD必须开胸安置,体积大,能源寿命短,且非程控,但据报导可明显降低猝死率。近年通过技术改进,AICD已不必开胸安置并成为室速和室颤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消融治疗包括手术、冷冻或经导管电、射频、激光消融心动过速灶或切断折返径路。近10余年来经导管消融旁道、房室交接处或心动过速灶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不亚于手术切断效果,且安全性高,有逐步取代手术切除的趋势。手术切除心室内折返径路治疗室速的疗效业已肯定,经导管消融的效果则尚在临床探索中。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前必须经临床电生理技术测试确定技术条件与安全可靠性;切除和消融治疗还需要经心内膜或心外膜绘制心肌电活动顺序图(mapping),定位心动过速起源部位。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