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异位性心动过速疾病概述

发布日期:2014-10-30 16:41:57 浏览次数:1602

异位性心动过速疾病概述异位性心动过速是短阵或持续发作的快速而基本规则的异位心律,其发作与终止大多突然,过去曾被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tachycardia)。发作时心率一般160~220次/min,但也有慢至130次/min或快达300次/min的。每次发作可持续不及1秒或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甚至数天,自动或经治疗后终止。部分可呈反复发作,发作间隙长短不一。

起源于希司束分支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波大多不增宽;而起源于希司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心动过速则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波大多畸形增宽。然而临床电生理研究证实少数QRS增宽的心动过速属室上性,而极少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不增宽,以致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有时难以确定,因而又有宽QRS心动过速与窄QRS心动过速之称。室上性心动过速远较心室性的多见。

近20年对异位性心动过速的大量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其发生机理、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并促进其分类、诊断以及治疗的更新。

异位性心动过速病因病理【病因】

室上性心动过速较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如较常见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往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reciprocatingtachycardia)等;亦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如瓣膜病、高心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等所致心房异常负荷和(或)病变所致房性心动过速等;亦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药物毒性反应,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房性心动过速发作(paroxysmalatrialtachycardiawithblock)是洋地黄毒性表现低血钾的典型心律失常之一。

室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肌病变广泛而严重的患者,如冠心病伴急性心肌梗塞或梗塞后心功能不全或合并室壁瘤者,扩张型心肌病,右室心肌发育不良,严重心肌炎等;少数见于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如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等。洋地黄毒性反应、拟交感神经药物过量以及导致继发性QT间期延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锑剂和氯喹等以及低血钾或低血镁亦可引起。少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病因不明。

此外,低温麻醉、心肺手术或心导管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导致各种异位心动过速。

【发病机制】

异位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大多为折返,少数属异常自律性或后除极触发激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与邻近心房肌间、心房内、房室结内或房室间(经旁道)。室性心动过速时,折返环大多位于心室,束支折返极少见。房室结内心肌纤维电生理性能不一致而分离成传导速度不等的快、慢通道,前者不应期长而后者不应期短。窦性心律或缓慢心房调搏时,心房下传的冲动主要经快通道传达希司束。房早或快速心房调搏时,心房冲动在快通道受阻,改经慢通道下传,当冲动在慢通道缓慢下传的时间足够使快通道恢复应激,则可能为快通道逆传,形成房室结内折返环(慢-快折返)。少数房室结内折返呈快-慢型,即由快通道下传,慢通道逆传的折返环。旁道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的传导速度和不应期间差别,为心房冲动经旁道和房室结冲动传导的单向阻滞和传导延缓,即房室间折返环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常见的折返形式为自房室结前向传导至心室,而沿旁道逆传至心房。少数可呈旁道前向传导,而沿房室传导系统逆传至心房的折返形式。局部心肌缺血、坏死或纤维化病变所致心肌细胞传导性能、应激性和不应期改变,与邻近正常心肌间电生理性能的不一致性,为窦-房、房内和室内微型折返形成的有利基础。心房和(或)心室肌在病理状态下静息膜电位下降,转化为具慢反应细胞电生理特征时,传导减慢,并有异常自律性。后除极触发激动引起的异位心动过速已经心肌细胞电生理证实,但在临床心律失常形成中的作用则尚在探索中。早期后除极触发可由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普鲁卡因胺、儿茶酚胺等药物作用引起;而延迟后除极触发则可能与洋地黄中毒有关。

平行收缩所致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异位性心动过速,或缓慢的平行收缩心律,已证实此异位起搏点周围的传入阻滞并非绝对,窦房结起搏点的冲动可能以电张电流形式"传入"并影响异位起搏点的"固有频率"。异位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心动过速的起始和终止常较突然,其诱发因素多为情绪激动、体位突然改变、猛然用力或饱餐,有时并无明显诱因。发作时症状与心动过速所致血流动力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患者年龄、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基础心动能状态、心动过速频率以及重要器官基础血供状态等因素影响。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病人,频率200次/min以下,且持续时间较短的,大多仅有突然心悸感,有时伴恐惧、不安和多尿。反之,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病人,心动过速频率超过200次/min,且持续发作时间较久的,可引起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导致血压下降头晕黑朦甚至昏厥抽搐发作(阿-斯综合征),以及绞痛、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功能障碍程度多较严重,心脑器官供血不足表现常较明显。

异位心动过速有反复多次发作倾向。起始发作间歇较长,以后逐渐缩短,发作频繁时可一日数次。

体格检查除基础心脏病体征外,主要特征为快而规则的心律,心率多在160~200次/min,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时心率增快可不显著,心律可不规则,兴奋迷走神经措施常能中止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律可略不规则,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可轻度不等,颈静脉搏动与心搏可不一致,偶可见"大炮波"。异位性心动过速化验检查(一)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当于连续三次或以上的成串房性或交接处早搏,频率大多160~220次/min,平均200次/min左右,节律规则。QRS波群大多不增宽畸形,保持窦性心律时形态,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常见。少数QRS时限延长,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者多见,偶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如QRS形态与窦性心律时一致,则仍符合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与窦性心律时QRS不一致的提示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心动过速发作时P波可能无法辨认;见到P波时其频率增速,形态与窦性心律时不同;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可不增快,心室律可不规则;合并部分或完全性逆传阻滞时,心室率可明显高于心房率。

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且在QRS波群前的,提示房性心动过速。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且紧跟在QRS波群后的(RP<PR),提示房室结内折返或房室往返性心动过速(图8-30、33)。P波在I、Ⅱ、Ⅲ、aVF及V5导联倒置,且位于两次QRS波群之间(PR=RP)的,提示左侧隐匿旁道所致房室往返性心动过速。P波见不到是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征表现。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动过速持续发作的,提示房性心动过速。P波形态多变(3种或以上不同P波形态),且PP间距和PR间期不等(3种或以上不同PP和PR)的心动过速,房率100~250次/min,常伴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提示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亦称混乱房性心律),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和肺心病。

(二)室性心动过速相当于连续3次或以上成串室性早搏,QRS波群增宽(超过0.12s),心室率大多150~200次/min,节律可略不规则,偶有RR间距相差达0.33s的。窦性心律可继续独立存在,形成房室分离;窦性P波在体表心电图导联上有时难以辨认,但食管导联或右心房内心电图常可显示窦性P波,其频率多较心室率缓慢。P波偶有可能下传,形成一次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心室夺获),其形态与窦性心律时相同,或略有差别(合并频率依赖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改变)。有时窦性P波部分夺获心室,与心室异位搏动共同形成心室融合波,其形态介于窦性心律与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之间。

QRS波群后偶有逆行P波,此为心室异位起搏点激动心室后逆传至心房,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表现。

心动过速持续发作30s或以上的,又称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到30s自动终止的心动过速,又称非持续型室速。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群形态一致或多变的,可分别称为单一形和多形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亦称室颤前奏型室速)为非持续型多形室速的一种特殊类型。心动过速间歇短阵反复发作,频率200~250次/min以上,QRS波群形态变化明显,主波方向时而向上,时而向下。发作多始于前一个心搏的T波或U波上,也可发展成频率更快、持续时间更长的室速发作,甚至演变为心室颤动。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后者发生于低血钾、低血镁时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丙吡胺等)、氯喹、锑剂、双氯苯咪唑和三环类抗抑郁等药作用时,也发生于严重心动过缓时。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同一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次向上、一次向下交替。多发生在洋地黄中毒或低血钾时,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发育不全有反复发作持续型单一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大多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不发作时额面QRS电轴右偏,右心前区导联T波倒置。病因为先天性右室心肌发育不全,右室壁局限性活动减弱或反常活动。猝死率高,抗心律失常药物常不能预防发作,电消融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均好。

分支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持续单一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呈LBBB或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后者更常见。患者大多年轻,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LBBB型者对腺苷敏感,而RBBB型者维拉帕米治疗有效,预后大多良好,猝死率低。

极短联律间距多形性非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为发作时QRS形态多变,由联律间距<0.32s的室性早搏诱发,呈短阵发作,可自动中止或演变为心室颤动,不伴QT时限延长。多有反复昏厥史,猝死危险高。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文献报道维拉帕米、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加胺碘酮、利多卡因、大剂量利多卡因加胺碘酮以及心室调搏可能控制发作。药物无效的有安置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AICD)的适应证。感染性心内膜炎 | 加速的异位自主心律 | 艾森曼格综合征 | 心律失常 | 二尖瓣关闭不全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高动力循环 | 梗阻性肥大性心肌病 | 心脏神经官能症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2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