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异位性心动过速发病机制

发布日期:2014-10-10 13:27:53 浏览次数:1600

时间:2009年06月09日来源:www.yodak.net字体大小:[大中小] 在线咨询网上挂号

摘要: 异位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大多为折返,少数属异常自律性或后除极触发激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与邻近心房肌间、心房内、房室结内或房室间(经旁道)...

异位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大多为折返,少数属异常自律性或后除极触发激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与邻近心房肌间、心房内、房室结内或房室间(经旁道)。室性心动过速时,折返环大多位于心室,束支折返极少见。房室结内心肌纤维电生理性能不一致而分离成传导速度不等的快、慢通道,前者不应期长而后者不应期短。窦性心律或缓慢心房调搏时,心房下传的冲动主要经快通道传达希司束。房早或快速心房调搏时,心房冲动在快通道受阻,改经慢通道下传,当冲动在慢通道缓慢下传的时间足够使快通道恢复应激,则可能为快通道逆传,形成房室结内折返环(慢-快折返)。少数房室结内折返呈快-慢型,即由快通道下传,慢通道逆传的折返环(图16-29)。旁道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的传导速度和不应期间差别,为心房冲动经旁道和房室结冲动传导的单向阻滞和传导延缓,即房室间折返环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常见的折返形式为自房室结前向传导至心室,而沿旁道逆传至心房。少数可呈旁道前向传导,而沿房室传导系统逆传至心房的折返形式(图16-30)。局部心肌缺血、坏死或纤维化病变所致心肌细胞传导性能、应激性和不应期改变,与邻近正常心肌间电生理性能的不一致性,为窦-房、房内和室内微型折返形成的有利基础(图16-31)。心房和(或)心室肌在病理状态下静息膜电位下降,转化为具慢反应细胞电生理特征时,传导减慢,并有异常自律性。后除极触发激动引起的异位心动过速已经心肌细胞电生理证实,但在临床心律失常形成中的作用则尚在探索中。早期后除极触发可由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普鲁卡因胺、儿茶酚胺等药物作用引起;而延迟后除极触发则可能与洋地黄中毒有关。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